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度心情网】精选了李清照的一生、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等优美的文案共100句,分享给广大文字迷们欣赏。
李清照的一生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地址:大东区小什字街184号1门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忆清照海棠罗裳才子伴,颠沛漂泊家国散。寻寻觅觅憔悴损,
只是,李清照的父亲和公公,皆是谦廉官员,所以,赵明诚和李清照虽系贵家子弟,但家里也属于贫俭人家,赵明诚仍在太学读书,每逢初十五告假回家与他的妻子团聚时,常去当铺典质衣物,而后去热闹的相国寺市场,选购他所喜爱的碑文和书画。年轻的夫妇俩喜爱碑文、书画胜于对食物、服饰兴趣,他们经常沉浸在艺术文化的享受之中。李清照画像
无忧时代——少年聪颖,才震京师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日朋友一孙女前来玩耍,李清照见小女孩活泼可爱便有意对她说,她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她,不料小女孩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是大胆、豪爽、刚毅、洒脱的女丈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李清照写此诗乃是对唐时的“安史之乱”进行深思,她以诗来斥责唐玄宗奢淫腐败,感叹人们只知道责备唐玄宗宠信高力士、宠爱杨玉环而败家误国,却不知责备唐肃宗宠信李辅国、张后所带来的弊端。李清照的这两首“和诗”很大气,很有想法,而且与张文潜的诗合得很妙,当时一写出来便得到了一些大文人的称赞。宋代周煇赞此两首曰:“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清波杂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18岁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这段时期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绝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想要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词人表达了她当时的心境:花已尽,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想说话,泪先留下来,想双溪行舟,担心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首词是怀念丈夫的。前三句可以连起来这样理解:独自登上兰舟,把罗裳轻轻解开,觉得洁白的竹席有秋天的寒意,看到红藕(即红藕花或红荷花)已经残谢了。夫妻间的书信常称锦书,见到雁行,想到雁是可能捎了丈夫的信来,并非真的来信了,下句雁字指雁在天空排的字。下片的花指首句的红藕花,水是兰舟在其中前进的水。两地指与丈夫分居两地,但同样相思愁闷。末三句也就是范仲淹的《御街行》中几句的意思:“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到了生命的暮年,李清照一反常态,从心所欲,写出来的词,风格竟与苏辛一脉相承,有着无限高远与豪情。开篇便直入星河云涛的茫茫苍穹,灵魂飞向天帝的宫殿,除了李白,还真没几个人有这等口气,苏轼也只是望月而欲乘风归去罢了。听见天上人殷勤相问:你要归向哪里呢?答道:路漫漫,日已暮,学诗呢徒然有些惊人的句子而已——“谩有惊人句”,这一个谩字,于自嘲中显出沉着的自信来。她说她要像乘风展翅的大鹏一样,乘着这一叶小舟,随风直向那海外仙山而去。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颠沛流离——靖康之难,家国破碎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这一对恩爱夫妻,硬是被分隔在两地。而这对于李清照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她对赵明诚十分爱恋,爱得极为深情。早在崇宁二年(1103年),当赵明诚“负笈远游”时,她独住在家,便受不住了,她深情思念远行的丈夫,深闺寂寞,写下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此词大致是她十六岁所作,这是回忆一次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仍沉迷于优美景色中,忘了回家,乘着夜色,掉转船头,却不料错入了藕花深处,急行船时,却惊起了一滩鸣鹭。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是当时李清照心境的写照,表明年轻时的李清照是过得愉快的。
而当时李清照的父亲属于保守派的人物,阻碍了皇帝变法的步伐。于是,皇帝便把其父亲逐出了京城。李清照因此而失去了坚实的娘家后盾,因而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在这次事件不久后,丈夫赵明诚结束求学之旅,进入仕途为官,小两口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生活变得滋润起来。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见有客人到访,她慌得顾不上穿鞋,穿着袜子就溜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害羞地跑开,倚门回头看,又闻见了一阵青梅的芬香。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官员,在敌军侵犯时,选择了“偷生”,选择了“逃命”。而李清照却在战乱中,护着15车的书籍器物成功抵达江宁府。后人,更多则是喜欢评述她的后期作品,叹其“不幸”,其实,早年她依旧有“豪情”,只不过,更多则是“借题发挥”,用自己的“不幸”诉说的“不幸”。
在同一年,李清照还写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留存的诗、词、文、赋为数不多.其中的词以(轻柔婉丽)、(曲折缠绵)而著称。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当时,李清照的心情不好,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在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她写下了《声声慢·寻寻觅觅》:
终,她选择离婚,生活再次飘零。“茕茕梧桐立门前,凄凄黄叶舞秋风”就是此刻李清照的真实写照,只身一人,就如那飘零的黄叶,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土。我们现在读“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又怎能从这简单的文字中,去感受当时的她?
