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名门世家——清河崔氏。
唐贞观六年,唐太宗令吏部尚书高土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负责重新修订《氏族志》,搜罗天下所有的家谱,同时依据历史记载,削除其中的浮夸不实现象,甄别盛衰,考定真伪,褒奖提升那些忠诚有才德的家族,降低剔除那些违反正道、犯上作乱的家族。经过几年的努力,高士廉等人编成《氏族志》草稿,进呈太宗。太宗对这件事十分重视仔细审阅了全稿,当他看到把山东(太行山以东)士族崔民幹列为第一等时,大为不满,发了一通牢骚,大概意思就是,“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于是命令高士廉等人根据现在的官爵高低来决定等级重修《氏族志》。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新修成的《氏族志》颁行全国,以李唐皇族为首,其次是外威,崔民幹所在的清河崔氏等山东士族被降为第三等。
《世说新语·容止》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这个因为雅望而替曹操接见匈奴使者的崔季珪,名崔琰,字季珪,籍贯清河东武城,出身于一个大家族——清河崔氏。
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于和伟饰演的曹操亲切地称呼崔琰为“崔公”,而将崔琰侄女许配给曹植时,曹植说:“清河崔氏,怎敢高攀?”可见当时清河崔氏是怎样的高门大族。
唐高宗时期,薛元超为宰相,位高权重,但当别人问起薛元超此生有何遗憾时,薛元超说:“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那么薛元超娶的是谁呢?乃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的女儿,是正儿八经的当朝郡主、金枝玉叶,可是薛元超却遗憾没能娶到“五姓女”,这五姓是哪五姓呢?是隋唐时期的七大门阀,时称“五姓七望”,即: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李唐皇室虽自称出身“陇西李氏”,但当时正宗的名门士族,却对此持怀疑态度。所以,当时人们仍以结亲“五姓七望”为荣,而对皇家不太感冒。
清河崔氏在北朝是“四姓之首”(崔卢王谢或崔卢李郑)、在唐朝虽遭李唐皇家打压,但依然是“五姓七望”之一。清河崔氏荣耀几百年,比大多数的世家大族都要更长久。
清河崔氏源于姜太公后人,姜姓崔氏,姜太公吕尚封国为齐,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其后人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清河崔氏起于西汉初年,始祖为秦国大夫、汉东莱侯崔意如的长子崔业(崔伯基)。崔如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崔业(崔伯基)、次子崔仲牟。西汉初年,崔业和崔仲牟兄弟二人分别定居在清河郡东武城县和涿郡安平县,形成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两支。但崔业之后,两汉时期崔家并没有什么显著人物记于正史之中。直到曹魏时期,崔琰、崔林叔伯兄弟二人才见于正史记载。
崔琰,字季珪,是东汉冀州名士,曾任曹魏尚书、中尉,为清河崔氏的肇基之人。
崔林在曹丕时期,先后担任大鸿胪、光禄勋,终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封安阳乡侯。
西晋时期,清河崔氏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后来逐渐扩展了其他支系,例如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许州鄢陵房、齐郡乌水房、郑州崔氏、南祖崔氏等支系。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持续爆发,大一统的王朝瞬间变成乱世,司马睿仓皇南下,建立东晋,而清河崔氏作为天下大族,也举族南迁,当然还有一小部分族人留在了清河故地,崔林之孙崔悦被段末波留滞,后来仕于石虎。崔悦之子崔潜,任前燕黄门侍郎,崔潜子崔宏,曾在前秦、后燕任官,后来被北魏道武帝重用,赐爵白马侯,魏明元帝拜崔宏为天部大人,进爵为白马公。崔宏子崔浩袭爵白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担任司徒,权倾朝野。
当时清河崔氏炙手可热,包括范阳卢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河东柳氏等世家大族,都争相和清河崔氏联姻,若听说清河崔氏有一位待嫁之女,几大世家争相前来求亲。可以说,崔宏父子,把清河崔氏推向了又一个高潮。陈寅恪先生说,“清河崔氏为北朝第一盛门,而崔浩一支又为清河崔氏门中显之房。”
因南北朝乱世,清河崔氏一族也是几次遭逢大难,族人对仕途也不再热衷,开始过着“不入仕途、抠衣避世”的生活。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出现,清河崔氏虽然名气大,但在科举上并不显眼,因此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不过清河崔氏虽然“避世”,但毕竟诗书传家,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下,他们考中功名的概率还是比寒门要高,所以,终唐一朝,清河崔氏仍然有12位宰相。也许,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大不如曹魏和北魏时期,但在江湖上,在士族眼中,清河崔氏仍然是江湖第一豪门。
当然清河崔氏一族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崔颢就是出自清河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