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陕西有个人在河边泥土中捡到一把距今3000年的战国时期的宝剑,把它上交到当地文物部门后,当地有关部门奖励给他500元。当时社会上一片哗然,难道这就是他上交宝物的奖励?仅仅500元,估计还不够他请一次客的花销。
无独有偶,咱今天在古书中发现了明朝也有一件很类似的事,写出来看看觉得很有意思。
弘治十三年七月,陕西都司都指挥使杨敬等奏,西安府鄠县道安里当兵的毛志学说:弘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午时,他在道安里赵纶村河边洗澡时,得到一枚玉玺。回来我们一看,原来都是篆文,写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背有螭钮,玉玺的颜色白,光彩异常,厚一寸,连钮二寸,方员一尺四寸四分,完全,篆文明朗,刻划奇古,没有一点儿瑕玷。巡抚右都御史熊翀帮着给验明的,这就是历代传下来的国玺。熊翀差派官员上交了。大白话就是说:秦朝的传国玉玺让我们这儿给找到了,刻的篆文内容和形状都碰上了,我们不敢怠慢,可都上交了。
结果很可笑!古书中说:秦玺到汉朝时已经丢了,后来发现的多是假造的。你们进贡上来的,皇上让礼部查验了,说和《辍耕录》所载的秦玺规制不一样,仅仅赏赐这当兵的毛志学五两银子。
这《辍耕录》是一位元朝人写的一本书,“耕作之余,随手札记”。该书里有不少关于玉玺之类的文章,如:毁前朝玉玺
后至元间,太师伯颜拿出太府监所珍藏的历代玉玺,磨去篆文,改造押字图书及鹰坠等物,分散给他的党羽。唯独留下唐朝武则天一玺,玉色莹白,制作如官印,璞仅半寸许,因为别的地方用不了,所以就这么放着,竟然被保存下来。难道武则天知道后世要毁印?
《辍耕录》关于传国玉玺的文字来啦! ”至元三十一年......拾得者,曾经做过同知通政院事。现在家败啦,老婆得了病,孩子才九岁,所以拿出玉来看能不能得到俩钱儿。等到拿出玉来一看,嚯!玉玺啊!看到的人叫阔阔?(抱歉,实在打不出那个字儿),蒙古人,没上过学,所以来告诉咱们一声。听过后,不敢相信是真的,那来一看:色混青绿而玄,光彩射人。其方可黍尺四寸,厚及方之三不足。背纽盘螭,四厌方际。纽尽玺之上,取中通一横*,可径二分,旧贯以韦条。面有象文八,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鱼龙之状,好像有寿字。心中更加害怕。说难道当此昌运,传国玺出来啦?急召监察御史臣杨桓到此查验读之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真的是传国宝玺文也。拿干净棉布给擦干净了,盖上白布,率御史臣杨桓、通事臣阔阔等,上奏朝廷......。“。又说“收藏宝玺的人,不知道怎么甄别,经常拿玉玺来换粥喝。希望官家予以嘉奖,传旨赐给纸币(原文为褚币,即树皮做的纸币)二千五百贯......”
话说到这里,还不算完!后面絮絮叨叨一大套,看得咱头疼,不过如果不写出来,就不知道秦国玉玺的珍贵(简而言之就是和氏璧),还是写出来吧:
“诸史籍并宝玺篆文图说曰:传国玺、方四寸,其文文饰如前。......秦昭王拿十个城池都换不来。始皇兼并六国,终于得到了它,命李斯篆文,玉工孙寿刻之。《太平御览》又以为蓝田玉所刻。秦二世子婴拿着这玉玺在路边向刘邦投降。汉高祖即位,服其玺。所以叫传国玺,因为孩子们都小没有确定传给谁,就在长乐宫藏着。到了王莽篡位,让安阳侯王舜逼着太后拿出来,太后怒骂不给;王舜逼迫过急,后拿出玉玺摔在地上,玉玺才到了王莽手里。后来赤眉灭掉王莽,校尉公宾得到玺,献于更始帝。赤眉军杀掉更始,立盆子,玺为盆子所有。后盆子当面将玉玺交于光武帝。到了汉献帝,董卓作乱,掌玺者投于井中。孙坚征讨董卓,在井中得之。......献帝逊位,把玉玺给了魏帝。......玺归于晋。晋怀帝被刘聪害死,国玺归刘聪所有。刘聪死后,归刘曜。刘曜为石勒所灭,玺归于勒。勒灭......见收于将军蒋干。晋征西将军谢尚风得之,还给东晋,当时是穆帝永和八年。是后宋齐梁陈相传,以至于隋灭陈。萧后与太子正道、并传国玺并入于突厥。唐太宗即位,宝玺未获,乃自刻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贞观四年,萧后与正道自突厥奉玺归于唐,唐始得焉。朱温篡唐,玺到了朱温手里。唐庄宗定乱,玺入于后唐。庄宗遇害,明宗嗣立,再传养子从珂,是为废帝。后氏篡立,自焚,自是玺不知所在。至宋哲宗,咸阳民段义献玉玺,及徽宗为金所虏,凡是有宝玺,金都拿走了。内玺一十有四,青玉传国玺一,其色与今所献玉玺相同,则知宋之南迁二百年,无此宝玺也明矣。”
上面说了一大套,其实是在说传国玉玺的由来和故事。以前看书说有不祥之物,谁拿到谁倒霉,谁拿到谁完蛋,估计也就是说这个传国玉玺吧。凡是拿到玉玺的,终的结果就是被杀。
要说可笑,当属明朝官员啊!拿着元朝人书里写的国玺规格来判断是不是真的。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说这玉玺是假的,自己给藏起来收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