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今天是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也是法定的“老人节”。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重阳节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汉代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据汉代《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唐宋 唐代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
明清 九月重阳,皇宫上下一起吃花糕庆贺,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当代 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全国“老年节”。
九月九日,佩插茱萸,辟邪求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是一种茴香料植物,香味浓,有驱寒、止痛、驱虫等功。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
重阳佳节,秋游赏菊,目不暇接。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霜。
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因“九”与“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大数,在数中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故菊花亦有“长寿之花”的美誉,又因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敬它。
重阳赏菊,始于晋代,盛行于北宋,一直流传至今。重阳佳节,不妨陪同父母一起踏秋赏菊,尽享天伦之乐。
九月初九,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 “霑” 同 “沾” )
重阳节正值天朗气清、叶红菊黄的金秋之际,宜登高望远。
重阳节又名“登高节”,此时登高,可达到心旷神怡、强身健体之目的。
小时候的我们,盼望着长大,渴望着独立。
幻想着有一天赚够钱,让父母不必那么辛苦的工作。要给妈妈买美的衣服、好的化妆品。给爸爸买大的房子、酷的汽车。
后来我们长大了,也长高了,却远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强大。在极度窘迫的情况下,只有父母,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为了生计,我们整日疲于奔命,在社会中弯着腰做人。不谈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就连基本的不拖累他们,都显得力不从心。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从孩子出生父母将其从身体上分离;再到成年后与其生活中分离;后他们将从子女的生命里分离。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从小到大,父母一直都在注视着我们的背影。
当我们蹒跚学步时,背后是他们期盼的眼神;当我们蹦蹦跳跳走进校园时,背后是他们牵挂的眼神;当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背后是他们惦念的眼神。
走向远方,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由之路。而终有一天,我们会连父母的背影都再也看不见。
网上曾经有人做过计算: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若有信仰,可以相信来世。若无缘分,相逢唯此一生。
身处壮年的我们,
不懂衰老对一个人而言,
有多么沉重。
时不待人,
当白发尚存青丝,
当风霜余有芳华,
当父母健在身旁,
希望你我的肩膀,都能日渐坚实。
今日重阳节,
愿天下父母,
平安顺遂,福寿安康!
责任编辑: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