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士人是怎么解忧的?
说到士人,先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释: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从先秦的武士、文士,两汉的经师、博士,到六朝名士和唐代诗人,再到宋代的文人与儒者。他们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可上可下之间,上则为朝廷重臣,达官贵人,钟鸣鼎食;下则贬谪荒野,薄汤淡饭,说不尽的穷愁潦倒。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世事的白云苍狗,他们如何处世、如何做人,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平衡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如何在身处逆境时能保持乐观旷达的情怀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上,有异于常人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以一代文豪苏东坡为例,二十二岁通过进士考试进入仕途,青年苏轼写了大量议论时政的文章和诗歌,展现出要有一番作为的志向。但论政、议政是一回事,真正的政治运作是另一回事。随着改革和变法的失败,党争愈演愈烈,苏轼在政治运动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宦海沉浮,于是在有才华、有抱负的东坡居士心里,充满失望和痛苦、压抑与悲愤,需要一种精神上或生理上的慰藉和存养。
此时,道家的“无为、不争”的逍遥哲学和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中国化的禅宗那种“见性成佛”的觉悟解脱,就成为士人化解痛苦和忧愤、保持身心健康的良药。
禅宗觉悟成佛的心性论和道家返归自然的逍遥、齐物之旨相结合,作为一种生存智慧,不仅能使士人在人生失意时得到解脱,而且也契合文人创作中追求个性发挥和精神自由的生命格调。
道、释的精神自由思想和适意禅悦的空灵境界,对于中国文人尤为至关重要,成为他们在社会上为文做人的终出路。
#情感解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