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可以纳福,一语也能招祸。
言辞是人类高于其他生物的一个优势,但是这个优势很多时候却不能发挥正面作用,甚至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老话常说:“祸从口出”,就是指一个人不知道言语应该存在的方式和作用,终因为言语而导致自身出现祸端。
而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的智慧是否能掌控言语存在的状态。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做:“以言取怨者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
口乃心之门,如果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巴,就会泄露自己心中不合时宜的想法,言语谨慎对一个人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花开得太盛容易导致衰败,而言语说的太过头,自然会招致祸患。
慈禧当权时,有一天忽然得了重病,也征集了许多中外名医,但是都没有果,后来他调了一味用于产后疏导的药,调节果然奏。
这个时候,慈安太后就知道一定是因为慈禧背后有不检举的行为,于是她就以庆贺慈禧病情康复为理由,摆下酒席和慈禧共饮。
酒过三巡之后,慈安让身边的人退下去,就跟慈禧说了这样一番话,慈安说:“二十多年来,我们相处还算好,但有一件事情我早就想和你说了,我请你看一样东西吧。”
这个时候慈安太后就拿出来咸丰帝临终时,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后那拉氏(就是指慈禧)不安分的时候,可以直接诏命大臣,将她除掉。
慈安太后本来是好心提醒慈禧,但是好心办了坏事,因此引起了慈禧的怨恨,慈禧听了之后,当时脸色都变了,后来慈禧因此事生怨,借机报复慈安。
不妄言,不乱语,不仅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更避开了因为言语不慎而导致的祸患。
话可以不说,但是绝不能说错,因为每一个不合时宜的语言,都会让对方对你生出憎恨之心。
正所谓说:“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意思就是,君子说一句话就能显示出其智慧,平庸之辈说一句话,就能看出其愚笨。智慧充裕在内心,言辞就会自然流出。
武则天在《臣轨》之中有一句话叫:嘴巴好比一道关卡,舌头好比射箭的弩机。
嘴巴是心中的大门,是自己意念的大门,如果不能守口如瓶,就会泄露自己内心的机密,如果意志不够坚定,就会因为言语太过于随意而招致祸患。
所以说,人生是福还是祸,通常取决于语言的功夫,言语谨慎,对一个人立身处事来说重要。
有的人习惯性地直言不讳,还自我褒奖说“自己是个直性子的人”,但是这样的人通常会因为言语而给自己带来问题,言语随便,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慎重,必然会容易伤人。
而反之,能够做到谨言慎行,在恰当的时机表达合适的思想,这不仅能让自己的生活和谐,更能让自己的事业平顺,而这一切取决于言语的作用。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王太后秦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掉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也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人。
秦宣太后当时特别宠爱魏丑夫,甚至在重病将死的时候,下了一道很特殊的命令说:你们为我办后事的时候,必须要让魏丑夫为我殉葬。”
魏丑夫听了就很害怕,这个时候有一人叫庸芮,他就替魏丑夫说情,对太后劝说:“太后觉得人死了还能有知觉吗?”
太后说:“没有知觉。”
庸芮说:“那么像太后这样圣明的人,明知道人死后没有知觉,为什么要把自己生前所宠爱的人安排在已经毫无知觉的死人身边呢,假如人死后有自觉,那么先王在九泉之下积攒愤怒已经很久了,太后恐怕连补救过失都来不及,哪有空闲还去宠爱魏丑夫呢。”
太后听了之后觉得庸芮说得有道理,便放弃了这个荒唐的念头。
“为口有枢,智则善转”,善言者的嘴巴要像转轴一样灵活,但是也要靠智慧才能转动它。
多说话与会说话完全是两种概念,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守住言语的界限,这才算是利用好了言语这个优势,能说会道的人并不代表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一定能说出合适的言词。
张良以口才赢得刘邦的信任,鲁仲连以口才名高一时,庄子以口才博得旷达的名声,而张仪苏秦因自己的口才而得以享受富贵。
正如《小窗幽记》之中说:销骨口中,生出莲花九品,铄金舌上,容他鹦鹉千言。
能销毁枯骨的嘴巴,也能吐出美丽的莲花,能让金属融化的舌头,也能说出许多好话。
如果一个人不能让智慧驾驭言辞,那么舌头就是一块烂肉;如果自身存在智慧,并能以智慧为根源约束言词,那么言语就是人生功不可没的根源。
所以修炼智慧,约束言辞,这很重要。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