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阅读答案
【答案】1.A
2.B
3.(1) 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
(2)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来危害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
【解析】
1.舍:安排住处
2.①表现淮南王的成长经历;⑤表现淮南王死前的后悔自责,⑥交代淮南王死因。
3.(1) “袖”“椎”“刭”(2)“王”“ 以”判断句式1分
【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的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庭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yì jì)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侮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敢发作。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长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娇纵肆志,不依朝放庭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让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林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庭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利长安。
朝廷尽杀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绝食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臣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把他们)一律弃市问斩二嵌!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奈祀。
骑马浪迹天涯的诗句?
《杂曲歌辞·侠客行》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
我非窃贼谁夜行,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
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海波分作两处生。
分海减海力,侠客有谋,人不识测三尺铁蛇延二国。
《侠客行》
年代: 明 作者: 全室宗泐
平生重然诺,意气横高秋。
拔剑悲风吼,上马行报仇。
报仇向何处,堂堂九衢路。
突上秦王庭,直入韩相府。
历史上被称为“智囊″的晁错是怎样的一个人?
晁错是一个改革家,受到汉景帝重用。提出屯田固边、削藩等有利于富国强兵、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了汉景帝的赏识和大力支持。但改革措施却触动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尤其是削藩令更是激起了各地藩王的不满。于是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为了尽快平息叛乱,汉景帝无奈之下只好那晁错开刀,杀死了晁错。
张释之传的翻译,史记中节选的,急!“张廷尉释之者,……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文帝上了车,让张释之陪乘在身旁,车慢慢前行。文帝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都据实而言。到了宫里,文帝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报告给皇帝。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又过了些时候,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这时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丰的道路给她看,并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让慎夫人弹瑟,汉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在身边的近侍都说:“对的。”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他说得好。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后来,文帝死去,景帝即位。张释之内心恐惧,假称生病。想要辞职离去,又担心随之招致被诛杀;要当面向景帝谢罪,又不知怎么办好。用了王生的计策,终于见到景帝道歉谢罪,景帝没有责怪他。 王生是喜好黄老学说的处士。曾被召进朝廷中,三公九卿全齐聚站在那里,王生是个老年人,说:“我的袜带松脱了。”回过头来对张廷尉说:“给我结好袜带!”张释之就跪下结好袜带。事后,有人问王生说:“为什么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王生说:“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终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张廷尉,让他跪下结袜带,想用这种办法加强他的名望。”各位大臣们听说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 张廷尉侍奉景帝一年多,被贬谪为淮南王相,这还是由于以前得罪景帝的缘故。过了一些时候,张释之死了。他的儿子叫张挚,字长公,官职一直做到大夫,后被免职。因为他不能迎合当时的权贵显要,所以直到死也没有再做官。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杀死北地都尉孙昂。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冯遂字王孙,也是杰出的人才,和我友好。 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一番话,和他严守法度不迎合皇帝心意的事;以及冯公的谈论任用将帅,有味啊!有味啊!俗话说:“不了解那个人,看看他结交的朋友就可知道。”他们两位所赞许长者将帅的话,应该标著于朝廷。《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平坦宽广;不结党不偏私,王道才能明辩。”张季与冯公近似于这种说法呀!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①。有兄仲同居②。以訾为骑郎③,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④,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⑤。”欲自免归⑥。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⑦。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⑧。文帝曰:“卑之⑨,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闲事⑩,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①季:指弟兄中排行第三的人,古人常常以排行为字。②仲:指弟兄中排行第二的人。③訾(zī,姿):同“赀”,赀同“资”,资财,钱财。④调:迁转,升迁。⑤不遂:不顺,不安。⑥自免归:自己请求辞职回家。⑦徙:迁调,升迁。⑧便宜事:指便国利民之事。⑨卑之:指谈话要接触现实。卑,低。⑩闲:通“间”。?拜:授与官爵。释之从行,登虎圈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②,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③,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④。