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的时候,开柚子颇具仪式感。用手剥,费时费力,但诚意十足;用刀割,则干净利落。父亲惯用的方式,是切西瓜般,两头各来一刀,然后沿子午线用若干刀划开柚皮。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可以用两头切下来的柚皮当消毒巾,擦干净刀。
父亲的本事在于,割透柚皮的同时,不伤柚肉,我幼时颇为好奇,怎样才可以做到。父亲自己也没有答案,一如多年后,女儿问我,为什么敢在眼睛上做手术,我亦无从回答。
以上是陶勇医生写的一篇随笔《中秋的柚子》,文中写了他的父亲每年中秋都会开个柚子。有一年的中秋,剖出来的柚子酸涩难食,父亲着魔般将柚子剁碎丢弃,便要去街上重新再买,即便天色已暗……
那时候,陶勇和家人都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不就是一个柚子吗?不好吃就不吃吧,还能比全家人在一起聊天说话重要吗?
直到多年后的一个中秋,偶然想起,问了父亲,才明白,柚子谐音“有子”,而他的父亲当年是个遗腹子。
说实话,读完这篇文章,内心感触颇多——似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坚持,坚持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当有一天,偶然的外因打破了这个习惯,便会触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或沉默,或暴发,无论哪种方法,都只为给自己的情绪寻求一个突破口。
就像陶勇医生曾调节过的一个病患——生活困苦,性格孤僻,与自己的所有亲人早已断绝来往,他的眼睛患有持久性无法根治的病,在漫长的求医之路上,陶勇是后一站。而陶勇也尽大努力保住了他的部分视力。但哪里想得到,他在决定轻生时,想到的却是要找陶勇医生作为他的陪葬者。
这个人在我们看来是不懂感恩的,也是心灵扭曲的。我曾试着去换个角度想,是不是这个行凶者因为长期的孤僻,所以在陶勇医生这里得到了一点关怀和帮助,就特别想要去抓住什么。甚至不惜采取偏激的手段……
当然,这只是我的假想,这样的偏激心理更是令人恐惧。
陶勇精诚行医却遭此横祸,这事儿放在很多人身上都会因此而怀疑初心,动摇信念。或是一蹶不振,或是一味否定自己,又或是人格突变……从此走上歧路。不得不说,这样的事件听说过很多。
但好在陶勇医生没有如此,他的心路历程,他在遇事后的思考……都写在了他的首部文学随笔《目光》中。
《目光》是陶勇医生的沉思录,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启示录。书中包含了陶勇从医二十年来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死的看法,对人性善恶的思辨,对放弃与坚守、少数与多数的选择,对医患关系的审视……
他的文字就像是他的手术刀,将人间种种悲欢都而细腻地在窄小的纸面上铺开、沉淀,他想治好每个人的病,也想医好每个人的心。虽然被伤事件迫使他的人生转变了方向,但是他一直坚持的以仁心做事的信仰,从未改变。
他说:“初心放在大的诱惑和深的伤害里才能检验其珍贵——我不是神,但愿意继续发出我的微光。”
不得不说,陶勇医生的初心以及仁心都是极其珍贵的,不一样的人生际遇,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深思与感悟。
心怀温暖,方能向光而行!
相信,在《目光》中,在陶勇医生的笔下,你也能有所感悟,无论是对当下,还是对未来!
#柚美读书#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