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台、鱼、美、机、放和朵各可以组什么词语?
亮liang 4声,明亮、亮光、亮点。
台tai 2声,台风、台湾、台词。
鱼yu 2声,鱼竿、鱼肉、鱼汤。
美mei 3声,美丽、美景、美好。
机ji 1声,机器、机会、机场。
放fang 4声,放学、放假、放心。
朵duo 3声,朵朵怒放、花朵、花骨朵。
亮和鱼是什么结构?
美鱼亮台这几个字。美,鱼,台是上下结构,亮是上中下结构。
鱼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吗?如果不是的话,那是多久?
《鱼》
那几条,
在大鱼缸里游戏的鱼。
吐着泡泡,
瞪着大眼,
晃着长长的尾巴,
游来游去。
那几条 ,
五颜六色的锦鲤。
张着嘴巴,
扭着身躯,
追逐着我的小手,
讨要美食。
谁说你们七秒的记忆,
你们总记得我的身影。
谁说鱼儿只是美味,
每天都有我们相伴痕迹。
2019-09-01 16:31:50
照样子完成练习,例,鱼,渔民,台加什么·偏旁
台,治理台,冶炼台,抬头台,怠慢台,胎儿台,苔藓台,怡然……亭,楼,阁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亭是小型建筑,只能供人暂时休馨的场所,常只有一层,以六边形、八边形制居多,六柱或八柱支撑,上以飞檐斗拱挑梁为顶,彩绘装饰。
(亭)
楼就是重屋,多层大型建筑物,中国古建筑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建筑精妙绝伦,
(黄鹤楼)
阁具有楼的一些特点,但阁与楼的区别是:阁在层间有夹层。阁在外有游廊。
(腾王阁)
一个鱼字旁加个台字念什么?
“一个鱼字旁加个台”字念鲐【 tái】
部首:鱼
笔画:13
基本解释
〔鲐鱼〕身体呈纺锤形、背青蓝色,头顶浅黑色,生活在海中,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供食用,肝可制鱼肝鱼。
鲐皮[ tái pí ]
代称老年人。
鲐背[ tái bèi ]
谓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
鲵鲐[ ní tái ]
鲵齿和鲐背。 长寿之徵。
鲐黄[ tái huáng ]
鲐背黄发。
鲐叟[ tái sǒu ]
指老人。
农村吃鱼有句俗话,花鲢头,草鱼腰,乌鱼脑壳你莫挑。是什么意思?
本期导读:农村吃鱼有句俗话,花鲢头,草鱼腰,乌鱼脑壳你莫挑。是什么意思?
这是‘老话’,以前物流没有这么发达。各地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鱼。尤其东北是世界上肥沃的黑土。大面积的湿地。蕴藏极其丰富的水之源。真可谓棒打狍子瓢舀鱼……记得小时候没有电视。宣传靠广播和大喇叭。所以农村的孩子的乐趣是冬天滑冰车。夏天洗澡抓鱼。说真话那个时候虽然不知道山外边都有什么好吃的。但山里的天真蓝,水真清。只要你口渴。我敢找个泉眼就可以喝出甜滋味。
那是河里的鱼都是自然生长的。花鲢无需更多的调料,直接家酱,柴火,大铁锅就能炖的嘎嘎香。那时候的鱼都是自己找食自然生长。各种鱼王每年都有。花鲢生长迅速都是今天‘’吃精品粮的结果‘’我们小时候吃的花鲢就连鱼肚子(现在叫鱼腩)都比现在花鲢头肥美。那时候花鲢鱼头里的鱼脑和鱼油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好犒赏。所以花鲢头(鱼)在常见淡水鱼中排第一。就是因为花鲢脑满肠肥那叫一个香——嘎嘎香
草鱼相对花鲢要好抓一些。毕竟小很多。身子细长。游动速度快。但在水中的力气就小很多。草鱼相对花鲢出肉率高。鱼肚子里除了细长的鱼鳔和一点点内脏以外都是肉。而且毛刺少。肉质透明紧实。无腥味。是现在餐桌水煮系列的新宠。但在以前草鱼并没有今天这么高的待遇。原因就是因为它‘’瘦‘’肉多油少。吃着‘’不那么香‘’俺们小时候真不知道除了香味,还有鲜这个字来形容味道。所以农村以草鱼的腰形容草鱼是在常见淡水鱼中出肉率高的。肉多浪费少。在哪节俭过生活的年代里——勤俭节约不光是美德
乌鱼俺们山里叫黑鱼棒子。那个时候这鱼难抓。黑鱼吃肉经常伏击小鱼小水鸟什么的,全身肌肉。游动速度极快,行踪比较隐秘。在水中力气特别大。被黑鱼打中那是要疼得呲牙咧嘴的。上岸后淤青一块。不过这鱼出肉率比草鱼还要高一点点。肉质晶莹剔透。山里人都知道这鱼炝着好吃。鱼骨鱼头用大油煎在大火炖汤。那叫一个好喝。撒点笨香菜,老黄瓜打片。在用先炸的笨辣椒油直接把鱼肉切片拌着吃。酸辣爽口。吃完喝鱼汤真是爽歪歪了
