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天才的韩寒,从少年作家、赛车手,到青年导演,他无所不能,
在大家眼里,他已经功成名就,此生足矣。
但那个喜欢在“杯中窥人”的韩寒,这一路走来,其实从未在杯中窥过自己。事实上,他早就如他年少所撰《杯中窥人》纸张一般,彻底被“浸透”了。
1982年,他出生于上海那个叫亭林的小镇,
他的小学就在这里度过,他的初中就换到了一个叫朱泾的镇,
在一所罗星的中学就读。
在这所中学他坚定的执行了“三件事”:
第一件就是努力偏科,独爱语文。
第二件就是努力练体育,当特长生。
还有一件,就是努力往校外杂志社发表文章。
这时候的他,尽管还没写出《杯中窥人》这篇文章,
没被水开始浸透前,他可以表现得和这个社会“针锋相对”,
甚至是格格不入,难以相容。
所以初中时他就认为数学物理这些学科,以后对自己没什么鸟用,
他无比的痛恨“发展”,
无比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只用考语文,或者写文章就能升学的初中生。
当然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那会他就谈了一个女朋友。
女朋友成绩好,早就被保送到市重点中学。
他痛恨“发展”,而他的女朋友,就是一个“发展”里练出来的全才。这就是他一开始的矛盾之处,
他极其厌恶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里,却成就了他女朋友上重点,
所以他那时候并非完全讨厌应试教育,只是讨厌自己没有在这个进阶体系里,
可以成为像他女朋友一样的“优势者。
某种程度上说,他更像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如果他各科成绩都像女朋友那样好,可能他感谢应试教育还来不及。
在他这种“极差学习状况”下,他不仅是连和女朋友在一所高中,
都变成奢求,
就连上个高中,都办不到了。
因为他偏科严重,导致他七门功课全部亮起“红灯”,
现在还能让人记得他那句“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前程”。
当时能帮他弥补上一点的,就是体育,
因为他在长跑上天赋异禀,所以在体育特长生上,能够从中获得上高中的加分。
终,他还是被松江二中“破格”录取。
但上了高中后,他的学校“求学”之路,直接就到头了。因为成绩烂到不行,上完高一,
他的期末成绩糟糕到,不足以让他走上可以分文理的高二,
他要面临“留级”。
而且,留了一次还不够,又留了一次!
不过这时候的他,还有一个筹码就是,他的《杯中窥人》拿到首届新概念一等奖。
然而这个筹码,却只能是让他比较体面一点的留级,
因为学校再没有给他开绿灯。
尽管如此,校领导依然让他留有可以休学的权利,
也就是他可以出去混几年,但学校保留他的学籍。
而那个时候,他没有选择留级,而是直接就退学了。
按他的说法,比起留级,这样“比较有面子”。回忆起这一幕,他在《鲁豫有约》里说,
当时在校长办公室里,他和父亲两个人一起去,
被问及以后将怎么打算时,他声称自己靠稿费就可以,
校领导哄堂大笑。
更讽刺的一点是,除了他和父亲,还有一个“好学生”,即将被保送去香港,
校领导对那位学生的语气,只有嘘寒问暖。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在那一刻,他和父亲体会得深刻。然而谁也没想到,其实除了《杯中窥人》这个筹码,
他还有一个更大的“筹码”没亮出来,
那就是还未正式出版的《三重门》。
因为《杯中窥人》,他被更多人认识,
尤其是许多还在学校里奋战苦读的学生。
被退学之后,在他身上掀起了一股“专才”被“全才”淘汰的社会辩论大热潮,
自然,他得到了很多在校学生的疯狂追捧,
甚至很渴望自己也能像韩寒一样,如此潇洒的离开学校教育。
在拥有如此大量“年轻狂热粉丝”基础上,他再出版《三重门》,简直就是“重磅出击”,
立刻就让这本书,成为了“热销品”。
畅销了几百万册。
可以说他在人生一筹莫展之际,这本书的大热,让大量金钱来到他眼前,瞬间给到他直面当时惨淡人生的底气。而这本书之所以卖得好,很多程度上并非它的“文学价值”,
只不过还是沿袭了他站在“应试”对立面的立场,从而获得了当时的流量密码。
很多学生都想跟风向应试呛声,但自身没那勇气,
唯独有他这么一位,可以替他们出这个风头,逞这个英雄。
然而拿到巨额稿费后,他并没有在所谓文学上好好深耕,
很快就买了电脑,还有一辆赛车。在此之前,他根本不敢想自己可以买一辆如此昂贵的赛车,
这是他反抗“应试”,获得的资本。
而其实从这一刻开始,他这漂浮在杯中的纸团,开始进水,并且湿润了。因为他从来就不是真的反“应试”,
只不过是因为当初应试,没能让他占到便宜,
而现在他占到反的便宜,他变得更有底气了。
这也是基于,他赚到了反的钱,有了钱,才有的底气,
而并非一直都反的很有底气。