李清照的一生作文800字
她少年成名,一时间大家争相传诵她的诗词作品。一度出现过“文章落纸,人争传之”的盛况。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被上天宠爱过,也遗弃过;在残酷的现实中漂泊过,挣扎过,恨过,酣畅淋漓地爱过、活过……”。其实,李清照的这一生何曾“易安”?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第一阶段:成婚南渡以前 李清照自幼生长于世家,其父李格非身居士大夫之职,对古文颇有研究,其母也能诗会文才情了得。
写到这我不禁停下笔来,心想:这便是爱情该有的模样吧。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料,忽闻金兵大举南侵,野蛮的铁蹄无情践踏中原大地,甚至把宋徽宗、宋钦宗都掳了去,史称“靖康之变”。所以岳飞愤而在《满江红》中大呼“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无国哪有家,这时在李清照心里家国之恨早超越了儿女情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美,在她所描绘的残缺的画面中总带着一些幽怨以及相思的感情,而这画面总是美得让我们心动甚至心慌。她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对颜色的如此敏锐的李清照所刻画的事物形象,总让人觉得特别、清新。
作为婉约派词人的李清照,她的词在艺术上的特征是以曲折、含蓄的手法表现作者内心的忧伤。试举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做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向来缺乏自由,她们的一生大多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被剥夺自我的一生。她们甚至没有姓名,出名就更是无从谈起,而李清照算是异类。
李清照与赵明诚虽失去了在京都时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但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生活乐趣,算是有“易安”之乐。他们研读诗文,搜求金石,收集古籍,一道读书、赏画、鉴赏金石,过得很快乐。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西蜀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入侵,北宋朝廷南迁。山河动荡,世事无常。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眼波一转,宛如秋水般明澈动人,心中的欣喜与悸动也映照在双眸中。她害怕被人猜出自己的心思,偏偏就被人猜,娇嗔之余亦有羞赧。
几个月前我在西西弗被《李清照传》所吸引住,我看书或者写作时需要放空与安静,因为西西弗的咖啡馆需要消费,所以如往常一样依旧点了一份提拉米苏到我熟悉的角落那个位置安静的翻阅
李清照的一生三个阶段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李清照早年作“词论”,倡导“别是一家”说,提出: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她的前期创作基本上是这一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南渡后,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她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歌词,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内容变了,情感变了,但是词的“本色”仍未曾变。这就是李清照歌词创作的成功之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李清照的成功,除了取决于真切的生活感受、深厚的艺术素养之外,还在于“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与“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的歌词创作,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为南渡后作家树立了榜样。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两人婚后小别,又逢重阳节,相思无聊,只好作个小词。初识闺愁的少妇口吻,本色当行。也可以看出家境良好,生活细节上的精致讲究。赵明诚看到这一则美妙的小情书,心中不服气,绞尽脑汁又写了十五首,和老婆的放在一起,拿给朋友看。朋友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这三句佳。”赵明诚就没脾气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这首浅显易懂的词作,有“藕花深处”的风景,有“惊起鸥鹭”的细节。
为何说李清照是历史上伟大的女子呢?她的伟大之处在于推动文坛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绝妙诗词,除此之外,我对她的伟大之处还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我从李清照的一生,看到的是与其他古代平凡女子命运不同的一面,她懂得爱,却不低眉顺眼,她心系家,却也情牵于国!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我们常常说五毒倶全:骗、赌、帮、烟、娼,那可都是连男人沾了都没好果子吃的事,可李清照偏偏沾上了一样厉害的——赌。而且她对赌博可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到了执迷不悟的地步。那李清照喜欢什么赌博呢?据她自己说,是“打马”。打马就是今天麻将的前身,看来,打通宵麻将,是李清照的一大爱好。她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原来李清照写这篇《打马图序》,通赌博,她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千万年后的后辈子孙都知道,“命辞打马”这种赌博游戏,就是她李清照幵创的。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李清照在孤苦无依之下,再嫁张汝舟。却不想,张汝舟却只是觊觎她手中仅存的文物收藏,而文物尽失的李清照让他失望了,张汝舟对李清照几尽辱骂,甚至拳脚相加,李清照决定离婚。为了离婚,李清照告发张汝舟营私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获准离婚。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第三阶段:南渡以后 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不仅是宋朝的转折点,同时李清照的人生也由此转变。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和遭遇
绍兴二年,李清照在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晚景颇为凄凉,卒年五十三。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
婚后,男人的真面目很快暴露出来,娶李清照只是为她手里残存的文物,发现她看守得严密,断不肯把这些与赵明诚费尽心血收藏的东西轻易交付时,竟对她大打出手。李清照抓住他的把柄,一状告上官府,申请离婚。宋代法律,无论什么原因,妻子告丈夫,就得坐上两年牢。所以婚虽然离掉了,张汝舟也倒了霉,但李清照也被抓了起来。幸亏朝中有友人帮忙,关了几天后就被赦免释放。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在青州居住,李清照将其居室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她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归隐之意来取其居室之名,而以渊明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义,自己取名为“易安居士”。
本是士族之女,又有一个有着共同爱好的夫君,怎奈朝廷权争,不但父亲被罢官,就连她也受到了牵连。后因金兵入侵,李清照颠沛流离,后期创作基调哀婉,一生大半时间致力于收集金石。但是,在那样的动荡年月怎能保全?她本人的文集曾于当时刻印行世,只是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她倚靠在枕头上看会儿闲书,时而看看门外雨水拍打树木的景象。还有那木樨花在风中摇曳,在雨中静默。事到如今,能够给人带来些许慰藉的,似乎只有眼前这棵木樨花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一翦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所以,如今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坚守一份“信念”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随着李家和赵家相继卷入朝廷党争,两人不能在汴京住下去了。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李清照随赵家回到青州,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此时,生活依然是悠闲舒适的,酒醒之后,知昨夜雨虽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紧,一夜沉睡,却没能消去残酒,问卷帘侍女,说是海棠花依然如昨日一样。可是,她知道,此等时节,应是绿叶繁茂,而红花凋零。一夜酣睡,细雨急风,残酒未消,绿肥红瘦,这心境有些许的沉闷,但只是闲适生活中的忧思而已。
从她的词句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并不是只知道风花雪月的女子,她骨子里,有一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须眉气节,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在江宁期间,李清照写了表达她的苍凉沉郁之感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