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句摘抄网》精选好句摘抄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共68句分享给大家欣赏,下面一起来阅读这些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吧!精选68好句内容如下:
1、邓小伟,不要和老人计较,说说要做到尊老爱幼,不要过多跟老人计较因为他们是长辈,不管说的对不对?都不要过多的计较
2、每一个人对于禅宗公案的理解都不同。况且公案不是用来讲解的是用来参的。把一个公案的所谓意义讲出来就给这个公案定了性。这是不如法的。
3、《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4、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5、佛教的道理都是教人积德行善,古代的皇帝利用了这点来约束百姓的思想,令社会风气净化,犯罪减少,服从皇帝的统治。并不是佛教本身愚弄人,是古代的统治者利用了佛教。佛教是佛陀对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6、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7、清净心现前,就能够提起觉性,时时刻刻反省检讨身口意三业,从觉察、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做起,人人化恶念为善念,社会就能化暴戾为详和。古德云:「昨日罗剎心,今朝菩萨面,罗剎与菩萨,不隔一条线。」当禅心现前,就可以转变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可知禅的智慧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8、金光明沙——通往极乐世界的钥匙
9、精美《楞严神咒》手抄本字帖领取
10、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1、佛陀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名成功的探险家。我们学佛者,就是刚踏上征程的探险者。佛陀教化的法门,就是告诉我们要注意的事项。
12、所有人都会老去,都会死亡。
13、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难度无缘之人。
14、任何时候,都不要瞧不起别人。鸟活着时,吃蚂蚁;鸟死后,蚂蚁吃鸟。一棵树可以制成一百万根火柴,烧光一百万棵树只需一根火柴。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你瞧不起别人时,只不过别人不和你计较
15、一念缘起,弋禅弋空|一世修行,悲悯众生
16、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
17、今天我对这个人好,明天我又对他不好了,自己都靠不住,还能靠别人吗?
18、同事不一定是朋友,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气自己呢。应下班就过去了。再说是工作的事,更应事过则忘。
19、有可以倾诉的,“多耳倾诉APP”全部都是匿名倾诉,没人知道你是谁,你有情感问题、婚姻问题,性格自卑,抑郁,职场上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上去诉说,重要的是有人会帮你解答,给你分析和意见,我觉得对于我这种没主见的人可能实用,不知道你们喜欢不。
20、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人心是相互的,你让别人一步,别人才会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不与君子计较,他会加倍奉还。不与小人计较,他会拿你无招。生活,因梦而美好。人生,因梦而苦闷。然而,再难的道,也有尽头。再长的路,也有出口,坚持就会有光明。
21、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提。
2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3、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禅师在河边摆渡。在冬季,来了一位秀才,对佛教也了解一点,此季河水下降,当船靠岸的时候,水里的鱼虾就被船冲到岸上。这个秀才看到了,就问禅师,出家人不杀生,但是你这样每天摆渡不是很多鱼虾都死了吗?请问禅师:这罪过是您的还是乘船人的?禅师说,这是先生你的罪过!
24、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2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26、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27、心即世界,心里清净无碍,世界自然也会变得干净起来。
28、杀生肯定是有罪过的,但是起心动念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如你在坐禅的时候,有只蚊子总在你身边嗡嗡叫,令心烦燥难耐,这个时候嗔恨心生起,一定要把蚊子打死,此时你若把蚊子打死,与你无意间打死蚊子,这两种结果是不一样的。从现实法律的定罪角度来说也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故意伤害,一个是过失罪,这两者有天壤之别。问题在生活中,有的人不只是要吃肉,而且是死的不吃,专要吃活的,这个区别就大。
29、【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放下心灵的负累,人生才能往前看,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30、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31、辨证的思维理念,就是佛教的正知正见。对人生的发展和升华会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如:无常观、因缘说、中道观、二谛论、圆融观,是佛教中的典型思想。
32、你好!爱情是千古话题,众口不一。但我觉得,现实中圆满的爱情莫过于杯子和水的爱情——水填满了杯子的空虚,而杯子让水有了归宿。真正的爱只有两个人心里明白,一个安宁的两人世界不好吗?