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⑤!”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⑥,岂?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⑦!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⑧,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⑨,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⑩,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⒀。”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①虎圈:上林苑蓄养虎的地方。②禽兽簿:记载禽兽情况的册簿。③悉:全,周全。④观其能:显示他的才能。⑤无赖:不可依赖。⑥曾:竟然。⑦?(xué,学):同“学”。利口捷给:口才好反应快,指能言善辩。⑧敝:同“弊”,弊病。徒文具: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形式。⑨陵迟:衰落。⑩超迁:越级升迁。?随风靡靡:追随附合社会风气。靡,顺风倒下。?下之化上:下面受到上面的感化。疾于景响:比影子和回声都快。景,通“影”。⒀举错:做事情。举,兴办。错,通“措”,施行。审:审慎。上就车,召释之参乘①,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②。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①参乘:即“骖乘”,坐在车右边的陪乘人员。②具:全部,都。质言:实言,真实的话语。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①,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②,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①司马门:皇宫外门。②劾(hé,何):弹劾,揭发罪行。公门:君门,此指司马门。不敬:即“大不敬”,指不敬皇帝的罪名。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①。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②,上自倚瑟而歌③,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④,用紵絮斮陈⑤,蕠漆其闲⑥,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⑦;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⑧!”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①厕:通“侧”。②鼓瑟:弹奏瑟。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③倚瑟:合着瑟的曲调。④椁: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⑤紵:苎麻。絮:丝絮。斮(zhuó,浊):斩,切。⑥蕠(rú,如):黏著。漆:涂漆。闲:通“间”。⑦郄:通:“隙”,裂缝。⑧戚:悲伤,忧虑。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①,乘舆马惊②。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③。释之治问④。曰:“县人来,闻跸⑤,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⑥,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⑦!”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⑧,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⑨?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①走:跑。②乘舆:皇帝、诸侯坐的车。③属(zhǔ,嘱):交付。④治问:审问。⑤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先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赖:幸亏。柔和:柔顺温和。⑦当:判决,判处。⑧更:变更,改变。⑨措:置放。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①,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奏当弃市③。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④,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⑤。”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⑥,然以逆顺为差⑦。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⑧,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⑨,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⑩。①高庙:汉君臣供奉汉高祖刘邦的庙。坐:通“座”,神座。②案:通“按”,按照,依照。③弃市:死刑。④致:给予。族:灭族。古代刑法规定一人有罪可诛杀他的家族。⑤共承:恭敬承奉。共,通“恭”。⑥罪等:罪名相同。⑦以逆顺为差:指因犯罪程度的轻重而加以区别。⑧一抔(póu,阳平“剖”)土:一捧土。抔,用手捧东西。⑨平:公平。⑩称:称许,称赞。后文帝崩①,景帝立,释之恐,称病②。欲免去③,惧大诛至;欲见谢④,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⑤,景帝不过也⑥。①崩:古代称帝、后死去为崩。②称病:假托有病。③免去:辞职离去。④见谢:当面谢罪。⑤卒:终于。⑥过:责斥,责备。王生者,善为黄老言①,处士也②。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③,王生老人,曰:“吾袜解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⑤。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⑥。”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⑦。①黄老言:黄老学说。黄,黄帝。老,老子。黄帝、老子被推尊为道家的始祖,“黄老”即指代道家。②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③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官吏。九卿:指太常、鸿胪、宗正、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少府、大司农九位官吏。④袜解:指系袜子的带子松脱了。解:通“懈”,松懈。⑤度:揣度,料想。⑥重之:加强他的名声。重,加重,加强。⑦贤王生:认为王生贤德。重:看重,敬重。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①,犹尚以前过也②。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③,故终身不仕。①淮南王相:淮南王的丞相。淮南王,这时指刘安,刘邦幼子刘长的儿子,承袭刘长的封爵为淮南王。②尚:尚论,追论,追究。尚,上。以前过:指从前弹劾景帝、梁王“不敬”事。③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冯唐者,其大父赵人①。