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唐代,唐诗可以分为四期:
1.初唐,高祖至睿宗(618~712),共九十五年。唐初的诗,仍不脱六朝纤丽的余风,可以“四杰”的诗为代表。到武后时的陈子昂,仿建安体,风气稍有改变。中宗时,沈佺期、宋之问唐诗的新声,从他们起,唐诗才有律诗及古今体之分。七言古诗,也于此时渐趋兴盛。
2.盛唐,玄宗至肃宗(713~762),共五十年,是唐诗的极盛时代。这个时期的名家极多,各有所长。例如王维、孟浩然长于风格淡雅的田园诗;高适、岑参长于气韵悲壮的边塞诗;张九龄擅长古诗,诗格温柔敦厚;王昌龄擅长七绝,尤善作描写宫中情景的“宫词”;但伟大的诗人则为李白、杜甫。李白擅长古诗和绝句,律诗甚少。他颇有道家思想的倾向,他的诗现存约七百七十余首,率多神仙饮酒之作,气势雄放,格调俊逸。由于他的诗才横溢,后世不易模拟,因而学者不多。杜甫为李白的好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爱国、悲天悯人的情怀时常流露于诗中。杜诗描写的方面甚广,风格技巧变化无穷。他尤好吟咏时事,因而他的作品有“诗史”之称。他现存的诗共一千四百余首,诸体兼备,尤以古诗、律诗为佳,而排律一体,更是由他。他对后世诗坛的影响大,为后人尊为“诗圣”。
3.中唐,代宗至敬宗(763~826),共六十四年。代宗时,诗风颇盛,的诗人有刘长卿、李端、韩翃、钱起、卢纶等。他们都善五言诗,诗格稳和清秀,号称“大历体”。大历以后的诗人,名家者也甚多,如韦应物、柳宗元,诗与王、孟同调;韩愈则追摹李杜,格调奇险,气势雄健。又如白居易、元稹的诗,皆平夷浅近,易于诵读。他们并有“新乐府”的创作,唐代中期以前的乐府诗,大都刻意摹古,内容狭隘;到元白,专以之吟咏当时的民情时事,境界乃大为拓宽。白诗流传极广,不但为当时国人所喜好,并远传至高丽、日本等国。此外孟郊、贾岛,诗体古奥,用字蹇涩冷僻。他们的诗,多咏叹穷苦之作,每有真性情流露其间,后世批评他们的诗格为“郊寒岛瘦”。又有李贺,其诗瑰奇而富想象,人称“鬼才”;刘禹锡和李益,则擅长七绝。
4.晚唐,文宗至哀帝(827~907),共九十一年。这段时间,政治日非,风气浇薄,文学方面的表现,也远较盛唐、中唐为贫弱。当时绝少雄篇大作,诗格也日趋卑下,元气淋漓的作品,已不可复见。晚唐的大诗人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等。温古诗多艳丽绮靡,今体则较清疏。李诗精于修辞,好用含义深奥的文字典故,因此读者常不知其意之所指;但他学杜甫,颇有神似之处。杜牧也学杜,其诗豪迈艳冶,兼而有之。他擅长绝句,其咏史怀古之作,为人所传诵。此外,司空图诗格高雅,有承平遗风,但暮年因饱经丧乱,多寄慨之作。他的死与唐亡在同一年(907),可以说是唐代后的一位大诗人。
词是一种长短句的组合,因为它综错诗句,配合乐谱,故而又称“诗余”。词的乐谱甚多,各有其一定的格律,作者必须按律填词,不可逾越。词的起源,说法不一,大概与乐府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兴起时代,约在中唐,如韩翃、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皆善创调填词。晚唐的温庭筠,尤为杰出,他的作品甚多,从他起,诗和词才有正式的区分。但词在唐代,始终不盛,到五代才大盛。五代词人,祖述温词的甚多,因此温在词史上的地位,无疑为唐代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