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粮食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是解决中国人吃粮问题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问题的需求问题,毛和***一直重视粮食优良品种的培育,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早在1964年,袁隆平和其他一批科技人员就在中国开始从事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
1966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作物育种工作会议。各地代表交流了育种工作经验,推荐了72个新育成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优良品种。
1971年,南方水稻良种面积已占水稻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杂交高梁约占高梁播种面积的五分之一;杂交玉米约占玉米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小麦抗锈、抗倒伏、高产品种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同年,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全国农业22个重点项目之一。在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的持续努力下,1973年,袁隆平等人的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培育成功,之后,科技人员又突破了繁殖制种这一难关。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问题的解决,使杂交水稻很快用于生产,迅速大面积在全国推广开来,从而产生巨大益。1974年至1983年,累计全国种植面积5.1亿亩,稻谷每亩增产100斤以上,高亩产达1700多斤。
1974年,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了“南优2号”杂交组合。此后又相继育成了“汕优2号”等优良杂交种。杂交稻育成以来,于1974年开始在江苏、四川、湖北、江西、广西、福建等地试验示范,随后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1976年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7万亩,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9480斤。
1975年10月,我国科学工作者运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水稻新品种。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天津市农业科研所协作培育出水稻新品种“花育一号”、“花育二号”,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松花江地区农科所水稻试验站协作育成的“单丰一号”和牡丹江地区农科所育成的“牡丹一号”等水稻新品种,亩产可达千斤左右。
七十年代南方还发展了双季稻种植,到1977年比1965年面积增长
72.5%。1965-1977年累计增产稻谷4085万吨,其中靠提高复种增产的占30%。从70年代起,北方也扩大夏播作物复种面积,将两年三熟改为一年两熟。
1977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福建省莆田地区农科所农民育种家陈孝钦,在七亩六分六厘麦~稻~稻三熟试验田里创造平均亩产三千五百一十四斤的新纪录。
1978年5月4日,农林部在海南岛崖县召开全国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杂交高梁制种推广工作会议,交流了各地进行“三杂”繁殖和制种工作的经验,制订了到一九八O年在全国普及水稻、玉米、高粱等杂交种的规划。
1978年5月23日新华社报道,我国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在我国获得广泛发展,育成了一批水稻、小麦、烟草、茄子等新品种。
1979年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已扩大到七千六百万亩,增产稻谷七十八亿斤。杂交
水稻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一九七四年在生产上推广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
1979年,农民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永康,在一亩五分试验田进行稻麦两熟高产试验,
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二千三百二十斤七两,创造了这项试验新水平。
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农业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粮食优良品种不断出现,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不断提高,加之水利灌溉、化肥、农药等因素,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吃饭问题才得到了终解决。
参考文献:
陈东林《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状况》;
新华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0》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