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时代》到“呦呦鹿鸣”:关于传统文化的百年之争】
这几天偶然看了两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觉醒时代》。剧情是关于新文化运动中严复和蔡元培两派的争论。
我从来没对新文化运动有过深入思考,对于它的评价,始终停留在学生时代历史课本上的内容:是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
但是,看到剧中的几个剧情很有意思:钱玄同认为要彻底改变社会,必须废除汉字,推行拉丁文。另外,胡适也一直宣扬白话文远好于文言文。在那个时代,这些观点不乏拥趸。
在这场争辩以及历史评价中,严复一帮被定义为守旧派——思想腐朽,保守落后。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做法都是客观理性而且完全积极正面的吗?带着疑问,我又查阅了一些学术资料,果然,学术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正面意义自不必说,负面意义在于对西方文化的肯定和对东方文化的否定。
我们可以看看日本、韩国和越南,他们也有类似的经历,而且在这场变化中选择拥抱西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少。
回过头来再看一百年前那段历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积贫积弱的社会让每个人都有自卑心结,加上对西方世界的知之甚少,人们习惯于仰视视角看待舶来文化。
如果再进一步思考,有多少我们现在觉得好的文化传统在那次时代激荡中被洗涤?历史不能重来,但是却可以反思。
比如近期走红的“呦呦鹿鸣”,因为把给长辈下跪拜年定义为“心里的辫子没剪掉”“奴性文化的象征”,引发了国人对传统习俗优劣好坏的争论。
看似是一场民智开启的大讨论,其实还是反映了国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纠结心理。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已经一百多年了,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百多年。在世界舞台上,我们也在慢慢成长。我们应该留给子孙后代什么?应该怎样负责任地传承好历史文化?
我想虽然我们心中仍然有包袱,但是应该以一种成熟和自信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一味地贴上“糟粕”“腐朽”标签,那与一百年前的胡适、钱玄同们又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