黑鱼头没肉。但是黑鱼用大油煎在加热水炖汤那是极其鲜美的。用它待客是看着寒颤喝的美味。所以乌鱼的脑壳你莫挑的意思是。鱼头鱼骨熬汤是美味。是主人一片热情待客之道。不要因为鱼头鱼骨熬汤就是怠慢贵客而挑理。其实这是黑鱼做法的精华。
总结现在市场上的鱼价格是较土豪猪平稳的。种类也丰富,而且摊主热情的帮着收拾鱼。省心省力。调料还全。但就是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我是3乐呵呵美食。分享是一种快乐。@悟空问答美食频道 欢迎留言关注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乌台诗案”,乃是宋朝的“文字狱”,实质是政权之争,保守派和改革派因政见不一,导致对人身攻击,东风、西风互相争夺利益空间而渐行渐远离开了事件本身,走向了一个极端。
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上任后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叫《湖州谢表》,其中有几句话被“新党”拿过来过分解读,认为苏轼有讥讽的意思。
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因此被捕押往京城,同时还有数十人受到了牵连。这就是北宋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尴尬了!没事你仗着有点文采胡写什么?这不被人抓住把柄了吧!
其实,乌台诗案是北宋朝廷政权斗争的一个缩影,没有这乌台诗案,也会出现“红台诗案”、“蓝台诗案”一类的东东。
而这种斗争由来已久,许多高官放着民生、民政不去管理,而专门靠整人获取资本,这也是很多封建文人的悲哀吧!
“乌台诗案”前奏在注重以“学”治国,特别是以“儒家”学派为主的封建王朝,“理科”方面显有人去深耕,因此在中国几千年史载中,“科学家”并不多。
北宋的沈括是正史有传的科学家,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要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说不定就不会有后来的居里夫人了。开一个玩笑,文章题目是“乌台诗案”,提沈括干什么呢?
因为, 沈括就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 ,不过后来辞去官职,他要参加科举考试,因为那时候科举才是仕途的正途,才能登堂拜相。像是靠“荫德”参加工作,也就是类似我们的“接班”,身份不是“公务员”不能提拔重用。
直到三十一岁时沈括才中进士,黄花菜都凉了,人家苏东坡可是二十岁左右中的进士,还差点成了状元。等沈括踏入“社会圈”,苏东坡已经几起几落了,虽然官职不大,可已经赚足了资历,资历就是资本,只要皇帝一高兴,弄个宰相当当也不在话下。
可眼下苏东坡当不成宰相,因为此时的宰相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改革”呢,而苏东坡又是反对变法的。
刚刚进入部委工作的沈括,审时度势看出了门道,于是紧抱宰相王安石的大腿,竭力拥护新法。嘿嘿!王宰相,我可是拥护你的,你要提拔重用哦!
开始,王安石还是比较器重他的才能,可出来混怎么着也有点人品才行,又是谄媚、又是诋毁,别人不行就你行!
小人啊!王安石看出了沈括的丑陋嘴脸,特别提醒神宗:“沈括壬(小)人,不可亲近。”
不过,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开始得意起来,被派为两浙路察访使,成为巡视两浙的钦差大臣。
辞行时,宋神宗还特别交代:“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神宗还是很稀罕苏东坡才能的,虽然苏东坡不怎么听话,可人家有才吗!估计是神宗的交代,引起了沈括的逆反心理,或者心中起了嫉妒,凭什么你二十岁就能进士,我三十一才考上?我难道不如你!
这一次去,一定找他点小辫子,关键时刻打压,犯到我手里,别怪我不客气!
沈括是“小人”,小人是善于表演的。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一顿神侃,忽悠的苏东坡把他引为知己。
临别时,沈括又造了点“势”,对目下苏东坡的职位发了一番不满和抱怨,这样才能引发苏东坡的共鸣。
发完一通,制造出“负能量”的氛围,要求苏东坡作诗,以示纪念这短暂的相聚。
拿到苏东坡的“证据”,哼哼!别怪我不客气了!皇帝,你不是对苏东坡有意思吗?看看这诗!
神宗看了不置可否,小苏子年轻吗!发点牢骚是正常的,谁没年轻过啊!
