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元宵节汉族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时候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我们可以从唐诗中窥探一二。
如:唐代诗人崔液有诗《上元夜六首·其一》云: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一词多见于明清时候,唐宋时期的诗词,多称上元夜或者正月十五夜。现代人忙碌的生活,早已忘记了元宵节的那些美丽传说和习俗,今天主要来聊聊元宵节动人的故事。
元宵节源于何时?
元宵节,因为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半,所以被称为正月十五夜,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为千百年来,这一节日人们有观灯赏灯的习俗,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灯节。
在元宵节这一天,饮食方面南北方会有差异,南方吃元宵或汤圆,北方吃饺子为多。这里有一个典故,据说袁世凯登基之后,曾禁止人们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人们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历史资料来看,元宵作为一种节日的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刘恒登基成为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也就是当年汉文帝大赦天下,降低百姓赋税,对于人们来说肯定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老百姓表达开心的方式就是燃放爆竹,张灯结彩啦。所以后来每年的元月十五,皇帝都会与民同乐,普天同庆,共度良宵。
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也有不同的传说,因为古人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所以针对元宵节这么一个重要重要的节日,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节日传说,一起分享给大家。
第一种传说是玉皇大帝体谅人间疾苦,给人们从初八到正月十五都安排了休息,不用下地劳作,但是时间长了也不行呀,所以让人们从正月十五开始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有好的收成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第二种传说
古时候,囿于科技的落后,凶禽猛兽很多,人们深受其害,所以大家就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猛兽,一只神鸟因为迷路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人们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烧光人们的所有财产,但是天帝的女儿比较仁慈,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想一个法子,偷偷告诉人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每天都张灯结彩,燃放爆竹和烟花,这样天帝误以为人间已经被大火烧光,便不会再降祸于人间,人们也因此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十五夜观灯》
【唐代】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唐朝】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得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代】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