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索额图在宗人府被活活饿死,康熙大怒。不仅将其抄家,而且杀掉他所有儿子。并且对众朝臣说他是大清第一罪人。
1661年正月,年仅8岁的玄烨登基,是为康熙。此时主幼臣强,为了江山永固,顺治选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四人之间既可相互扶持,亦可相互制约,在短期内形成了四足鼎立的态势。
但随着鳌拜私欲的膨胀,为扩大势力消除异己,康熙6年,他联合班布尔善诬陷苏克萨哈治其死罪。同时因为遏必隆的软弱自保,导致鳌拜逐渐做大做强。能够制衡鳌拜的仅剩索尼,于是在孝庄的主持下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
然而此时的索尼年事已高,虽有擎天保驾之心,却未必熬得过鳌拜之寿命。于是赫舍里家族中的佼佼者索额图便进入康熙视野,很快他就从宫里的三等侍卫晋升为一等侍卫。康熙六年,索尼去世。为了给这位顾命大臣一些慰藉,同时培植自己亲信,康熙七年索额图被任命为吏部侍郎。
康熙八年五月,鳌拜入宫被擒,至此康熙正式坐稳皇位。然而当我们都在赞美康熙的果断和睿智时,不得不说索额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方面,索额图亲自保驾,不仅了康熙的,同时稳固了宫里的局势。《清史稿》记载,康熙7年,索额图授吏部侍郎,八年五月,自请解任力左右,复为一等侍卫。
也就是说,索额图刚升官不久,又主动辞职回到原来的岗位。看似正常的人事调整,实则暗藏玄机。吏部侍郎虽然风光,却不能随意出入宫禁。一等侍卫却可随时跟在康熙左右听候调遣。
这说明,此时康熙信任的人是叔丈人索额图,如果说康熙是除鳌拜的决策者,那索额图就是具体筹划人和执行人。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经营的鳌拜,已经根深蒂固,还有班布尔善等人的支持,即便擒住鳌拜,也很难控制宫外的局势。此时,索额图利用家族的正白旗以及之前索尼建立的关系网,不仅牢牢控制九门提督衙门,更把鳌拜等人的势力掌控起来。这才是鳌拜被彻底铲除的关键。
平定鳌拜之后,索额图立即升为国史院大学士,一年后,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其职位相当于宰相。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从一等侍卫连跳多级升为宰相。足见康熙对索额图的信赖和感激。
然而,鳌拜虽除,三藩未平。朝堂之上康熙提出裁撤三藩的想法。一向圆滑的明珠早已猜透康熙的心思,认为撤藩之举刻不容缓。见有人支持自己,康熙心里很高兴,便询问其他朝臣的意见。然而,除了户部尚书米思翰和刑部尚书莫落支持撤蕃外,其他人均闭口不言。
当索额图认为暂不适宜撤蕃时,其他朝臣纷纷附和。索额图接着又说,明珠此言意在撺掇圣上,实乃误国之举,当杀之。康熙虽然年幼,却并非不明事理,也就没有降罪明珠,同时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三藩之乱平定之后,康熙在庆功宴上说:明珠当年险些含冤九泉,还好我没有听那个提建议人的话。
此事之后,康熙也开始注意索额图。一方面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和地位广泛培植亲信,朝堂上下皆以他所言为准,已经可以左右某些决策的走向。另一方面,此人心胸狭隘,容不下异己之人。他若独大,势必将失去制约,天秤不稳。
索额图虽有不足,但康熙也感念其父子功劳,并未疏远他,只是旁敲侧击地提醒。康熙十九年,时年45岁的索额图以回家养病为由辞职,康熙非但没同意,还下谕旨安慰。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赫舍里家族的功劳他始终没有忘记。另一方面,太子胤礽需要有人辅助,舅姥爷索额图是不二人选。
之后,索额图代表大清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他的据理力争下,使得大清版图进一步扩大。又随康熙亲征葛尔丹,彻底清除边境隐患。然而随着功劳的积累,他的致命错误也更加显现。
康熙是一位长寿皇帝,胤礽从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经熬到了下午两点多,却始终没能当上皇上。加之九子夺嫡的激烈竞争,导致胤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太子之位,他要抓紧时间谋大事,索额图也就成为得力的帮手。
此期间,康熙也发现太子与索额图走得越来越近。甚至连自己身边的侍卫也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禁让他后背发凉,这与当年除鳌拜的模式何其相似。于是康熙提前发难,废掉了太子。
1702年冬天,正在由一群妻妾陪伴,吃着火锅的索额图被从太舟坞带走,幽禁于宗人府。康熙下旨务必严查其罪行,但几个月下来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于是康熙下令严禁任何人去见索额图,当然这也包括送水送饭的。很快索额图就被活活饿死。
得知消息的康熙拍案而起,大喊道:索额图我哪点对不起你,你却要以绝食来对抗朕,你是大清第一罪人。没过多久又处死他的儿子。
后来,清史稿中记载了索额图四宗罪,大的也不过藐视皇上。对于康熙来说,这与赫舍里家族的功劳相比,确实不足以死罪。真正让康熙生气的是,索额图没有把他亲自选定培养的接班人胤礽带上正路。这也是索额图下场不如明珠和鳌拜的原因。
索尼一生忠君,奠定了赫舍里家族的显赫地位。索额图却玩火自焚,丢掉了家族基业。父子俩虽然都活了67岁,可差距却如此之大。
关注@优史已来 和我一起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