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很多经典诗作都表现出一种通俗易懂,直白质朴的风格,例如《长恨歌》、《卖炭翁、《问刘十九》等等。事实上,这是与他一贯坚持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分不开的。
在白居易看来,一篇好的文章要真实可信,要浅显易懂,要有所指。据文史记载,他年轻时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先读给一位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听不懂,他就再去修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为止。如此,久而久之,他的文章就表现出了一种平实感人的艺术特点。
然而,作为一个旧时代的文人,白居易骨子里的“风花雪月”情怀是不可能消失泯灭的。所以,在白居易流传下来的代表诗作中,也偶有一些诗作,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朦胧、凄迷、唯美、浪漫,让人完全不相信这会是白居易写的,例如这首《花非花》。
它是白居易难懂,也唯美的一首情诗,如雾里看花,美到了。它也如谜一样难懂,谜底至今无人能解!全诗如下:
花非花 唐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一首单听名字就十分唯美浪漫的诗作。如果把这首诗放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集中,可能很多诗词爱好者都不会觉得有什么违和感。可是,如果要把它放在素以平实质朴著称的白居易的诗作中,就会让人感觉有那么一丝丝的不自然。可是,这也恰恰反映了白居易的真实!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意境朦胧浪漫,却也让人十分费解。千百年来,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人们产生了各种猜测。有好事者认为这是白居易描写他与一位美貌官妓男欢女爱的诗作。诗中的“花”指官妓的容颜如花。在唐宋,官妓盛行。但是,官妓不同于一般妓女,又不同于妻子,只能夜来明去。
对此,多数真正喜欢白居易诗作的读者并不赞同。尽管白居易晚年狎妓过甚,十年内竟换了三批家姬。然而,从白居易整个一生,以及他的文学主张而言,白居易此诗并非有些人想得那么不堪。其实,它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生如梦似幻,如花易逝的感慨。
全诗采用了一连串的比喻,隐晦而又真实,朦胧而又凄美,堪称是古典情诗中的一首千古佳作,被后人谱成曲子,广为流传。诗作首联 “花非花,雾非雾”,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唯美浪漫的感觉。从字面上看,其意是说花不是花,雾不是雾。那么,花是什么?雾又是什么?
在古典诗词中,花经常被用来比喻美人以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花开时,明艳动人。可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再娇艳的花朵,也有凋零的时候;再美丽的容颜也有衰老的时候;再美好的生活,也有逝去的时候。多么令人伤怀!因此,花终究不是当时的花,雾也不是当时的雾!
次句“夜半来,天明去”,很让人疑心作者是在说梦。其实,“梦”在这里也是比喻,表达了对生命的一种怅然、一种幻灭、一种对华丽不可把握的感觉。人生如梦,无论是青春还是爱情,都是那么难以把握。其中的“来”,“去”二字,承上启下,让全诗深融贯通,流畅自然。
诗作后二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紧承上句,是说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春梦虽美,却几多时?天明见朝霞也,朝霞虽美却也容易幻灭,无处觅处。然而,什么来?什么去?千百年来,未有定论,令人费解。
整首诗采用了一连串的比喻,环环紧扣,如行云,如流水,自然唯美。站在修辞学的角度,它只有喻体,没有本体。那么,其中的本体是什么呢?是指一个人?还是指一样东西?作者没有言明,留给读者无限遐想和猜测。它就象一个耐人寻味的谜,至于谜底是什么,不同的读者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