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永夏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入夏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6月6日前后。此时,大麦、小麦等有芒(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作物已经成熟,迎来了收获季节,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到了播种的忙季。农历书上记载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说,芒种时节适宜播种晚谷、黍、稷等谷类作物。过了这个时间,这些作物的成活率就会降低,生长就要受影响。所以芒种季节必须忙种,因此芒种又称“忙种”或“忙着种”。在这期间,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就是此时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芒种是个繁忙的节日,也是个多彩多姿的节日。此时,乡野处处铺绿叠翠,麦浪滚滚,杜鹃啼鸣,黄杏满枝,宛如一幅无边的风景大画。
恰如散文家林清玄所写:“芒种,是多么美的名字,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盛放是芒种……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六月的明亮里,我们能感受到四处流动的光芒。芒种,是为光芒植根。”
近代诗人吴藕汀在《芒种》一诗中写道:“熟梅天气豆生蛾,一见榴花感慨多。芒种积阴凝雨润,菖蒲修剪莫蹉跎。”
他们从不同侧面绘制出芒种的大美画面,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芒种时节虽然是忙季,但人们仍忙里偷闲,“忙并快乐着”,留下不少有趣的习俗。其中著者,就是“送花神”,即欢送花神归去。因为芒种时节群芳摇落,百花凋零,所以民间便在这一天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以表达对花神赐美人间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相会。
从古书的记载上看,历代的花神有多位,花神庙里供奉的花神也不尽一致。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早的花神是女夷,她是主宰万物生长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就是说女夷击鼓而歌,使天气和暖,万物生机勃勃地生长。另一位花神叫花姑,据说本是一个种花的女子,因崇道奉祀女神魏夫人,得魏夫人教授传道,得道成仙,成为花神。旧时花神庙里供奉的花神主要是花姑。
民间还有“十二月花神”之说。这“十二月花神”依次为:一月梅花神江采苹,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戈小娥,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公孙氏,六月莲花神西施,七月玉簪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绿珠,九月菊花神梁红玉,十月芙蓉花神貂蝉,十一月山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甄宓。
关于送花神的仪式,《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有一段精彩描写: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芒种的另一习俗是安苗祭祀。此俗始于明初,主要流行于皖南地区。过去在安徽南部的农村,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家家户户都用新麦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再用蔬菜汁染上颜色,蒸熟后作为祭祀供品,供奉神农、后稷等神灵,以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在江南地区,还有芒种煮梅的习俗。此时,梅子次第成熟,但酸涩滋味令人难以入口。于是妇孺孩童采摘青梅进行清洗,加水烹煮至酸味尽除,煮熟的青梅或入缸加糖腌渍,或投入黄酒中浸泡,然后食用。也有的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还有的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就写到青梅煮酒:刘备“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在贵州东南的侗族中,还流行芒种打泥巴仗的习俗。这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跟众人一起集体插秧。他们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取乐。活动结束后,检查“战果”,谁的身上泥巴多,谁就是受欢迎的人。
这些节日习俗都与旧时的农事活动有关。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这些习俗多已消失,因而芒种节日的风采也减色许多。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