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更有化板滞为流动的美学果。
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这两个虚字起到了前呼后应、仰承俯注,从而使气势顿宕,情韵流转。
还有很多盛唐诗人也善于运用虚字,其中又以杜甫为擅长。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却不能捕捉其行迹。下面介绍杜甫的一首七律,平中见奇,融情于景,极具感染力。
寄杜位
唐代:杜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杜位是杜甫的族弟,也是奸相李林甫的女婿,可是丈人出事后,他也于天宝十二年被贬谪为新州参军。此后又过了九年,杜位又被迁任夔州司马。
杜甫当时已经50岁,在朋友帮助下安居于成都草堂。诗人听说这个不幸消息,心中也极其悲痛,于是写诗安慰他,短短八句话,就将骨肉真情溢于言表。
新州属唐代岭南道,地理位置偏僻,气候条件恶虐,而对方因为长期忧思,身体也每况愈下。诗人担心他无法承受沉重打击,但又不能给他其他的帮助,只能尽力安慰他。
开篇交代事由,点出被贬之地,“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杜甫神情沉重地说,听说你被从宽处理,即将离开新州,可以想到你满怀思归的万般忧伤。
接下来诗人回顾了对方宦海沉浮的情况,并遥想他在羁旅生涯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处境。“逐客虽皆去,悲君已是十年流”,诗人感慨被贬之人虽然都是远去,但更悲悯他离开家乡已经接近十年。
诗人身在成都,对方却还在岭南,“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作者想象出战火烟尘一直就在他的眼前,想必族弟应是白发如雪,两鬓苍苍。颈联以干戈表达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了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族弟的同情。
后诗人还是不忘安慰几句,“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诗人写信时心绪烦乱,虽然在成都的玉垒山前,却期待有一天他们可以共同在京城游览曲江。尾句表达了战乱平息后回到长安,兄弟聚首,生活安宁,重游胜景。
杜甫的这首七律含蓄委婉,融情于景。诗人娓娓道来,仿佛在抒写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满溢着深情。作者先在首联叙事,并表达忧虑;颔联乃是推心置腹的描写,悲悯对方羁旅生涯时间之久,更表达离乱堪伤。颈联担心其身体更加衰弱,难以承受更大的打击;尾联述说寄诗之意,却担心重逢之难。
而全篇大的特色就在于虚词的应用,比如“近闻、想见,虽皆、已是,况复、还应”等等,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心乱如麻的深情。成功的炼字都和炼意紧密结合,作者既精于炼字,也以意胜,所以能平中见奇,更具有感染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