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看见四川人唐小林写的《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一文,写的是不堪入目,令人发指,诋毁贾平凹老师与浅浅,也是在诋毁西北大学,我想说的是唐先生这个人写古写今,写人写“鬼”,写的全是诋毁像莫言、迟子建、苏童、刘震云、贾平凹等先生的文章,真是居心叵测,贾平凹老师女儿---诗人贾浅浅突然红了,到底是因为她的诗,还是因为贾平凹之女的身份,此时真有点说不清。
但是我想说,庚子年夏我见到贾老师一个真实的场面:“进了平凹老师的书房,他主动给你泡茶、散烟、看座,生怕招待不周,出了书房,他说你们是客我是主人我带你们去吃热皮、菜豆腐,一碗一碗给你端,生怕你吃不饱,平易近人的让我们感到惊讶。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他有各种会议应酬数不胜数,一个67岁的老汉放在农村早已没用了,他却还在继续挤时间写作,我看小区里的保安、保洁、饭店老板见了他像见亲人一样喜笑颜开,他都热情搭话,这样一个作家他笔下永远是普通基层的群众百姓生活,那么的接地气,他作为作协主席还要讲党课,他也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他用他的巨笔书写着中国农村的变化,书写人生百态,他说终究我有写不动的那一天,作为现在的我还要继续来多创作,这是我的使命,我说贾老师欢迎有一天你到我家做客,我给你做正宗的菜豆腐,你吃了舒坦我也高兴,他就高兴的说平淡美……就这样一个文学大师,他平易近人、谦谦君子,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啊!”
而如今2021年文学艺术界刊物《文学自由谈》第一期刊登了的文章《唐小林: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经该刊物的微信号发表后,争议迅速扩散到大众舆论。比如说,2017年贾浅浅获得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大奖,该奖的主办单位是《延河》杂志社和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而《延河》杂志的主编,是贾浅浅的父亲贾平凹,而贾浅浅自己则是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的副主席。如果文中所言属实,那么这个奖项的评选机制是否公正、是否有充分的回避机制,都是应该关注的。这个问题本身很荒唐,我记得我小时候参加《美文》杂志社“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机制都很健全,再说贾老师那么忙无暇顾及评奖事宜,何谈水分呢?其他专业评委都是拿作品说话,怎么可能徇私情?
古今中外文坛父子相承、昆仲齐名的现象并不罕见,我国的建安文学的三曹、北宋的三苏脍炙人口,国外有大小仲马父子、勃朗特三姐妹闻名于世。但是,文学奖项的荣誉是公器,不应私相授受。而文学批评应持公正立场,又不该成为人情交换的筹码。“唐文”的这些批评、公众的相关质疑,都是合理的。但是,“唐文”的部分批评至少是情绪化的,未见得高明。比如对贾浅浅诗作中涉性,再绑上贾平凹作品中的涉性,大批特批,直让人有今夕何夕之叹。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见性色变的高度敏感是另一回事。由贾浅浅之涉性,而重提1990年代初批贾平凹的“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不只是用力过猛了嘛?而他为什么不引导舆论向文学陕军发力,而是不停在诋毁,在“批评”泄气呢?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贾老师是贾老师,浅浅是浅浅,儿女的作品与贾老师无关,况且贾平凹也说过“浅浅是我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写诗,我只觉得好玩可爱,但从不鼓励她将来要当作家诗人。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人活得太累,并且我极不爱听文二代之说,这样的帽子很容易被戴上,既丑陋,又烙的脑袋疼”,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理喻此类人物无逻辑之谈。
再有,“唐文”提出“贾浅浅的诗歌,大都局限于自己的家庭琐事和狭窄的眼光”,也不知道算是什么罪名。评论和批评是作者的自由,但角度还是要合理。批评女儿的创作水平,还要处处带上“她爹也不行”,就显得意气用事了。就算是贾浅浅处处不行,也没有连坐的道理。对贾平凹老师的创作也有批评,不妨另开一题专门写。由女及父的写法,夹缠了。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么,浅浅的诗到底行不行?“唐文”中引得几首确实不能说是什么佳作,而一些挺贾浅浅的文章中引用的其他作品却也不差。到底是批评者的以偏概全,还是反批评者在垃圾堆里翻出了金刚钻,圈外人很难做裁判了,但圈内人是不是能有一个公允的结论,怕也为难。这正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大的问题,现代诗百年以来还是没有形成较为公认的审美标准。
