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过3年多时间的搜集整理,《鸣沙中学六十年记》 书稿基本成型了: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鸣沙拾遗》《鸣沙中学》《鸣沙掠影》。《鸣沙拾遗》侧重于鸣沙历史、鸣沙名人、鸣沙宗教,《鸣沙中学》侧重于鸣沙中学前世今生、鸣沙中学名师荟萃,《鸣沙掠影》侧重于鸣沙地区民俗人情、风物典故。需要说明的是:书稿中所说的鸣沙指的是当今的鸣沙地区,包括中宁县城以东的鸣沙、白马、恩和、长滩等地域,而历史上的鸣沙州相当于当今的地级市,包括整个卫宁平原(中卫、中宁两县)、吴忠西部、同心北部等广大地区。
这里将编辑好的书稿分篇目在平台再一次推出,敬请作者与读者注意寻找文中有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考虑到平台现在有自身要求,在审阅不能通过时,编者将以单独推出再一次征求大家建议与修改意见——尤其作者们敬请特别留意。
照片提供:李学忠
未峰(李学忠)/文
一
我曾经出版过两本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塑造了不少的教师形象,但这些教师都没有我高中语文老师、班主任杨宗仁的影子。杨宗仁老师,无论是教学风格,文化修养,待人处事等方面,都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很大。写小说的人怕塑造的人物性格重复,我是一直想腾出笔墨好好写一下杨宗仁老师,欲近反疏,可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未能实现夙愿。这次,借鸣沙中学六十年祭的东风,仅从我个人感受的角度来谈谈我高中的老师们。
我是1972年2月底借“智育回潮"之风考上高中到鸣沙中学读书的,当时被分到了高一甲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杨宗仁,从许多老师和同学们的纷纷议论中,我方得知,我能分到高一甲班该是多么的幸运!
杨宗仁老师当年29岁,风华正茂,虽不太注重外表修饰,可举手投足中处处显露出飞扬的激情和无法掩饰的才华。他性格开朗直爽,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骨子里透着有气节的文人特有的一股子傲然之气。他的爱人凌绮华老师和他同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凌老师气质高雅,漂亮端庄,颇具大家闺秀之风范,讲的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那时他们同在鸣沙中学任教,都是语文教学的佼佼者。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我无从知晓他俩的身世,更不便打听他们为何来到偏远的大西北,只觉得能遇上这样高水平的老师真是幸运。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王春祥,武汉大学的高材生,右派。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每一道习题都是娓娓道来,语音富有磁性,吸引着学生的思路紧紧跟着他走,让我们听得既清楚又明白,课堂上还常常能留出十几分钟做作业,我做题速度快,许多时候课堂上就把作业完成了。
英语老师是仇彪,是出版过多部译著的翻译家,是《人民日报》《文汇报》点名批判的大右派。(右派,是个不雅的政治头衔,但在我们心里,只有大学问家才能成为右派)。仇老师一副绅士派头,西装永远都是熨烫得笔挺笔挺的,大背头和皮鞋相映成趣,油光闪亮。讲课时,金丝眼镜后面的一双眼睛神秘又可爱,洪厚的男中音自然而然就把我们引向了英语天地。
物理老师肖向东,无线电专家,当年我们认为很神秘的收音机、扩音器等,肖老师随便就把它们拆得七零八落,安装复原只需抽一根烟的功夫。有一次,鸣沙街上晚上放电影,学校通知不上晚自习,我们都去看电影,放映中间,放映机出了故障,放映员憋得满头大汗修不好。同学们齐声呼喊肖老师。肖老师上前只拨弄了几下,放映机就修好了。同学们掌声呼喊声经久不息。
化学老师陈国梁,化学界,实至名归。化学课讲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艺术情趣,他讲离子键相互作用,生动地讲述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和辩证法,听他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只可惜他给我们教了一年,就调到中宁县化肥厂担任了总工。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宁县工业局局长。
