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句话包含着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文化精神。“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说孔子的做事态度尊重自然,他钓鱼就是钓鱼,不想方设法用大网去网鱼,打猎时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孔子是不射击的。孔子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孔子在法远古圣贤,有好生之德,捕猎不赶尽杀绝。古代天子打猎有“三驱”之礼,《周易正义》中解释说,打猎时将三面包围,放开一面,进来的野兽,面对自己直冲过来的放走,背朝自己的可以射杀。三面驱赶,网开一面,就是古人的一种文化精神。对“三驱”之礼,还有一种解释是一年打猎三次,孔子认为夏天打猎有违天时,所以古人为了作天下表率,一年只在春秋冬打猎。不管是哪种解释,“三驱”都是顺应天时,尊重自然,不做赶尽杀绝之事。
劝君莫打三春鸟
有人说,这种文化精神现在落伍了,现在谁还去钓鱼呢?都是用网去捕鱼,为了经济利益大化,一段时间确实没有底线,不但用网捕鱼,而且网眼越来越小,导致现在渔业资源枯竭,被迫制定休渔期。当然也有好的典型,比如查干湖的鱼在全国闻名,如今查干湖捕鱼投放管理就是尊重自然,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环保,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更是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过去的传统道德认为,爱护动物是应有的道德,例如:“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是过去对小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春天,鸟刚孵出小鸟的时期,不要去打,否则母鸟被打死了,小鸟将在巢中饿死,悲惨。这种教育看起来像是小事,但是影响深远。
大象是人类的伙伴
近日,云南野象群迁徙引发人们关注,在当地人们的努力下,用大型车辆挡住象群可能去往村镇的路线,用食物引导象群向另一个自然保护区域迁徙,就是人们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野象群所过之处,破坏力很强,如果不因势利导,强行阻拦,只会造成人象冲突,尽管现在人类能够战胜象群,但为了保护可贵的大象种群,人类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两害相权取其轻,宁肯损失一些农作物,也不和大象发生冲突。据新闻报道,现在北上象群已经改变方向,相信在建立一批公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背景下,“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文化精神一定会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