如果当时他出来之后,没有赚到这么一笔钱,可能他很快就老老实实去找个活儿干,根本没那份闲心反什么,过活要紧。所以正是因为资金上的充足,让他向大家“扯闲篇”的时间多了起来,
让大家以为,他真的像个“慷慨正义”的思想家一样,鞭挞社会种种,
其实只不过是,他清楚那是他的流量密码,
尤其他玩上赛车后,更加耗钱,很需要这样的流量来源,
帮他弥补在赛道上“潇洒轰鸣过后”的花销。不然,以他当时的家境,根本无法进入赛车这个行业,因为实在太烧钱了。
赛车玩得上头,文学渐渐的,更像是他的“副业”。
所以那些年,他在玩赛车之余,拿出了一点匆忙的写书时间,
完成《零下一度》等作品,
并没有在这些作品有什么“苦心孤诣”的历程,
完全就是因为这方面还能来钱。
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用心的作家来说,他对自己的作品,不会以匆忙写就来完成。但是因为他个人喜欢“暗讽”的文风,在当时深受欢迎,
大家才不管他到底文学造诣多深,就像找个所谓“敢说话”的人,
当然,这也有他的一些个人幽默,也就是个人魅力所在。
但他的文学成就,从作品来看可以说在退学之后,是直线下降的。
然而他这个人身上的“天赋点”真的太多了。学生时代,他就发现自己有超强的长跑天赋,不需要训练,也能帮到他升学加分,
还有刻意模仿一下钱钟书文风,就能学出几分味道,
帮他树立起一种“暗讽文学”的风格。
而到了赛车上,他依旧是在做正确的事,因为这一样是他的天赋可以延伸到的地方。
他很快就能跻身进入中国赛车手很不错的行列里。
在这种天赋集满一身的情况下,他更是拿到了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杯!这对于他的作家身份,一样是很好的延伸,
因为一个这么会赛车的作家,是相当少见的。
这是手握笔杆子和方向盘的双重结合,使得他的个人魅力再度被放大几倍。
也显得他退学的行为,逐渐变成一种他当时做出的“壮举”,
尽管后来他承认“退学”其实很不好。
但因为当时有关注他的人,都等着有一天可以看到“伤仲永”的故事结局,
然而韩寒没有给他们机会,反而厉害的地方越发的多。也因为如此,他在一些“名人骂战”上,可以骂的相当的狠,
相当的有底气。
如与那时的方舟子,他可以说在代笔风波里,
依然保持自己的犀利迎战。
以及和高晓松的骂战中,也是丝毫不输的,甚至高晓松都被骂的“怂了”。
总之那些所谓名人,别人不敢招惹的,他都敢,极其的勇。
不得不说,在骂人的功夫上,比他的文学作品能力见长多了。
他的博客,更是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地方,
他的每一篇文章,在那上面都拥有人浏览,访问量高到爆炸,
完全不输现在的所谓顶流明星。
一个拥有如此巨大流量的人,
使得他的文学作品继续大卖,他的赛车也屡创佳绩,拿到不少的总。
在实力比较上,他其实更符合赛车手的身份,
文学上则渐渐没那么高了,或者说就没高过。
他对待文学,更多的是在“玩”上。
然而渐渐的,当荣誉加身,他渐渐的也没有了很多锋利。
他在面对媒体的时候,不会再那么不可一世,变得低调了许多。
尤其当他又当起了导演,变化就更大了。
你可以看到,他身上的那种“犀利”,全然消失不见了。
而这时候的韩寒,没有发现自己,其实他那纸团,已经彻底在水中舒展开了。他的确取得了很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得到的成就,
毕竟一个人一生在一件事上,能成就自己,就已经很难了。
但他不仅在作家,也在赛车,以及导演上,都取得相当不俗的成绩。
这在一个“高中退学”的人身上发生,更显得像是奇迹一样。
但这世上,只有他一个韩寒,
他根本不是具有“可以仿”的范例。
因为他身上的“天赋点”实在太多,而他又会很好的借势,把自己营销了出来。
尽管这可能不是他刻意的,但依然起到了的果。
可以说,他是一个老天给予多条幸运跑道后,又喜欢肆意奔跑的人,所以成就了一路走来的他。就如他在《杯中窥人》所写,
“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己;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含羞草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
曾经他可以无比清醒的,在杯中窥人,
然而到头来,其实他自己也是“杯中人”。
他纵然被看成是名利双收的大赢家,但其实也难逃自己被社会所“浸透”的命运。
他明白了,只要一个人在社会上混的一天,就不可能不被浸透,
就看谁能否坚持久一点罢了。
如今的他,已经变得不敢说那些曾经的话,
也就敢在电影上玩点段子。
他可以说,很好的适应了“社会”。
而他可曾料到,他曾经不屑于融入这样的世界,
却还是走向这样的结局?
写到这里时,他已经是被水浸透的纸团,猛地沉到了杯底。
今天,韩寒“还在”,
但其实也可以说,那个韩寒“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