政治老师张思普,他讲《实钱论》《矛盾论》通俗易懂,他举的许多实例信手拈来,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让我们明白,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他传授的辩证法,让我受益终生。
地理老师杜通,也是右派。后来又接替陈国梁老师给我们讲化学,他精于各门学科,是全通全才人物。化学课讲得深入浅出,有时推导方程结果,简直有点出神入化。化学课制氯气,他谨慎精细,不时提醒同学们注意,保护好自己,捂住鼻子。把危险留给他自己。氯气后散发时,他让同学们快点离开场地,他自己忍受着氯气对眼睛鼻子的强烈刺激慢慢收拾。(他后来任鸣沙中学校长,恰逢我大学毕业。我本来和教育局副局长、我当年剧团的老领导李柏杨说好了要到县城中学教书,他硬是把我要回了鸣沙中学,当时,我对他是又感激又气恼)。
同班同学张少斌是呜沙中学初中毕业考上了本校的高中,是校团委委员。他告诉我杨宗仁老师是模范班主任,他送走的上一届毕业生是班集体,那一班,学生可真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听他如此说,我在兴奋激动之际也感到了压力,觉得自己分到了高一甲班有点忝列门墙,愧在师门。
我们的任课老师确实是各个名不虚传,上了三天课就把我这个没见过世面,没碰到过名师的乡下娃征服了。
春寒料峭,教室里就已经停止供暖了。杨宗仁老师上课,方正的棉帽子压在眉棱上,下面是厚厚的眼镜片,目光睿智而犀利。他既有北方人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人的温柔细腻。他讲课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生动形象,细致入微。既庄重严肃,气势强劲,充满激情,又谈笑风生,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杨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管理班级的方法,完全颠覆了我上小学上初中时对老师的认识。他不揪调皮学生的耳朵,不辱骂不听话的学生。他像父亲又像大哥哥一样,有时严肃,有时温和,有时和学生开个玩笑,举重若轻就把班级管理得样样都能评先进。他很快就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敬重和拥戴。
张少斌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他走向社会,先教书,后从政,又办企业。在多方面都是成功人士。他谈到自己的发展,曾说为人处世,多方面都受到了杨宗仁老师的影响。
张少斌评价我的讲课风格,与杨宗仁老师如出一辙,我也自感高中两年半语文课的熏陶,自己讲课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1995年至2005年,历时十年,我"全国名校行”孤身游历讲学,踏遍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先后在北京四中、北京大学附中、山东省实验中学、成都七中等全国一千三百多所名校搞文学讲座和作文讲座,并签名售书,当面听众逾三百万人,反响强烈。我的讲座风格,言行举止,有着杨宗仁老师深深的烙印。
前中杨宗仁老师 后左一李学忠 后中侯福华(照片提供:李学忠)
二
我的高中同学、原中卫市人大常委秘书长侯福华在他刚出版的《花甲心语》中,多处谈到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受到杨宗仁老师的熏陶培养,对自己的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由点及面,我们每一个杨老师的学生,无不受到他人格魅力的影响。而我和其他同学比,还得到了他热衷热肠的多方面的帮助和提携。杨宗仁老师对学生的爱,尽情帮助学生成才成人成就事业,是一般老师无法比拟的。我高一第一学期埋头读书,生怕自己落伍丢人。没承想期中考试竟考出了我这一生中辉煌的一次成绩。各门功课都是年级第一名(数理化英语满分,语文97分)。由于当年极左政治思潮的压制,我初中毕业时成绩是朱台中学年级第一名,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当年取消了我上高中的资格,还风说我是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要批判我。原初中班主任让我到校复读了一周,村干部让学校又把我赶出了教室。在全班同学怜悯的、同情的、木然的、嘲笑的、幸灾乐祸的各种复杂的目光下,我向正在上课的谭永祥老师深深鞠了一个躬,背着书包走出了校门。那天大雪纷飞,我哭了一路,不平、羞惭、怨恨、痛苦、心酸的泪水顺着脸颊不住地流淌,我迈着艰难的步子一步步地往回走,眼前的树木、村庄,在泪水里模糊不清,东摇西晃,脚下路是那样的坎坷、昏暗、难辨……虽然我借***主持工作"智育回潮”之风考上了高中,我想夹着尾巴做人,可又于心不甘想进步,犹豫再三没敢写入团申请书。