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诗词一直被人传诵,脍炙人口,其中《长征》的诗句一直激励着我们当代人,我将《长征》全文分享给大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被称为二万五千里,一点也不夸张,寥寥数语浓缩了千山万水,三言两语中诉说红军长征的艰辛,长征中有许多的动人事迹,而我独对飞夺泸定桥一事感触颇深,一个十三根铁索制的桥为什么困不住红军?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对红军而言别无选择,那就让我们一起回温一下历史,也许对我们的人生有一点启发!
红军长征
泸定桥被称为“铁索桥”,顾名思义,是由铁索制成,桥宽3米,长10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4根分两侧作扶手,9根作底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泸定桥位于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
我们翻阅中国的历史,都知道四川盆地易守难攻,三国刘备入驻成都,而曹军数次的攻打却无法取得胜利,说明四川位置的重要性,而泸定桥自清以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国内独有。泸定桥易守难攻,当然难以通过,位置又十分重要,自古以来,中央都比较重视。
铁索桥
1863年5月,石达开率部自云南昭通米粮坝抢渡金沙江,强行进入四川宁远府境内(今四川攀西地区)。骆秉章为防堵太平军进入四川腹地,组织川军在大渡河沿线布防。同时,买通松林地土司千户王应元守卫松林河,防太平军取道进攻泸定桥。又买通邛部土司令承恩带领土兵截断今越西县的各大路口,迫使石达开进入山间小道,后到达了大渡河边上的紫打地(今天的安顺场)。石达开观察地形后,决定渡过大渡河,进军成都。成都若是被打下,形势将一片大好。可是来到大渡河岸边,就得先准备竹筏船只,方可渡河。好巧不巧,渡河工具准备好了,雨季却来了。
石达开
磅礴的大雨,导致河水暴涨,渡河难以实现。石达开组织了两次渡河,结果都失败了。由于早准备渡河,所以没有采取其他途径,加上因渡河困难迁延时日,所以后清军来了,石达开的军队还在原地。后来石达开后被生擒,由唐友耕押回成都,石达开凌迟处死,年仅三十二岁。
为什么石达开不像工农红军般走泸定桥呢,他是有什么苦衷吗?有人说石达开的渡河决策早已筹备,奈何天降大雨,其次,没结好当地黎族,不知有泸定桥。而红军没有学石达开,当然也没有成为第二个石达开,那么红军为什么能成功渡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呢?
大渡河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蒋介石急调川军两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由红一军团第一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飞夺泸定桥。
按道理,大渡桥与泸定桥为天险,为什么红军能冲破敌人的火力封锁,而终顺利飞夺泸定桥?而当年大渡河河防总指挥是四川军阀杨森,泸定桥归西康省主席,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管,如果当时刘文辉直接炸了泸定桥,红军也不不可能渡过大渡河,而刘之所以没有炸桥可能是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从军事上说,他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那就是万一挡不住红军,自己撤退时需要;二是因为泸定桥是连接川藏的通道,是当地汉藏民族交流的桥梁纽带,而他毕竟是当时西康省的“主席”,如果把桥炸了会激起民愤,这对他的“领导地位”是不利的;三是如果炸了桥,过后还是要花钱重修的,这样代价太大了。当然,重要的还是他小看了红军的能力,根本没有想到红军能过来。为了应付蒋介石,他提出了另一替代办法:如守不住就用煤油烧桥。事后,蒋介石气得捶胸顿足,把刘文辉好一顿臭骂,并给他记了一个大过。
红军长征
其实我们抛开大渡河的天险,抛开国民党为什么没有炸泸定桥的思维,红军为什么能飞夺泸定桥,一是出于生命的本能,因为只有渡过去了也就有了出路,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二是有坚强的意志,你如果意志坚定,上天也会给你让出一条活路来!
在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总司令在长征回忆录中为泸定桥题写对联:“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