33、大乘对“二谛”是破与立(即否定与肯定)相结合的,破中有立,立中有破。一方面,世俗谛有名无实,真谛有名有实;另一方面,真俗二谛面对的是同一个世间,只是角度不同,是为了对众生的方便说教而设立的。大乘中真谛与俗谛是不相碍的,有真谛才有俗谛,有俗谛才有真谛。
34、幸福的人生,需要三种姿态:对过去,要淡;对现在,要惜;对未来,要信。人生的答卷没有橡皮擦,写上去就无法再更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否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真正属于你的,只有活生生的现在,只有握得住当下,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35、佛法就是空,所以是与非都不重要。
36、这里所说的“已亡七世父母”,不是指已经死去的老父老母,而是指阿罗汉的表面上消失的无明与贪爱,而是指阿罗汉的潜伏在八识田中的无明与贪爱。就像阿罗汉,他住在寂灭的境界上,好像是没有了无明,好像是没有了贪爱,而实际上来说,他的无明与贪爱,就潜伏在他的八识田中,并没有获得解脱。待到阿罗汉转个身再来时,他的无明与贪爱,就会全然地显露出来。
37、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感情都会变化。
38、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9、在一般人看来,喝一杯水是生活中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但是,在学佛者看来,就是这一杯水,需要从地下或者河里抽上来,要经过许多套工序,倾注许多的人力和物力,才能成为杯子里的一杯水。如果没有许多的人力和物力,就没有我们喝这一杯水的方便。
40、下面,试从“佛教与人生的关系”、“佛教对人生的意义”两个方面来谈“佛教与人生”这一话题。
41、人生需要四种修为:一是忍得过。忍得一时之气,消得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不逃避,直面惨淡的人生。四是放得下。放下偏执,放下记忆,放下不甘,放下欲望,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4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43、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44、②方便般若: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个行为是契入般若境界的方便,是方便般若;
45、鉴真学院大专函授班2015级学员6次集中授课授课讲义摘要
46、人生的八苦无人可免,要改变命运、才要学佛
47、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48、自利利他是中国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是将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融为一体。
49、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因为释迦牟尼佛是教化我们这个娑婆世间的化身佛,所以我们接触、了解和学习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50、纵然知道一切都是虚妄,一切都将化为尘土,现世人的无明和妄念也依然很难摆脱。
51、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52、把夫妻缘分转化为菩提法缘
53、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离苦;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这就是放生。放生、护生,才有生命的尊严。
54、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
55、你再聪明,也不可能事事都能看透;你再智慧,也不可能人人都能看懂;你再豁达,也不可能没有生活烦恼;你再淡泊,也不可能没有人生欲望。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很多人,都不被我们认同;很多事,都不由我们做主。
56、佛为什么说思维修习很快就能成佛呢?因为一切菩萨皆从此经出,就为佛道开了方便之门。是真实相,这叫开权显实。《法华经》为修行人讲出了修行实相,不说虚相,不说三乘而乘,不成佛不能在宇宙中了义,达不到究竟。只有成佛才达到彼岸。阿惟越致菩萨能在极乐世界常住么?不能。到达十地菩萨以后,一定有成佛那一天。成佛以后还能在极乐世界么?不能。极乐世界的菩萨也得舍离极乐世界的国土,到其他佛国土去。所以阿惟越致菩萨、报身佛国土的菩萨不究竟,只有成佛才究竟、了义,到达彼岸。佛说佛乘,没有余乘,没有成佛不能谈了义。只有证入一地菩萨才会必然成佛,因为他一点也不怀疑。
57、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58、然而,这种福乐,只是悟前的世间福乐,而不是悟后的出世间福乐。世间的福乐,是世间的福报,也是出世间福乐的基础,也是出世间福乐的资粮。
59、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60、一定要转烦恼成菩提,你才能够悟入佛法,你才能脱离六道轮回。
61、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62、你爱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轮回,就要搞三恶道。
63、人生也是空,所以所有的执迷都没有意义。
64、努力的去做一个好人,所有的事情尽可能做到问心无愧。不与小人计较,这个社会应该需要好人多一些,要有社会担当,愿美好在每个人身边。
6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6、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
67、(译文)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执着在物质现象上,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感觉、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
68、在汉传佛教中,从梁武帝开始不吃荤而吃素,这是有经律论依据的。当然佛教中也有方便的一面,比如南传佛教,他们自己不生火煮饭,靠乞讨为生,乞讨到什么就吃什么,没乞讨到就挨饿,因此其生活环境决定不能有太多的选择,否则会给护法居士们带来更多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