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是二战中不像名将的“名将”,他的政治眼光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
先说结论吧:所谓二战中美国英国的“名将“,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可能比不上志愿军的一个师长。
那么,为什么说蒙哥马利的政治眼光远远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呢?
因为,在1962年,当他听说印度军队想跟中国军队打仗时,他叹了口气,说出了四个字:“纯粹找死。”
说明蒙哥马利元帅还是有点眼光的,至于他的军事才能嘛,还是算了吧。
蒙哥马利之所以在二战中被列入名将的序列,大原因是因为在北非,他“打赢”阿拉曼战役,而这次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阿拉曼战役吧:
德意10余万人,547辆坦克,480架飞机,552门火炮
盟军约20万人,1029辆坦克,750架飞机,908门火炮
阿拉曼战役有两次,第一次是奥金莱克指挥的;第二次才是蒙哥马利指挥的。
科学地讲:由于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盟军挡信了德意军的进攻,为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德军的强弩之末的进攻已彻底失败了,而在东线苏军控制了德国主力,已无力支援北非了。阿拉曼战役10万德意军队,德军只占两个师,两万人,其余的都是废物意军。
所以,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如果还是奥金莱克指挥,一样能够取得胜利,那么这个政治荣誉就不会属于蒙哥马利。然而,在这当口,丘吉尔别有用心地把奥金莱克撤职了,蒙哥马利上任顺手摘了这颗桃子,有人说:他政治玩得好啊。
但是即使是这样,盟军占优势的情况下,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盟军赢得一点儿也不轻松,双方伤亡比几乎相等,都是三万多人。并且德意主力还被隆美尔撤出北非了,实在算不得什么大胜,连击溃都算不上,只是险胜。
名将是什么?用孙子的话来讲,以弱胜强,以寡敌众,才是名将。说实话,从这个角度来讲,二战中真正的名将,基本上都是德国的将军,比如: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与隆美尔,分别是“闪击战之父”、“装甲兵之父”与“沙漠之狐”。全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名将,只是他们很不幸,摊上了一个笨蛋的元首希特勒而已。
如果希特勒重视北非,只需要再抽调二个装甲师,盟军惨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德国将控制北非、地中海,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将无法实施,西线将无战事,苏军会打得更加惨烈。
科学地讲,在二战中,名将的排列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序列的是德国的将军,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与隆美尔;
第二序列的是苏军的将军,朱可夫等;
第三序列的是美军的将军,巴顿等;
其余的如英国的将军,可以充一下数,蒙哥马利是丘吉尔打造出来的在军界的一面政治旗帜,否则没办法参与领导西线作战。
英军在二战中的军队,蒙哥马利手下的军队,参加过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战役与诺曼底登陆战的部队,5年后,被派遣到了朝鲜,分别是:“皇家重型坦克营”、“格罗斯特营”和“皇家苏格兰团”,命运都是一样,几乎被全歼。
29旅“皇家重型坦克营”,参加过北非阿拉曼战役,是英国问他,在与曾泽生50军的两个营遭遇时,3个小时被全歼,约1000人的“皇家重型坦克营”居然被俘虏了400余人,连少校也被抓了。
“格罗斯特营”号称皇家陆军双徽营”,是英国的精锐步兵营,在与志愿军一个团遭遇时,三天被全歼,509名被俘虏。
“皇家苏格兰团”经历过一战二战,威名远扬,是世界公认的部队,在与志愿军三个营遭遇时,一个营被全歼。
也就是说,当年打败隆美尔的部队,在与志愿军遭遇后,基本上被全歼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的美军英军的二战“名将”们,在战略与战术运用上,可能真比不上志愿军一个师长。因此,蒙哥马利在上世纪60年代访问中国之后,在香港对全世界发出警告:别给中国军队打仗,你可能进得去,但是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