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吸引什么,就让自己先变成什么,让自己身处在那样的圆满之流中,每分每秒正享受那状态,于是那样的真实就会被创造出来。”
每次翻开李欣频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都有一种心流在涌动,为书中的小故事深深触动,为生命本身无限,而我们始终在限制它却不自知。
加拿大音乐短片导演保罗.纳德勒,是个酷爱户外运动、旅行的家伙,但30岁生日那天,灾难降临,几乎摧毁了他的后半生。
他在前往浮潜的途中突发车祸,车祸令他严重脑受损,医生判定他“额叶受损”“脑干受损”,昏迷指数六,存活几率只有5%,即使活下来,基本也是植物人,能活动的范围小。
但这个几乎被医生判了刑的男人,他不认输。
生命如此美好,他想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保罗说:
“我是活人,要做想做的事,我才是决定自己是生是死的那个人。决定活下来,并活得生龙活虎的人,是我,不是医生说了就算的。”
我们有多少人,在灾难中,在病痛的折磨中,在绝望中,还能够有保罗这样的心气儿?
保罗用自己的行动,向所有人宣告,生命有无限可能,只要你不放弃。
他不仅活下来了,还奇迹般过上了正常生活,活得生龙活虎。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保罗很清楚,他的目标不仅是活下来,还要活得有质量,他要恢复自由独立的生活,而不是接受现代医学的判定,成为植物人,下半辈子靠他人照顾,苟延残喘。
其次,他给自己下达了命令。
他说:
“只要我原本的精神存在,我就不可能当植物人......如果我不能从A到B,那我就到C,至少我可以到一个地方,至少我在移动......我要让老的我死去,让新的我出现,让我再度发现当‘我’的乐趣。”
只要意识存在,他依然要当自己的主人。他不允许自己停留,或是植物人的状态,或是停留在原地,将自己当作病人,当作伤患,接受他人的照顾。
他绝不允许,他的意识,对自己、对身体下达了命令:
他要恢复自由独立的生活。
在这个指令之下,保罗一切事情都尽量自己做。
后,他坚定执行了这个命令。
他这样的伤患,医生、护士的护理等级很高,有着种种的限制与关照。
照顾伤患,细致些、体贴些,本无可厚非,但对保罗而言,他绝不允许自己这样自我阉割。
人性在骨子里有一种惰性,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有山靠山。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有人照顾,就心安理得接受,潜意识中,就预设了自己是病人,该被照顾。
保罗却不这样。
没有靠山,自己就是山,这是一种了不起的人生高度,但保罗还要更上层楼,他有依靠,却坚定地靠自己,他懂得心安理得接受照顾,才会让自己失去的机会。
他用极强的意志力,支撑着病弱的躯体,每天逼迫自己尽大努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给自足这句话说来简单,但对身体受创,行为受限的病人来说,敢于去突破,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与决心!
以喝水这样的小事为例吧。
对我们来说,替病人倒杯水,多简单的事儿啊,谁都不会拒绝,多少病人也坦然接受,但保罗不,他要自己来。
他行动不便,举步维艰,但他不靠他人,他想靠自己,锻炼自己。他尽大的努力挪动他的躯体,哪怕手脚无力,哪怕难以控制方向,他依然不假手他人,一次次练习,一次次锻炼自己,他坚信自己能行,更坚信自己会一次比一次更好。
他成功了。
他靠着自己无上限的意志力,与一次次不气馁的行动,无比强大的正面转念,突破了普通人认定的不可能,解救了自己。痊愈后的他,攀岩、滑雪、爬山、工作、做电视、重读硕士,旅行......
本以为上帝给他关上了一扇门,不料却打开了更大一扇窗,这扇窗的名字叫奇迹。
这个奇迹是他的心、意志力,加上持续不断地努力锻炼,创造的。
在旁人对体能和心理设限时,他却打开了心灵的锁,重置了自己的心念。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活着,要健康地活着,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始终相信自己能,始终自给自足,始终绝不认输。
有句老话说得好:人心的下限不可揣测,人心的上限不可估量,生命的脆弱令人惋惜,生命的顽强也令人差异。
人与人是相同的,人与人又是不同的。相同在老天赋予的东西是相同的,不同在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还记得吸引力法则吗?不认输,你的信念,你的意志,你的思想,就能让宇宙中你需要的能量汇聚过来。
“心想事成”,并不只是一个词,它更是一种态度,能启动的力量,先要心想,再朝着这个目标持续不断地努力,事成只是时间问题。
生命有无限可能。
但展现无限奇迹的前提是,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以后的影响会是什么;你是否敢脱开自己思维的边界,不让任何框架遮蔽无限可能的视野。
这就是李欣频老师说的,“你想要吸引什么,就让自己先变成什么,让自己身处在那样的圆满之流中,每分每秒正享受那状态,于是那样的真实就会被创造出来。”
保罗坚信自己能行,他创造了这个无限的可能。
所以,当我们颓丧,处在困境时,别气馁,不要形成依赖他人的状态,这种状态久了,会让自己完全失能。缺什么,要什么,先尽力自己满足自己,你真正能坚信自己时,那无限的可能都在你的未来等你。
图/网络@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