张少斌希望我写入团申请书,我写好了申请书又怕别人嘲笑,在口袋里装了几天没好意思交。杨宗仁老师主动热情地找我谈话,语重心长地鼓励我政治上不要有思想负担。眼界要远,心胸要宽。社会在发展,学习成绩好,政治上要积极进步,将来才会有前途。唐德荣校长当年顶着即将批判“智育回潮“的逆风,在全校大会上点名表扬了我,号召同学们向我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后才能很好地报祖国。他的爱人李瑞兰老师也语重心长地鼓励我。我终上交了入团申请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当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像我这样的人是不能被乡村推荐上大学的。杨宗仁老师多方斡旋,通过恩和中学的韩继军主任,推荐我在恩和中学当了数学代课教师。在恩和中学代课不到半年,村干部又把我拽回了农村,让我好好劳动改造接受教育。
1976年,又是杨老师联系中宁县剧团的袁洪吉老师(我拉板胡的启蒙老师),利用我会拉二胡板胡的特长,通过计划局(人事局)硬性把我招工到了中宁县剧团。
1977年,中宁县剧团委培我到西安音乐学院在张新怀大师的门下进修秦腔板胡。
在县剧团我有幸和鸣沙中学毕业的音乐演艺人才成了同事。他们是:白金元、杨双才、单玉才、高建堂(宁夏歌舞团指挥,正高级作曲家),高立兵(现兰州歌舞团团长)。
恢复高考后,1978年我参加了高考。为了早拿工资,我上了两年制的银川师专,(我的本科是陝师大进修的)。
1980年我师专毕业,杜通校长(后来任教育局副局长)把我要回到鸣沙中学任教。杨宗仁志师先是教导主任,后升任为副校长。我又成了杨老师的部下和同事。我在鸣沙中学任教时,凌绮华老师已调到中宁中学任教,每个周六下午,杨宗仁老师酷暑顶着炎炎烈日,严冬冒着凛冽的寒风,在三十多里弯弯曲曲的石子路上,骑着个旧自行车风尘仆仆往中宁中学赶,周日下午,又骑着自行车颠颠簸簸返回鸣沙中学。大约是1982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沙尘暴肆虐,天昏地暗,我下午早早赶到学校,一直到天黑时,才看到杨宗仁老师骑着一个叮当乱响的自行车跌跌撞撞地骑进了鸣沙中学的大门。他整个人就像是一个刚从灰洞里拉出来的人,俨然一个疯子,头发乱糟糟地上竖着,脸上身上全是灰土,从蒙了沙尘的两个眼镜片子里根本看不到眼睛。我迎上去拍了几下老师身上的灰土,心酸又心疼地说:“老师,你明天早晨再来嘛,你这也太不容易了-----”杨老师却哈哈大笑:“没什么,我体力好,锻炼锻炼嘛。我就怕眼睛看不清,怕撞到树上骑到沟里-------” 我在鸣沙中学教学时,杨老师经常听我的课,和我交流探讨教学得失。对我指导得精细,不厌其烦。先是让我教初中,带初三复读班,后又让我教高中。多次让我全校搞讲座,历练我。我在鸣沙中学演讲的<高山下的花环》,至今听过演讲的鸣沙中学的学生见到我都还要对我竖大拇指。杨国瑞、黄学勤等老师曾对我感叹:你的班主任杨校长爱才,对你真的很看重啊!
1983年年底杨宗仁老师二人夫妻双双要调回南京,我当时带高一两个班的语文,杨宗仁校长带高三文科班的语文,他向张立国、曾强鑫校长力荐我接任高三文科班的语文课。那年我跨课头带三个班的语文课,我的老师真的对我很看重啊。
三1984年,我为解决婚姻问题要调到吴忠。杨宗仁校长又给吴忠师范的唐德荣校长(原鸣沙中学校长)写了推荐信让我到吴忠师范任教。虽然我后没能调进吴忠师范,调入了自治区重点中学吴忠中学,但我一路走来,杨宗仁老师对我的情意恩德令我没齿难忘!
2011年11月,我们敬爱的杨宗仁老师,应宁夏学生们的一再邀请,乘火车从南京前来他阔别二十八年的第二故乡——宁夏。当火车路过徐州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用手机给第一站中卫接待他的侯福华发来一首诗作:
四座齐呼老师好,春风千里暖心间。
夜读长伴牛首月,晨练惊起鸣沙鸢。
塞北浮云一挥手,江南流水三十年。
欲度关山寻旧梦,华封三祝尽欢颜。
从中卫(候福华到火车站接站)到中宁,从中宁到吴忠,从吴忠到银川,杨宗仁老师受到了沿途学生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在吴忠,张少斌宴请杨老师时,唐德荣校长夫妇,拜友亮校长父女,白永祯师兄等我们各届的学生齐聚一堂。68岁的杨宗仁老师身板硬朗,依然风采照人,神清气爽,谈笑风生,令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顿感欣慰。
当杨宗仁老师从银川要坐火车返回南京时,我到车站送行,看到了呜沙中学历届的那么多学生前来送行。我认识的有:朱学文夫妇,黎敬忠夫妇,张立怀、杨森林、李桂林、高学惠……
寒风凛冽,初冬的银川火车站月色朦胧,严霜覆盖了蜿蜒直达南京的铁轨。那种拥戴老师,人头攒动,依依惜别的真挚的情感,热情的场面,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当一个中学老师,相隔几十年了,能让他历届众多的学生如此感念,如此动情,能有如此的人格魅力,人生无憾了!
