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个好东西,它能令文人骚客们诞生下许多精美绝伦的诗词歌赋,也能使人沉醉其中,忘记所有的烦恼;可它也有不好的一面,它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停滞不前,不想努力奋斗,在沉醉中,大好的青春也就此荒废,许多人戒酒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辛弃疾戒酒却是因为一时的不理智所做的错误决定,事后发现自己根本离不开酒,遂决定停止戒酒。当时,小诗文看了这个故事之后简直笑得合不拢嘴,那么,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呢?请随小诗文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194年,辛弃疾遭到台臣的弹劾,罢福建安抚使,再次退居信州带湖。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196年,辛弃疾闲居瓢泉时,回想这一路以来自己报国无门的种种苦闷,写下了这首令人捧腹的戒酒词: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入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鸠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善,过则为灾。与汝成言,物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辛弃疾的词,向来以风格多样著称,在这首《沁园春》中,作者将酒杯给拟人化了。
在上片中,先是对酒杯一顿呵斥,对于自己嗜酒成瘾的行为不怪自己,反而怪酒杯紧跟自己。可在后,作者对酒杯的态度也有了变化。作者接着又说自己检查身体,发现喉咙干得像焦炙的铁斧;近年来又嗜睡,睡时鼾声似雷鸣,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己醉酒的反应,而换来的却是酒杯冷酷无情地回答。
酒杯说:“酒徒就应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碍埋掉了事,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古今达者。”,酒杯的话语不免有些冷嘲热讽,作者听了之后自然是很生气的,可转念一想,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的,酒杯能和自己说话,应该感到庆幸才是,于是口气顿时软了很多,甚至将酒杯称为“知己”。
下片笔锋又一转,一个“更”字,将已软的语气又变得强硬起来,给人以一张一弛之感。在这里,作者将酒杯与鸠鸟的羽毛等同视之,鸠鸟的羽毛置于酒中可使美酒变成毒酒,而酒杯作为喝酒的载物使人能够喝到酒,因此,作者认为:酒杯与鸩毒无异。
接着,作者又说:“何况怨意不论大小,常由爱极而生;事物不论何等好,过了头就会成为灾害”。这些话看起来振振有词,实际上也是作者间接地承认自己的决心不够坚定,所以总是戒不了酒。从“使勿近”一词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酒杯的处罚是很轻的,只是让它不要靠近自己。后一句“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则是作者比较俏皮的玩笑话,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与酒杯之间的感情并未就此割断。
于是,不久之后,辛弃疾就写下了另一首放弃戒酒的破戒词,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欣赏吧: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
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麹蘖埋。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其实,这首词的题目一出来,我们便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了,作者决定破戒。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从词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原来是因为作者的好友带着美酒来找他,也许是好友的相劝,也许是作者经不住诱惑,所以破一次戒。其实这也没什么,男人嘛,懂得都懂,可是他对杯子态度的好转不禁令人发笑。如果酒杯能说话,定会对辛弃疾说两个字:真香!
词中这样写道“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作者在说“酒杯啊酒杯,你可知道,酒泉侯已罢免,酒袋子也已告退”,从这句诗中作者的幽默风趣也油然而生。
“高阳入谒”有辞退酒徒之意,也就是停止喝酒的意思;“杜康初筮”杜康是我国古代的一位酿酒大师,而这里的“初筮”通“出仕”,这是杜康的一段经历,杜康在出仕之后便不酿酒。
其实古人真正喜欢喝酒的都会酿酒的,杜康此举自然是与酒做了了断,作者则是借杜康放弃酿酒一事来说明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喝酒了。而麹孽则是酿酒所用的原料,借此来比喻岁月,自己的岁月一直都在酒糟里,人生也荒废在了酒这个字上。
而下文作者的决心变得坚决,既然戒酒会带来那么多的痛苦,那索性破戒。自古陶渊明以饮酒为乐,而且乐了一辈子;屈原身处一个众人皆醉的楚国,自己独自清醒,却只能投江自尽,留下一世悲哀。我没有司马睿的勇气,说戒就戒,“戒今宵一醉,为故人来。”既然好友都来了,索性就一醉到天明。
说戒就戒,说破戒就破戒,这听起来好像显得有点不守信用,不像君子所为。可这也是作者的可爱之处,辛弃疾曾想建功立业,可是郁郁不得志,但他从不悲观失望,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