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作为中国传统诗歌中的两座,自唐自后,一直作为后世诗人心中法式。一些诗坛有名的人物,也常会被拿来与李白杜甫作比较。南宋爱国大诗人之作章法严谨、风格沉郁,加之诗中那些爱国情怀,一向被学者拿来与杜诗相提并论,而陆游自己同样极为崇尚杜甫。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诗和杜甫一样,是包含血泪和悲悯的。钱钟书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
同时,陆游诗中又有李白的浪漫雄奇,南宋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他为“小李白”。这一风格,从他的《金错刀行》可以略窥一二。全诗如下图:
公元1172年,陆游曾在南郑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此处位于前线,在这里,陆游度过了一段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此后,这段时光一直充斥在他的诗文中,那刀光剑影的交错,始终摇晃在他的梦中、倒映在他的酒盏中。
仅过一年,陆游便被调离前线,满腔忧愤、报国之心无处疏解,只能写下此诗,已宝刀诉情。“金错刀”即用黄金白玉装饰的宝刀。镀金镶玉的宝刀,在夜间发出璀璨的光芒,光芒穿过窗户,直冲云霄,与明月星辰交辉相映。
这本是一把在战场所向披靡的宝刀,可是它没有机会渴饮敌人的鲜血,只能在孤寂的夜里,独自悲鸣。此时的陆游已近五十,五十而知天命,在古代这个年龄已经算是老人了,可诗人依旧没有报国的机会。于是他只能提刀独立,睥睨八荒。万丈豪情之后,是深深的无奈。
在南宋京都临安,陆游认识了许多和他一样的有志之士,他与他们意气相投,对于国事有着一致的见解,那就是北伐收复河山。隆兴初年,朝中主战派占了上风,抗金名将张浚被起用,形势一片大好。
一众爱国志士,无惧沙场埋骨,只怕青史无名,只怕没有机会为做出贡献,一片丹心,只为朝廷,为。
接下来两句,诗人想起近在汉水边从军,每天都遥望着参差耸立的终南山,山上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玉一般晶莹剔透。后两句慷锵有力,充满着无穷的信念。秦灭六国,楚剩下屈、景、昭三家,犹能推翻暴秦,堂堂中国,岂会没有英雄人物收复中原,收复这壮美的山河?
此诗虽然是以“金错刀”,然而陆游并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通篇咏物,把情感寄寓在物中。在他笔下,宝刀只是一个引子,托物起兴,引出陆游酣畅淋漓的爱国之情,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更为直接震撼,哪怕千年岁月,依旧在耳边回响。读此诗,犹如看到李白兴酣落笔,又似看到他痛饮狂歌,豪情与无奈并存于诗中。
陆游从来没有怀疑过北伐的成功性,在他看来,北定中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临终之际,他坚定地让子女在祭奠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他这个好消息。陆游的坚定没有错,堂堂中国,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永远会屹立于东方之巅。而正是因为有向陆游这样的爱国志士,铸成了不屈的民族脊梁。陆游的诗文,无论是雄奇豪放,还是沉郁顿挫,都是为国事而歌,这种情怀,实在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