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不知道在哪个写作群里被人忽悠了一下,说应该多读经典大作,尤其是想学写故事一定要读读莎士比亚的书,爱脑门发热
的我马上下单买回了一套《莎士比亚悲喜剧集》,共四本,两本喜剧,两本悲剧。买回来以后就供到书架上没取下来过。
原因一是因为手边看的书比较多,没时间去读莎士比亚;二是因为心里对“经典”心怀一份敬畏,总觉得应该找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一份胸怀若谷的从容平静心态才配得上去打开那套让人“顶礼膜拜”的经典传世之作。
后来因为担心读莎士比亚的书有点困难,又买了一本《跟莎士比亚学编剧》。
这书名开始看了有点不好意思,生怕被人看到我有这么一本书。被人嘲笑,一个连故事都不会讲的人想去看编剧的书。
原本以为这些书可能会继续在书架上供着,没想到4月上旬疫情来势汹汹,封控居家隔离。百无聊赖的我,只好用看书来打发这焦虑又无聊的日子。把手边所有轻松易懂的书很快就翻完了。带着一百个不情愿,把莎士比亚翻了出来,还特意拿了一本喜剧集。
翻开一看,才知道网上有不少人说的是真的。
莎士比亚的戏剧还真不是一般的难读。
先不说剧中人物的名字,长串拗口的名字,看了和没看一样,根本记不住。其实,五六个字的名字还不算多。英国人的名字长先不说了。
戏剧中的对话,读着读着就想扔掉想书昏昏欲睡。
大量的比喻句形容词,夹杂着半中半英的口语化。每个汉字都认识,连成句子,十句话有八句话是看不明白的。
硬看完了第一个喜剧《仲夏夜之梦》,第一个感觉是,对话里真是一堆一堆的废话,一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事,非得用十句话不行。
想想翻译这本书的作者,翻译的时候该有多痛苦啊!
有点想不通莎士比亚为什么要那样去写呢?
想了一会,忽然明白了,这是戏剧,是让表演的。也可能是让唱的。
莎士比亚是什么时代的人,距离我们至少是六百多年前的人吧。
六百多年前中国的古文古诗,现在很多后人都读不懂。
何况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书呢?想想也就释然了。
只好继续往下啃,边啃,边又翻开《跟莎士比亚学编剧》这本书,本以为这本翻译过来的美国人的书又是拗口的让人想上吊。没想到翻译的却通俗易懂,写的也很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书中没有太专业和高深的东西,单纯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入手来分析。又联系了几部国外的电影来讲剧情故事为什么要那样设计。
读着读着好像有了点感觉,可书中讲的并不深入,正准备进入深水区,马上就出来了,要不就来一个转到其他电影剧本上。
于是又从网上找来电影看,第一部找了《威尼斯商人》电影看,看完电影,又有点失望,觉得和读书,读剧本完全是两回事。
电影中尽管能直观感受到一些东西,但还是觉得删减了很多细枝末节,少了很多味道。
读书,嫌废话太多。
电影,嫌太粗糙。
可能还是自己水平不够,不会读书,欣赏不了电影吧。
不过,书和电影一起看。也是一种影视和文字互补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想象。#以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