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②,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③,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卒)〔率〕将,善李牧④。臣父故为代相⑤,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⑥,而搏髀曰⑦:“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⑧!”唐曰:“主臣⑨!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⑩,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①大父:祖父。②著:著称。③辇:人拉的车子,后专指帝王乘坐的车。④善李牧:和李牧交好。⑤故:从前。⑥良说:高兴。说,通“悦”。⑦搏髀:拍击大腿。⑧匈奴:古代我国北方民族之一,也称胡。散居大漠南北,过游牧生活,善骑射。⑨主臣:历来解说不一,多认为有惊恐意。⑩众辱:当众侮辱。?闲:安静,僻静。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罢①,杀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为意②,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③,曰阃以内者④,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⑤,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⑥,彀骑万三千⑦,百金之士十万⑧,是以北逐单于⑨,破东胡⑩,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⒀。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⒁。王迁立,乃用郭开谗⒂,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⒃,为秦所禽灭⒄。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⒅,五日一椎牛⒆,飨宾客军吏舍人⒇,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21),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22)。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23),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24)。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25),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26)。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27),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28)。①朝?:《汉书》做“朝那”,古县名。②以胡寇为意:因胡寇入侵而忧虑。意,念,忧虑。③毂:车轮中间有孔可以插入车轴的圆木,此指车。④阃:门槛。此指国门。⑤委任:交给任务。委,托,付。责:要求,督促。⑥选:选择。⑦彀骑:持弓弩的骑兵。彀,张满的弓弩。⑧百金之士:指战功可赏百金的士兵。⑨单于:匈奴君王的称号。⑩东胡:古代我国北方的民族名称。因其生活在匈奴东部,称为东胡。过游牧生活,是乌桓、鲜卑的祖先。?澹林: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名称。又称“澹林之胡”、“林胡”,生活在代郡以北的地方。?支:抗拒。⒀几:庶几,差不多。霸:指建立霸业。⒁倡:歌舞艺人。⒂用:任用,信任。⒃北:败,败逃。⒄禽:通“擒”。⒅私养钱:个人养家的钱。⒆椎牛:杀牛。椎,捶击的工具。⒇舍人:王公贵官的侍从宾客、亲近左右的通称。(21)家人子:平民百姓的子弟。(22)尺籍伍符:指军法制度。尺籍,汉代把杀敌立功的成绩写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作尺籍。伍符,古代军中为约束部下使各伍相保而订立的符信。(23)上功莫府:到将帅的营帐报功。上:献上,报告。莫:通“幕”,幕府,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24)以法绳之:用法律制裁他们。绳:纠正,制裁。(25)坐上功首虏差六级:犯了多报杀敌六个人的罪。坐:获罪,犯罪。首虏:所获敌人的首级。级:秦制杀敌斩首,获一首赐爵一级,这里是首级意。(26)罚作:秦汉时犯轻罪者罚做苦工叫罚作。一说判刑一年叫罚作。(27)节:使者所持信物。(28)主:主持,掌管。车士:车战之士。七年①,景帝立,以唐为楚相②,免。武帝立,求贤良③,举冯唐④。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①七年: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②楚相:楚国的丞相。楚,汉初封国,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③求贤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贤良:贤良文学的简称,指品行学问好。④举:举荐。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①,守法不阿意②;冯公之论将率③,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④。《书》⑤曰:不偏不党⑥,王道荡荡⑦;不党不偏,王道便便⑧”。张季、冯公近之矣。①言长者:指在上林苑称赞绛侯、东阳侯为长者的话。②阿意:曲从、迎合权贵的心意。③论将率:指谈论任用将帅的话。率,通“帅”。④可著廊庙:可以标著在朝廷上。廊庙,朝廷。⑤《书》:即《尚书》,儒家经典著作,是上古历史文件及材料的汇编。⑥偏:偏袒,偏私。党:阿附。⑦荡荡:平坦宽广。⑧便便:通“辩辩”,明辩意。“不偏不党”四句出自《尚书·洪范》。
盎念什么字?
盎[àng]
盎,读作àng。本义为腹大口小的盛物洗物的瓦盆。借指盛大、洋溢。又用作量词“盎司”。是英语“ounce”的译音。
名词
(形声。从皿,从央,央亦声。“央”意为“小口”。“央”与“皿”联合起来表示“小口大腹的容器”。说明:盎与盌相对,后者指大口小腹的容器)
同本义
盎,盆也。――《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盎中无斗米储。――《乐府诗集·东门行》
安夫人妊(袁可立)时,数盥水,见金鲤荡漾盎中——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又如:盎盂相敲(比喻家庭口角)
盎齐(浊酒)的省称
三曰盎齐。――《周礼·酒正》
盎〈动〉
充溢
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孟子·尽心上》
又如:兴趣盎然;盎盎(比喻洋溢的样子,充盈的样子);盎溢(充盈洋溢)
盎 [àng]
⒈〈古〉一种盛器,腹大口小。
⒉洋溢,充满:兴趣~然。
⒊[盎司]英美制重量单位。常衡:一盎司=28.35克。金衡或药衡:一盎司=31.10克。[2]
常用词组
盎然【àng rán】
〖alive;abundant;exuberant〗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
今日洞庭,诗意盎然.--《珍珠赋》
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例如:春意盎然
盎司【àng sī】
(1)[ounce (缩写oz)]
(2)常衡制的一种质量单位,等于1/16磅,或约等于28.3495克
(3)药衡制或金衡制的一种质量单位,等于480格令或31.1034768克
春意盎然【chūn yì àng rán】
【解释】: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
【示例】:北国依然春寒料峭,南国却已春意盎然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描写春天
袁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任何事要分清主次,不能乱了规矩,尊卑有序才能安定团结
“骑”字读音?
