接上篇。
除了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之外,建安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还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人,他们被合称为“建安七子”。
他们曾同时住在三国时期魏国首都邺城,因此又称“邺中七子”,这个称呼不如“建安七子”流传得广泛。
“建安七子”之称源于曹丕的文章《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译文:当今文人,也不过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元瑜,汝南人应瑒应德莲,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人而已。
这七个人,在学问方面无所遗漏,写文章从不假借他人的言辞,他们都像骏马一样驰骋千里,齐头并进共同奔驰。
曹丕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身份是魏王世子,政治地位仅在挂名皇帝汉献帝和曹操之下,加之他的文学修养和鉴赏力,“七子”之说经过他的提倡和宣扬,遂成定论。
“建安七子”第一位是孔融,就是四岁时让梨的那个孔融。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孔融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孔融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出身显赫、家学渊源、少年成名,这些都是孔融的光环和标签。
孔融为人讲义气重贤才,且刚正不阿。
孔融兄长孔褒的好朋友张俭得罪了中常侍侯览,侯览令人捉拿张俭。
张俭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孔融看出张俭窘迫的样子,说道:“哥哥虽不在家,我难道不能做您的东道主吗?”于是收留张俭。
后来事情泄漏,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但不知该给他们二人谁定罪。
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罪在我。”孔褒说:“张俭来找的是我,罪在我。”孔母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在我。”
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闻名。这就是“一门争义”的故事。
孔融重视人才,常常提拔举荐后辈,很受世人尊重。他的家天天宾客满门,他曾经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冒犯权贵,营救张俭就是一例。
孔融被司徒杨赐的征召为司徒掾属,他察访并揭发了很多贪官,这些人多为宦官的亲族。
朝中尚书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叱责召孔融等司徒属官,孔融据理力争毫不退让。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何进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夺回名片扬长而去。
孔融如此忤逆权贵终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他后得罪的权贵是曹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掉,并株连全家。
据《世说新语》记载:孔融有二子,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当缉拿孔融的人来到孔家的时候,二子正在做游戏,面无惧色。
孔融哀求捉拿他的人:“有罪的人只是我一个,能不能放过我这两个儿子?”
大儿子缓缓说道:“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父亲大人,您见过鸟窝翻了而鸟蛋不碎的么?)
于是,孔融的两个儿子一起被逮捕。哎,看这孩子的胆魄和见识,长大以后必是一代人杰,真是可惜,曹操也真是作孽。
孔融名气极大,文学修养极高,但是诗留下的并不多,给大家介绍一首孔融临终前的诗作。
临终诗 孔融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诗名“临终”,顾名思义这是孔融临死前的诗。诗中他分析了自己获罪的原因,表明了政治态度,以及安然赴死的豁达心态。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事败:指自己获罪被捕之事。器:容器。河溃:河堤崩溃。苦:苦于、缘于。端:开头,引申为缘由。
言语太多导致事情失败,密封不严导致器皿泄露;河堤决口缘于蚁穴,山陵崩塌缘于猿穴。
言多必失,孔融常常召开宴会与人高谈阔论,他为人又颇为刚直百无禁忌,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从来不藏着掖着。
孔融这张嘴真是没个把门的,即便是对曹操,他也多次出言讽刺,被曹操记恨在心,从此埋下祸根。
从这几句诗可以看出,孔融对自己还是很了解的,他对自己获罪的原因是很清楚的。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涓涓:细小的水流。冥室:昏暗的房间。翳:遮蔽。
细小的水流汇聚到一起成为大江大河,明亮的天窗能使昏暗的房间充满光明;谗佞小人陷害公正贤良,天上的浮云能遮住太阳。
当时有一个叫郗虑的人,揣摩到曹操的心思,上书构陷孔融,曹操以此为借口逮捕孔融。
正直的孔融对于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并加以斥责“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孔融获罪的根本原因是他在政治上不与曹操一条心,他是真心拥戴汉朝统治,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才是他被曹操记恨的真实原因。
孔融平时口无遮拦以及郗虑对他的构陷,只是事情的表象。无论本质还是表象,孔融都看得一清二楚。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靡辞:华丽的言辞。华:通“花”。
华丽的言辞不会有丝毫诚意,花朵虽然茂盛但没有结下果实;大家各有各的心思,怎么齐心协力?
当时的人们虽然嘴上说得都很好听,但实际上个个心怀鬼胎,根本不可能齐心协力匡扶汉室。
看着他们华而不实的表演,听着他们的花言巧语,真心拥戴汉室的孔融气愤而又无奈。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三人成市虎: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听到的人就会信以为真。意指谣言传的多了,人们就会信以为真。长寝:死亡。
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听到的人就会信以为真,胶漆浸泡的时间久了,也会化解。人生在世烦心事太多,死去之后万事皆休。
孔融对这个世道的失望,死就死吧,一了百了,也不用考虑那些烦心事了。
这是孔融的绝笔诗,能够清楚地感觉到悲愤、失望、不屑等情绪。情绪虽然饱满,但单纯从诗的角度来看,我是真没有看到孔融的诗有多好,他文学方面的长处应该是在文章。
小贴士:张俭是东汉时期大臣、名士,上书弹劾中常侍侯览。被侯览派人捉拿他。
无论张俭逃到哪里都有人帮助他,后成功逃脱,那些曾经保护他的人,好多都被杀害。
汉安帝时有一位大臣叫杜根,上书摄政的邓太后归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杖毙杜根。
执法行刑的人感于杜根的忠义,手下留情放了他一条生路。
杜根诈死三天,瞒过了邓太后的手下,逃出生天之后隐姓埋名做了一名酒保。
直到邓太后家族倒台,杜根才复出,被朝廷任命为公车、侍御史等官员。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有诗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用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
未完待续。
喜欢此文者请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