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自负的,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确信自己的才华可与那些男性大诗人比肩。
在她的《词论》一文中,她直言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这些前辈大诗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艺术主张,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可以说,李清照中国历史上个敢于平视历代男性大诗词的女诗人。
所以,当她觉得别人的咏梅词写得太俗时,她就自己写了一首,还写成了千古名篇。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在这首词的序言中,李清照说,世人写的咏梅词,一下笔便俗气得很,于是她决定自己写一首试试,写完一看,自己说得果然不错,别人写的还是太俗了,还是自己写的好。
语虽自负,但这首词所写的感情却是沉痛的。这首词约写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此时赵明诚逝世,李清照无依依无靠,这首词实是一首悼念赵明诚的词作。
词的前四句,渲染了和咱极为低沉的情绪。藤床纸账中,词人早晨醒来,内心有说不尽的忧愁,沉香时断时续,玉炉已经冰冷,她的内心如水般凄凉。
“笛声三弄”,笛曲《梅花三弄》。词人李清照这种低沉的情绪,被笛声打破。
“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这两句,有极丰富的内涵。从表层来看,是指词人听到笛曲,突然发现梅花已经开了,春到已经到来。从深层来看,词人是用梅来喻心,词人的内心就像梅花,听到《梅花三弄》笛曲,瞬间有万般情感涌上心来,就像梅花开放一样。词人内心的情感,由前四句低沉的伤感,瞬间转入猛烈的痛楚。
”春情意“,即是词人内心种种情意,这其中重要的就是她与赵明诚的回忆。也许她与赵明诚就曾经一起听过《梅花三弄》,甚至赵明诚还吹过《梅花三弄》给她听,所以这首笛曲才会引起她这么强烈的情感反应。
到了词的下片,李清照将自己的痛楚、思念倾泻而出。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小风呼呼,疏雨点点,萧萧凄景,催得孤独的词人泪下千行。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曾经吹箫给自己的听的人已经逝去,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如今有谁与我这断肠人一同欣赏。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南朝宋诗人陆凯有诗《赠范晔》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生离可折梅相寄,死别如何得寄?词人折得一枝梅花,想陆凯赠梅,但赵明诚已经逝世,天地茫茫,何处可寄?
古今写梅花者,无不赞美梅花的品格与幽姿,把梅花当成隐士高人,仁人君子来写,写得多了,读起来也就千篇一律,求雅反倒变俗。这就像现在很多人家里挂着的梅兰竹菊图,实际俗不可耐。
李清照的这首词,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者,梅花变成了词人悼亡的引子,是词人情感的线索。从这个角度来说,李清照确实没有落入写梅词的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