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当然也存在很多争论,传统诗学流派之间也有不同的主张,不同时代还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但基本的标准还是有的。杜甫、李白到底谁是唐代诗人的“第一”可以争论,但也不至于轮到乾隆去争第一——乾隆自己也不信,和珅领衔的“御前粉丝团”其实也知道自己在尬吹。
但白话诗或所谓新诗,似乎始终没有形成“何谓好诗”的标准。于是,中国当代诗坛在公众的视野中,热闹的嘴仗不少,公认靠谱的创作似乎不多。
批评者说某人文字浅白、毫无意境,反对者应以言浅意深,是你自己看不懂。批评者说某人语言俚俗、粗鄙不堪,反对者应以语言鲜活、妙趣横生,是你自己看不懂。批评者说某人语言晦涩、矫揉造作,反对者应以灵动深邃、意象高远,是XXX主义的中国应用,是你自己看不懂。
一番口水仗总结起来就是一方说“你不好”,另一方反驳道“你不懂”。圈内人、专业人士也无法在新诗的审美标准上形成起码的共识,公众也只能把诗人之间的嘴仗当娱乐新闻了。因此,诗坛话题要么不红,要么就是爆红——并不是唐小林看重的得了奖、得了众多名宿名家褒扬的“圈内爆红”,而是娱乐化的爆红,上热搜、上头条那种。“圈内爆红”其实真的没什么公众关注,别说“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大奖”了,就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诗歌大奖花落谁家,也活不过一个“互联网记忆周期”——七天。
新诗没有审美标准的起码共识,大众很难去关注诗人们的创作。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一个文学领域,新诗远未成功,甚至可能从未成功。《唐诗三百首》的销售量肯定超过“当代诗坛”开天辟地以来所有诗人、所有作品的销量。而这才是当今中国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所在。“诗歌是语言的炼金术”,但是炼出来的到底是金子还是黄铜都没有个大致的评判标准,这“炼金术”就成了屠龙技了。曲未必高而和者甚寡,才是今天中国诗坛的真实困境,“唐文”痛心疾首的所谓“诗坛乱象”还在其次。
无论如何,中国诗坛需要诗人们认真搞创作,也需要客观公允的认真批评。作为文学批评,《唐小林: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一文犀利有余、讲理不足。
后,我想说,今年陕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强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文化品牌”,贾老师是在繁忙的事务之余一直都在忙于笔耕,在为振兴文学陕军而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女儿浅浅,浅浅“缺失”很多父爱,却一直在努力进步,贾老师一直引导女儿好好学习,浅浅也是凭借自己执着一步步走来,我们细看浅浅一些论文,学术功底颇深,何况浅浅是人才引进方式进入西北大学何谈什么走后门?毋庸置疑浅浅还在西大攻读博士学位,这是她不断追求进步的犟劲表现,虽然我与浅浅素未谋面,但是我从她的简历看出来她追求上进的表现,仅凭一两首现代诗歌,管中窥豹以偏概全难失公允,唐先生这样的批评家应该发挥自己才能积极引导舆论上进,而不是“骂声”一片,“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做法真的是有点贻笑大方?再看贾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后生不懈奋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自己更生艰苦奋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普通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这正是我们这个新时代需要的精神,需要我们团结更多数人为彰显文化自信而奋斗。
作为我,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主动站出来与此类人物对峙,我相信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会永远支持向贾老师一样的新时代的奋斗者!支持贾老师为首的文学陕军,坦然面对这些人“沆瀣一气”的谈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