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我国空军军工的“偷师经历”。
抗美援朝战争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很快具备了生产歼五、歼六的能力,成为世界上寥寥无几的能够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但是,很快中苏交恶,中国的战斗机生产、研发没了技术援助,后来因为苏联需要在国际共运上得到中国的支持,又向中国提供了米格21原型机和不完整的图纸、技术,我们在此基础上逆向研发了歼七,然后,就彻底失去了技术来源,基础薄弱的中国航空工业一边艰难地消化、吸收歼六、歼七生产制造技术、工艺,一面在苏制飞机基础上研发自己的战机,比如脱胎于歼七的歼八,可谓步履维艰,歼八试飞定型历经十年,定型就落后了。
在艰苦摸索着发展自己航空工业的同时,航空人也尽可能利用一切渠道,学习外部的先进技术,比如从越南、巴基斯坦的战场缴获、对岸起义空军的驾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从埃及用一批歼六整机和发动机换来两架米格21MF和一架米格23,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技术,并运用到国产飞机的研制。
米格21MF相较于米格21,换装了新型发动机,装备了小型雷达,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我国以此为基础,研制了歼七三,虽然歼七三只有小批量生产装备。但根据米格21MF发动机仿制研发的涡喷13发动机,成为后来歼七系列改型和歼八‖系列改型的标配发动机,今天贵飞的山鹰和FTC2000系列仍装备涡喷13,而号称第一款独立自主研发的涡喷14则迟迟没有列装。
从米格23上,强六拟采用的变后掠翼技术有了参照,但是,米格23的机械操控的变后掠翼可变化角度只有三个、结构笨重,我们自己又没有基础,后又准备采用美F14变后掠翼方式,也因为结构超重和电传操纵达不到无级调控终下马。但是,米格23的进气道设计和自动驾驶仪被歼八‖借鉴,让歼八‖试飞定型周期大为缩短。而米格23的发动机,曾被确定用来逆向研制涡喷15,这是当年歼十飞机的备选动力。
我们的航空人在学习的基础上,终于艰难地摸索出了自己的路,终于有了歼十、太行发动机,继而有了歼20。回顾当年“偷师”的心酸,航空人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