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开始了长达5年的谪居生活。
来到黄州苏轼是没有工作和收入的,为了维持生计。他在城郊开辟了几亩荒地。由于该地处于东面,苏轼给自己起了个外号:东坡
江湖人称“坡仙”,可见他在社会上的名声之大,它的名声不在于他的官位,在于他的文章。
苏轼不写文章则已,一写便惊世骇俗。
苏轼在黄州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词名叫《满庭芳•蜗角虚名》,它虽然没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雨声》那么出名。
但是也是苏轼大彻大语之言,其中饱含了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01《满庭芳·蜗角虚名》赏析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白话译文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失者未必弱,得者未必强。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三万六千场。
沉思算来,一生中要有一半日子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拼命地说短说长?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江南的生活多么美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苏轼被贬到黄州,可以说是他人生低谷,精神是受到很大伤害的,在这几年里他平生好友都很少给他写信。只有徐君猷、陈慥,法印等少数人看望他。
为了能走出精神困境,苏轼开始潜心研究佛、道思想。他爱和陈慥一起参禅悟道,还留下河东狮吼这段佳话。
苏轼对道家思想精通。所以开篇就引经据典。蜗角典出《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以蔑视的眼光篇。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
人生苦短,多不过100年。不要太过计较名利得失,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所以苏轼发出这样的号召: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一个“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下面话题一转,以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
一个“幸”字表明作者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
02黄州对苏轼的影响
在黄州以前,苏轼主要心思放在大事上面,所写文章大多关于实政的,政论文比较多,偶尔也些游山玩水,思乡之作,但风格上比较婉约,至经历了黄州之劫后,他的风格就豪放起来,题材也丰富起来,凡是可写的都能入苏轼的笔下。思想上就变的更加开阔了,在来黄州之前苏轼研究道家思想比较多,在密州很多作品都有道家的思想,如《望江南》,《水调歌头》。到了黄州后他开始大量研究禅学,试图通过参禅来达到解脱的目的。
思想上的升华又影响了他的作品,《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这期间写下的。苏轼书法风格的形成也是在黄州期间形成的,此前苏轼多学王羲之的作品,来黄州后开始学习颜真卿的作品。终形成他独特的书风,按照他自已的说法就是“我书无法本意造”,在流传下来的真迹《黄州寒食诗贴》中我们就能感觉的到。
在黄州这5年,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处于低谷,但是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人生顶峰。也让他对人生更加透彻。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苏轼总是豁达开朗,这与他在黄州的经历密不可分的。
结语
全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情理交融,肆意不羁,用语率真自然,风格奔放舒卷。
苏轼现身说法,真抒胸臆,既充满饱经沧桑、愤世嫉俗的沉重哀伤,又洋溢着对于精神解脱和圣洁理想的追求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在人生矛盾的困惑中寻求超脱的出世意念,可谓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觉醒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