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的画作《开路先锋》,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拾穗者》等世界名画一样讴歌了劳动的伟大以及劳动者美。
1965年,19岁的陈逸飞提前两年从上海美专毕业,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该创作室首批专业画家之一。
1972年,26岁的陈逸飞已经是上海美专公认的三大才子之一。当时上海美专画油画的青年才俊前三名:夏葆元、魏景山、陈逸飞。陈逸飞排行老三,但后来居上。
作为文革中的青年一代,陈逸飞有一种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的成名作《黄河颂》,折射了现实主义的影响。
1972年,恰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第四届全国美展即将在北京举办。
那是一个充满革命热情的时代,劳动者需要自己的作品。于是,魏景山和陈逸飞前往南京梅山铁矿工程采风写生。
梅山铁矿是上海在南京的一块飞地,隶属上海,地处南京,是建设的一个大型铁矿山,承担着建设“四化“的重要使命,当时在南京、上海的地位可谓非同一般。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正加速推进钢铁工业大发展,全国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来支援梅山铁矿建设。
在大山深处火热的工地上,的劳动者正在挥洒汗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向地层深处延伸,人们正在创造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
梅山铁矿当时是站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制高点上,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华为、阿里、腾讯站在信息化浪尖上一样,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扮演着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
尽管地处南京西南郊区,但梅山铁矿工人享受的是上海的福利待遇,工人收入是周边农村农民的好几倍,工人的自豪感特别强,整个南京人都以仰视的眼光注视着梅山铁矿。
魏景山时年29岁,陈逸飞时年26岁,正处在创作激情和灵感涌动的黄金时刻。
两个大上海的小青年到了梅山铁矿工地采风,吃住都和工人在一起,日常还和工人一起干活。
梅山铁矿地面是青山绿水,地下则是纵横交错的巷道,一个现代化的铁矿山极具视觉冲击力,处处感受到的是地球深处的辉煌,是梅山铁矿工人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意气风华的乐观情绪。
魏景山和陈逸飞从梅山铁矿工人身上寻找到了生活的源泉和创作的灵感,一种亢奋与激情,一种神性的魔力,汇聚在这天赋爆发的瞬间。
从地层深处劳动者身上汲取的创造性的营养,升华为永恒的画作。回到上海后他们就即兴创作大型油画《开路先锋》。
在这幅长达4.5米的油画上,作者以仰视的视角,描绘一群筑路工人抬着钢轨在风雨中前进,表现出工人阶级豪迈的气概,让我们从中也能获得一种精神力量,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之处,从而对辛勤劳动的工人充满敬意。
《开路先锋》实际创作是陈逸飞和魏景山两个人。
油画的背景是由两个人共同画的,画面上的人物略有分工,那个穿黄色背心的年轻工人是陈逸飞画的,魏景山画了年纪比较大的工人。
当时的重大创作都不署作者的名字,被冠以:“集体创作“。所以《开路先锋》的署名方式是”集体创作,魏景山、陈逸飞执笔“。
这种自劳动人民中诞生的激情,赋予了《开路先锋》鼓舞人心的力量。《开路先锋》在当年第四届全国美展上引起巨大轰动。
陈丹青在《退步集》中回忆说:“《开路先锋》影响之大,使得我们这些半吊子画家草寇从此想入非非要来摆弄主题大油画。“
但展览结束后,作品并没有从北京运回到上海,据说是北京那边收藏了,从此杳无音信。
时隔一年,上海也准备展出这幅画,于是,陈逸飞和魏景山又重新画了一幅稍小尺寸的。
艺术作品可能会在时光中被人遗忘,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总会战胜暂时的因素,在某一时刻,人们会重新在这一画作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意志。
2009年,魏景山接到了一个上海油画雕塑院的电话。原来,消失了37年的《开路先锋》原作已经找到。
时隔几十年之久,油画画面上的颜料层大面积松动,一些地方颜料层发生剥落,画面也有中等程度的污损……必须经过专业修复才能对外展出。
2009年6月,《开路先锋》被送往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修复研究室进行修复。
作为原作者之一,魏景山被邀请前往指导,并感叹道:“当时,作品许多地方已经损坏了。近40年后,我又再次看到了当年的作品,心里激动,而想起这幅画发现的经历,也挺有意识的。“
2009年9月,再现60年工业史诗,“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业主题美术作品展“亮相上海美术馆。
时隔37年,一度神秘消失的《开路先锋》在这次展览上”重见天日“,估价至少上千万。
目前,《开路先锋》被收藏在上海美术馆。它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拾穗者》等世界名画一样讴歌了劳动的伟大以及劳动者美。
陈逸飞在有限的生命中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他用一生实践了《开路先锋》表达的精神追求。
一如闪电划过夜空,陈逸飞的天赋与梅山人的激情在那一刻碰撞在一起,这两极之间通过《开路先锋》相互赋予了对方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