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思、辨、行之义,究竟为何?
简而言之,它们实际上就是“五事四呈”,可处处皆可为是工夫,只是读者无知、不行罢了。古人为之其言:
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
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
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
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
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
合其五事而言,则一而已。
啥个意思呢?
君子士者,不论是从修行还是从日常功用上来讲,这五件事情就是直接呈现着“四端”的方法。
实际上,“五事四呈”只是一件事,即惟一惟精,亦是“性一而已”。
所谓——性一而已:
仁义礼知,性之性也;
聪明睿智,性之质也;
喜怒哀乐,性之情也;
私欲客气,性之蔽也。
如此诸多世情,便是呈“性”之法。而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
何为客气?客气是指受外界影响而生之骄傲,名誉,情欲等等。实际上就是外来之气。
凡举大事,必须顺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乃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
为学大事在于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不着生死,痛彻骨髓。
心系天下,方能大公;所以中山先生常云:天下为公,所藏无私矣!
“天下为公”的“公”字,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到了孙中山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不只是共产,而是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一个“共”字,涵盖面是那么大,“”、“政治”、“利益”都在它的笼罩之下。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在孙中山的理想中的未来社会里,是做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四万万人都有主权来管理的大事”;没有贫富悬殊和少数富人压迫多数穷人的不合理情况,全国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实现,确实做到了古人说的“公天下”。孙中山满怀信心地对世人说,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有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而没有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孙中山描绘的改造和建设中国的蓝图,当时确实使很多人怦然心动,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这既是孙中山先生所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遥远的目标。因为只要有,就有社会,有社会就有阶级,有了阶级目标就每实现。用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诸君尚需努力!
士者当: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二也,二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二也,不二则不息矣。(此为止息之法!)
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辩,辩即学也,即行也。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学问之深在于辨行之间,没有身、心上的体悟合一,就不能称之为修行、修真。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未乎?
你修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