不是。 “骑”旧读两个读音: 一读qí,这是动词,指一种两腿跨坐的动作; 一读jì,这是名词,主要指供人骑的马,或指骑马的人。 1985年语委公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骑”字统读为qí。所谓“统读”,即表示此字用于任何词语中,都只读一个音。
爪字头的姓?
爪字头的姓有:爰、爭、爲、爵、爱,等等。
爰yuá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汉、江西之金溪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即袁氏也。陈胡公裔九代孙爰伯诸之后。”汉代有爰盎(按:“爰盎”亦作“袁盎”)、爰延、爰类;唐代有爰庆。
爭zhēng,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长治,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
爲wéi,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吉林之乾安,山西之太原、晋城、临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
爵jué,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注云:“汉官有王爵都尉,子孙以其官为氏。”
爱ài,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沾化,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湖北之老河口,贵州之从江等地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
袁的拼音是什么?
袁字的拼音大写是YUAN袁[yuán]部首:土五笔:FKEU笔画:10[释义]姓。
窦太后,依靠头脑历经三朝而不倒的皇后,是如何做到的呢?
窦漪房的一生从灰姑娘蜕变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每个关键的节点都似乎有神明眷顾,但天助的后面是自助,光鲜的背后也有心酸、止损、坚持。窦太后顺应了时代,才能不被困难阻遏。
一、只为了活下去窦漪房家境清贫,以父亲钓鱼为生,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父亲坠河而亡。窦家兄妹三人陷入了困境,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
汉室招收宫女,窦漪房抓住机会,被选入皇宫,分配到了服侍吕太后的工作岗位。虽然地位卑微,但不用再为下一顿饭食担心。
在吕太后身旁,她打开了眼界,小心谨慎地对人应物,也学会了上层社会的礼仪、文化。
一晃几年过去了,吕太后要放一批宫女出宫,赏赐诸王。得知消息的窦漪房贿赂太监,想前往赵国,这样离家乡近一些,也许还能再见到兄弟。但请托的对象把她忘了,窦漪房被分到了代国,她也只有不甘心地前往。
分到代国的有五个宫女,代王只看上了窦姬,并和她生下了一女两男。
窦漪房看似阴差阳错,却与代王琴瑟相和,也与她在吕后宫中的锻炼脱不了关系。她的文化、技艺应该都是那时学会的,当然了,如果她在服侍吕后的几年中只是混日子,也就没有后来的机会了。
二、捡来的皇后前180年,吕太后去世,政治清算的时候到了。刘氏皇族与功臣集团举起了屠刀,尽杀诸吕及吕太后扶持的小皇帝。
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在选择新皇帝时,周勃、陈平留了个心眼,率领群臣拥戴无背景、没后台的代王刘恒为帝。代王刘恒成了汉文帝,代王王后是否能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后呢?
代王王后并不是窦漪房,她只不过是代王众多妾室之一。能明媒正娶嫁给刘恒的代王后,家族一定不凡,她又是那家名门之后呢?历史中没有记载,人们怀疑她来自吕后的家族,因为吕氏的血脉不容于当世,她在刘恒进京前暴毙了。而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嫡子也于三个月内相继病故。
刘恒即位后不久,窦漪房所生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窦姬成为皇后,其后又找到了失散的兄弟。
在代国窦漪房有哪些成长呢?在这里窦漪房迷上了黄老之说,这也是受到代王及其母亲薄太后的影响。他们凭此安然躲过了吕后的屠刀,也将此作为了治国的理念。老子的智慧也帮助她应对了即将到来的劫难。
窦皇后因病失明了。年长色衰又丧失了视力,文帝有了新宠慎夫人和尹姬,慎夫人恃宠而骄,有了觊觎后位之念。窦漪房没有意气用事,大臣袁盎以人彘故事说服了文帝。
三、差点造成内讧的太后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窦皇后为皇太后。
汉朝以孝治天下,皇帝以身作则,窦太后的地位尊贵无比。她现在在乎的是家人,弟弟及侄子都先后封侯,但小儿子的事让她操心。她宠爱幼子,希望大儿子去世后,能将皇位传给弟弟刘武。
