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雄风的溯源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是辉煌的王朝,气魄宏大,贸易发达 ,开放,文化多元,开拓了丝绸之路文明,瑰丽和清新豪迈的唐诗,文学艺术等等。
唐王朝其实和蒙元满清有类似之处,统治者有很重的胡人血统和思想。所谓的李氏家族,其实是鲜卑人入主中原后改用的汉姓。这种现象在北方很常见,安禄山就是胡人,传说身体肥硕但是舞蹈自如飘逸,和传统的汉人截然相反。大诗人李白出生于碎叶 有考证是乌兹别克王子,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但是李白诗歌的飘逸叛逆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儒家文化有些格格不入 ,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五胡乱华时期,随着大量胡人迁入中原,改为汉姓,匈奴人有的改姓刘,的拓跋氏族改为几个姓氏。复姓的产生也和融合有关。而且这种北方人口的性质改变,无论通过和平还是战争方式,一直没有改变,游牧民族融入北方社会,改汉性,使得北方汉人的血统和文化都和南方差距越来越大。
唐朝的统治阶层李氏家族有很强的游牧文化背景,所以在整个唐帝国的大格局上有种气象万千的特征。
定都长安,即西安,重视贸易,开通丝绸之路,和西域甚至更远的阿拉伯通商,大量西域商人带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自己的文化来到长安,深入内地。并且给予商业的优惠。
由于大批西域客商和不同游牧民族访问定居长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出现阿拉伯式样的建筑,喇嘛庙宇,甚至基督教的教堂。酒肆和歌舞格外发达,李白诗歌经常提到胡姬,就是来自西域的歌女,格外迷人妖娆,吸引了太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
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焕然一新,妇女改变了儒家文化下的压抑作风,很多衣裙体现身体线条,低胸,崇拜丰满的体态,在唐朝的仕女图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天竺(印度)传来的化妆术胭脂盛行一时,许多妇女在额头上贴花,类似印度的美容风格。包括很多来自中亚的香水,植物型护肤用品,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大胆。
美术风格色彩浓烈,大胆,审美观受到游牧民族很大影响。从敦煌壁画可以窥出真相。
妇女地位提高,尚武风气越来越浓。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木兰辞就是女性从军的典范,游牧民族的作风。而在儒家文化占主导的宋朝,要求女性在家守候,更不可能从军打仗。唐朝文学传奇色彩浓烈,有不少女性能征善战的故事。
唐朝的多元文化也做得很好,而不是儒家独大,各种宗教得到了发展,佛教,摩尼教,拜火教,道教,伊斯兰教,喇嘛教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传教场所并得到宽松的环境,得以后来在中国慢慢传播。尤其是佛教,唐僧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佛教在唐朝得到朝廷鼓励,绽放出绚丽色彩,留下格外多的古刹。这和蒙元时期游牧民族格外推崇喇嘛教如出一撤。
中国方言的层次结构
中国历史的发展从上古传说开始就是南北的对峙,炎黄和蚩尤,直到后来的清军入关,南北的不停融合是方言差异巨大的原因。
听听上古汉语的模仿,竟然有大舌音,类似俄语,听着感觉像泰语,而且不是单音节,一串一串的,其实这个不稀奇,海外华人用拼音拼写粤语或者闽南话也是带辅音的,比如恭喜发财,拼出来就是 gongt chi fat cayi
就是说上古汉语演变到今天面目全非了。
中国的方言众多,但是有规律可循 就是语言结构和发音变化的层次感和渐进性。就是说从北方开始,变一点点,再往南变一点点,几百公里就有变化,到了广东已经是粤语区,已经变得很难懂。广东的北部和南部也有层次差别,标准粤语在广州,很靠南了。
这种规律是怎么造成的,就是大规模的战争,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侵入和融合。的有五胡乱华,洛阳城尽胡语。元朝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包括大量色目人的引进。清朝的建立,关外女真人的进入对北京话影响巨大。这是几次比较知名的事件,实际上从上古到后来,这种人口融入就没有停止,包括三国的开发川蜀,也是北方人口进入四川,造成南北方人口的体质特征和方言差异巨大。
其中江苏的情况很典型,南京属于北方移民迁徙地,所以方言偏北方,而略微往南就是吴侬软语。
福建多山,所以人口不断迁徙中被山隔出了层次感,隔着山与河很难听懂,因为有些语言就是北方带过来的。
客家话,中原传统文化地道的载体,原来流行于中原,也就是河南一带甚至是更北。由于五华乱胡,不断南迁,北方人不断进入,又南迁,直到近代稳定下来,在广东梅县保留了客家话,汉语拼音haka。客家话,粤语都是古代汉语代表,适合念唐诗宋词,可见古汉语和文化由于受北方人南下影响保留在中国南边的广东和福建。事实上传统中国文化保留好的地方也是闽粤,包括宗族制度,祠堂,儒家文化。从地名也可以看出来。
而山西话,晋语,流行于西北的晋语有浓厚的阿尔泰语言特点,叠词的反复出现,多余的词缀,语言里面的爆发音类似蒙语,而与平缓的普通话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