我曾发表了一些文章,我也曾多次放弃了银南地区一些领导要我当秘书的机会,没有从政做官,我觉得当一个像杨宗仁老师这样的老师,虽然清贫,为人师表,受人尊敬,今生无怨无悔。我现在在英才学校带高三,和学生们在一起很忙碌很充实,讲文学,谈人生,做习题。我每天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2015年7月11日,我们高中这一班学生40周年聚会。我们特意提前向杨老师、淩老师发出邀请,杨宗仁老师因为凌老师身体不适,不能到银川来。但他提前向我们发来深情寄语:
碧瓦烟昏沉柳岸,红消香润入梅天,飘洒正萧然。江南正是梅雨季节,得到你们举办高中毕业40周年聚会的盛情邀请,我心绪万千,百感交集。
40年前,你们高中毕业,踏上了自己的人生路,就像我眼前的梅雨,时而细雨霏霏,凉风习习,时而昏天黑地、暴雨如注,此乃变化莫测,难以捉摸。当时正处多事之秋,劫难频生,个人前途出路何在?
欣喜的是:40年来,你们没有消极沉沦,尽管各自的经历处境不同,但都能凭自己的坚毅、智慧和努力,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为你们感到高兴与自豪!
啸歌且尽生平事,夕阳大江红。你们很快就要步入花甲之年了,举酒话桑麻,叙同窗情谊,是一大快事。我虽然不能与你们同饮共乐,但我的心始终与你们是相通的。
祝大家好,尤其是身体好,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代问家人好,代问未到会的同学们好,祝他们幸福,万事如意!
2015年7月7日17时27分由南京发于侯福华
7月11日在我们联欢晚宴期间,杨老师又特意从家里打电话向我们表示祝贺,并赋诗为我们助兴互动:
人世从来不自由,且歌且舞向前行。
急风暴雨壮劲骨,闪电雷鸣识天心。
绿鬓同窗学义理。白发共觞叙友情。
酒酣尽兴切勿醉,明日六盘望雄鹰。
同学们抢着和老师通话。四十年了,全班又一次聆听到老师慷慨激昂的声音,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欢呼,每一个同学的眼中都噙满了泪水。
侯福华代表同学们写了感言,即作为向老师的汇报,也表达了同学们的心声:
光阴似箭,一晃40年过去了。回首往事,可谓命运多舛,五味杂陈。为了谋求前程、成家立业、孝老扶幼、改良生计,我们千辛万苦、四处奔波。只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位今天的处境千姿百态。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家都过着充实安宁的生活。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这些同学中,有不幸早逝者,却无违法犯罪者;大家勤勉务实、执着追求,淳朴向善,铸成了我们的主色调。40年来,同学间友好相处,、体谅包容,常有来往、相聚不断,这种质朴的品格和深沉的情感,得益于母校的培育和宗师的教诲。此时此刻,我们由衷地感念远在他乡的杨宗仁老师……
我们给杨老师装裱了一块扁额,我代表全班同学题词,请了大书法家挥毫泼墨:
情洒杞乡育桃李,桃李满天下,
意在宁夏植蕙兰,蕙兰尽芳华。
为了表达同学们对杨老师、淩老师的感念之情,事后班长曹建清和侯福华代表大家专程前往南京看望老师。当两位老师看到我们聚会的影像资料时激动不已。深情地追忆当年的师生情谊和在宁夏16年的难忘岁月,并向他们询问每个同学的近况。凌老师说得好:“你们的南京之行,给我们送来了遥远的思念和温暖。师生之谊是缘分,更是人间弥足珍贵的真情,这份真情会一直陪伴、温暖着我们。”
作者简介:
未峰,作家,真实姓名李学忠。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第三届高中毕业生。著有《为了进步ABC》等多部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集。曾徒步大半个中国,到全国各地中学讲演。现
在某中学任特聘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