刘武是梁王,他的封国很大,七国之乱中,他坚守睢阳,使吴、楚叛军无法越过梁国向长安进军。极大地消耗了叛军的实力,为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战后盘点,梁国消灭的叛军数量不亚于周亚夫的汉军。汉景帝赏赐了大量的金银,又新赐梁国封地多达四十余城。
梁军有实力,刘武有才能,他受到许多人的拥戴。前150年十月,梁王入朝,进出宫殿与皇帝同辇同车。十一月,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窦太后看准时机,对景帝说:殷商兄弟相亲,周朝尊敬祖先。我百年之后你要照顾好梁王。
窦太后暗示景帝传位给梁王,大臣们纷纷反对,大臣袁盎等劝阻了景帝。梁王刘武闻讯不满,刺杀了袁盎,景帝愤慨,要加以惩治。
窦太后溺爱小儿子,但经过此事,也知道事情不妥,在保住小儿子后,再也没有提起梁王继承之事。及时的止损也使免于动荡。
四、坚持原则的太皇太后前141年,太子刘彻即位,窦漪房升格为太皇太后。此时朝中都是她的势力,重要的决定都需太皇太后应允。
汉武帝想要改变汉初以来"无为而治"的大政方针,引起她的不满,她坚定地维护文、景两帝的政策,不允许越雷池一步。前135年,窦漪房走完了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路程。
总结:窦漪房出身微末,一路走向权力的高峰,除了命运的眷顾,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她信奉黄老学说,而这一政策取向正好与时代的进程合拍,文景之治就是在这一哲学指导下使复兴。当个人的命运与的命运契合时,窦漪房的传奇就应运而生了。
窦漪房个人的品质也促成了她的成功,好学、谨慎、反省、坚持都是自强的良好品德。
袁读音是?
yuán 袁[袁,读音作yuán(ㄩㄢˊ)]五笔[fke]。袁姓,是中华民族的大族之一,其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约有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4%。
汉朝袁盎读音?
汉朝袁盎的拼音: hàn cháo yuán àng
刘邦发现侄儿刘濞脑生反骨,为何还要册封他为吴王?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首先,刘邦得天下后,一个方针,非刘姓诸侯王尽量都灭,朝堂内功臣不退,各地险要分封刘姓占据。先说他没预料到第一个叛乱的子孙,接下来说一下为啥封刘濞,在说以下预言本身。
没预言到的叛乱刘邦不是神仙,第一个起兵造反的诸侯王,不是五十年后,是二十年后;不是东南是东方;不是他的侄子,而是他自己的亲孙子,是安排曹参做副手的齐王刘肥的后代---刘兴居。如果算吕雉死后刘襄起兵准备诛杀诸吕,则更要提前。齐王是刘邦长子,刘邦虽然不立他为太子,但是因为能够快形成刘姓第三代势力,所以刘邦着力培养,派曹参做齐国的相国。果然果不错,刘肥的三个儿子都出色,后来制衡吕雉的吕家有很大作用。不过,由于没有得到皇位,汉文帝继位后,齐王一派受到打压。先造反的就是这一派,而不是刘濞。
刘家的人基本都封刘濞是刘邦的侄子,虽然他老子刘仲没啥本事,但是刘濞年纪轻轻打仗勇猛。在暮年的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中立有大功,先被封侯,刘邦考虑到吴地民风彪悍--当年项梁起兵之地,项羽的核心团队正起于此地--想封以为得力干将又能靠得住的人镇守。刘家的人,他自己的八个儿子,一个是继承皇位的,另外七个都封了,几个年长的占据的地方也很关键,比如刘肥的齐地也是民风彪悍,刘恒的代地镇守边关扶翼关中,是天下定鼎天下后战乱不断的匈奴时常入侵、韩王信和陈豨先后造反为祸不浅。自己兄弟,刘仲已经考察过,太窝囊。刘交,被封为楚王,镇守泗水流域富庶,也是很关键的地方。刘邦就想起刚立功的刘濞。所谓相由心生,刘濞有战功之后,年轻气盛,难免有桀骜之气,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刘邦发现了,于是敲打敲打他。
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为啥是五十年为啥是五十年后呢,刘邦是根据各方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看出来的,50年后,正是朝廷里的功臣势力交棒到第二代的时候,刘邦年轻时接触过很多贵族后代,知道他们的德性。预计到朝堂的中坚力量会变弱。到时候诸侯王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正是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然而,刘邦也没有料到,不但周勃安刘,周勃儿子也安刘。而且,不但刘邦会加强亲友团的力量,他儿子刘恒更长袖善舞,把刘武封为梁王。景帝就是靠弟弟刘武才稳住了局面。
所以,综合来看,刘邦是基于理性分析,不是掐指一算。说出来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刘濞收敛。刘邦这一辈子,算是看开了,是少有后连死都不怕的皇帝,他打了半辈子仗,知道老百姓不想打仗了,诸侯王闹不起来,反倒是政策稳定性关键,所以安排好了萧何的接班人。
袁盎之死?
袁盎(约前200年—前150年),《汉书》称爰盎,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
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为人敢言直谏,后因此触犯汉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叛乱,袁盎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官拜太常,出使吴国。叛乱平定后,封为楚相。
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遭到梁王忌恨,为刺客所杀。
“袁”的拼音是什么?
“袁”的拼音是“yuán”。
“袁”字是上下结构,部首是“衣”。
释义:
1、〈形〉长衣的样子
袁,长衣貌。从衣,叀省声。——《说文》
2、姓。如:袁纥(我国古代部族名)
组词:“袁大头”、“袁世凯”、“袁州野笋”、“袁门”、“乞袁”。
“乞袁”:现在很少有人姓乞袁了。
“袁大头”:美妮边说边从手枪袋旁边的贴兜里摸出一块袁大头来。
汉景帝杀晁错是否是冤案?
晁错是西汉的政治家,他学贯儒家法家,学识渊博,深受文景二帝的信任;汉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巩固中央集权,上书《削藩策》;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与千秋大业,接受了了晁错的建议,着手进行“削藩”;但是就在晁错“削藩”初见成时,却被腰斩于闹市,蒙冤而死.
为什么说他是蒙冤而死呢?因为朝庭是以"无臣之礼"、"大逆不道"定罪的,汲取儒法家思想精髓的晁错会无礼、大逆?真有点滑天下之大稽了!肯定地说他是被冤杀的:
1.“削籓”进行时,颇有政治作为 、且富甲一方的吴王刘濞首先起兵反叛;吴国是鱼米之乡;吴王刘濞统吴期间,煎矿得钱,煮水得盐,积累了丰富的资产,势可敌国,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在汉景帝推行晁错的“削藩策”时,吴王刘濞跳起来造反,开了"七国之乱" 的先河.
2.吴王刘濞聚兵发动“七国之乱”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似乎晁错一死就可以揠旗息鼓、敛刀收兵、天下太平了,历史上阴差阳错的事太多,偏偏平叛伊始,晁错当初是建议自己留守京师,要景帝率兵去平叛,这就犯了大忌。
3.景帝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竟问计于曾在吴国为吴相、后来被有抱负的刘濞贬为庶人的袁盎,结果按袁盎的计谋,腰斩不知就里的晁错于东市,且诛族灭籍;然叛军并不因杀了晁错而罢兵散场,扎扎实实地忽悠了景帝一把,直到周亚夫率军击溃了七国主力,才平息了叛乱,如此分析,景帝算不得明君!
西汉人才辈出,冤案也辈出,韩信、窦婴、晁错等等,但就证据实为“莫须有”;而晁错死得冤,他是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死的,尽管他的政治理想在他死后得以完全实现,但令人匪夷所思与是他是正在实现政治理想的时候,被冤杀的,所以他死得特别冤!令人痛心疾首、伤心落泪、扼腕叹息.
唐代袁姓名人?
袁盎:汉楚人,太常。
袁安:东汉司徒、思想家。
袁绍:东汉,诸侯;邺侯。
袁术:东汉割据军阀。
袁枢:南宋史学家。
袁嵩:东晋史学家、文人。
袁枚:清代诗人、文学家。素有”南袁北纪”,南有袁枚北有纪晓岚。
袁天罡:唐代预言家、道士。
袁世凯:清代,中国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第一位总统、坐过八十三天中华帝国皇帝。
袁崇焕:明蓟辽督师,1630年(崇祯三年),被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磔”死。当时北京百姓恨之入骨。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乾隆大帝还编写了《四库全书》。当时很多明朝史书,为了美化变态的明朝皇帝,竟然恶毒污蔑袁督师是汉奸,这些书都被乾隆大帝统统烧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乾隆大帝亲自修订的《明史》。
袁宏道:明代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公安学派诗体在中国历史评价很高,其兄弟在历史文坛起到不小的作用。
袁嘉谷:清代文人,状元出身。
袁翔甫:清代诗人,从事主持过早期上海的新闻工作。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