虽是这样,已经为“乌台诗案”埋下种子了。
以至于后来“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辙还专门上书提及此事,为哥哥辩护说:“向者曾经臣僚缴进,陛下置而不问。”就是指沈括办的这件事。
王安石二次罢相,推举吴充代替自己。这时候,沈括已经升任掌管全国财政大权的三司使,他见新宰相处处与王安石相悖,就秘密写了变法的种种弊端,献给吴充。
这种见风使舵的小人做派,真令人不耻。
可没想到吴充把他写给自己的条陈,又呈送给了神宗。世风日下,这都是什么人呢!
闻风奏言的御史蔡确知道了这件事,给皇上上言说:“新法才开始实行的时候,朝廷恐怕政令不通,因此派出臣子四处察访,看看老百姓是否得到了实惠,愿意不愿意实行新法。
当时,沈括可是作为两浙路察访使出访的。回来后,他极力称赞新法可行,百姓喜悦从行,朝廷以为他说的话可信。
如今王安石罢相,吴充为相,沈括根据宰相的好恶,又开始诋毁变法。前后自相矛盾,竟然达到这个地步。”
神宗,看了蔡确的奏疏,也对沈括的反复无常厌恶,于是免除了他的翰林学士,贬到宣州任职去了。
言多必失,三缄其口才是保身利己之道啊!
乌台诗案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知州,根据惯例,进“谢上表”。
“……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
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从分所局,有过无功。
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就是这样一篇表文,竟然会惹祸,震动朝野,造成千年奇冤,后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以李定为首的这些御史台谏官,他们之所以要兴起这“文字狱”,目的在打击保守派的潜在势力,摧毁他们重登政坛的机会,借以巩固王安石去位后,力量渐渐薄弱的新政派的既得利益。
朝局不稳,要想自保就要发动一场自我保卫战,把神宗皇帝拉下水,只要坐实了某些保守派对皇帝、朝廷不满、怨恨的实据,就不怕整不倒、整不垮这些政敌。
因此说“乌台诗案”是利益集团的竞争,李定他们也是害怕王安石去职后,另一个反动派司马光再上位,这样就危险了,借乌台诗案把这些人整到底。
这些御史学到了当初沈括嫁祸苏东坡诗句的方法。从直率、善良的苏东坡下手找出破绽,然后,嗯……
倒霉的苏东坡,祸从天降,做了新旧政斗争中的“代罪羊”。
于是,元丰二年(1079年)六月二十七日,由监察御史何正臣率先发难,上札论苏轼到湖州任谢上表中,“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指责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又说:“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这是污蔑朝廷。”
接着,监察御史里行的舒亶,上札说:“臣伏见湖州苏轼进谢上表,有讥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
苏东坡这是惹着“窝狗子”了,贼咬一口入骨三分,群起而攻之,苏东坡有多受伤啊!
舒亶是浙江慈溪人,治平二年进士,开始时只是一个县尉,后被张商英推荐,才得提拔。可他又反过来举报张商英的私事,以致张商英由中书检正降职处分。
凡是踩着别人上位的都应该是“小人”。舒亶因此被士大夫所不耻。
紧接着,御史中丞李定对苏东坡又致命一击,打出了御史们针对保守派的“组合拳”。
李定,本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新政派,开始的时候欲让他做个谏官,那时候的王安石可是一手遮天的宰相,安排个人给闹着玩似的。
可后来被人检举,母亲仇氏去世后密不报丧。这在封建王朝可是大不敬之过。
司马光说他“禽兽不如”。也主要是借他之过攻击王安石的新法而已。
本来苏轼与李定没有什么个人恩怨,苏轼曾经为祝贺朱寿昌得母,而做诗:“感君离合我酸心,此事今无古或闻”句,有含沙射影,暗讽李定之嫌。
又是“诗”惹得祸,苏轼你这烂“笔杆子”咋这么不消停呢!
李定欲治苏轼死地而后快,他于这年的七月三日上奏,声言苏轼犯有四大该杀之罪。
他诋毁苏轼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贬低苏东坡的学问,这显然是小人行径,这样一来把上至皇帝下至“苏粉”不是都得罪了吗?苏东坡的学问是有目共睹的。
像是苏轼这样一个无能侥进之辈,却动辄毁谤朝政,陛下宽宏大量,不予论罪,他却怙终不悔,此该杀者一;不仅不知悔改,而且傲悖之语,日闻中外,此该杀二;蛊惑人心,不循陛下之化,此该杀者三;肆其愤心,公为诋訾,明知故犯,此该杀者四。
首先被李定这套组合拳打晕的竟是皇帝神宗。
于是下旨:
将苏轼谤讪朝政一案送交御史台根勘闻奏。
苏轼到湖州任,是五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八日,即被御史台逮捕解往京师,在任不过两个月零八天。
解救苏轼
苏轼在御史台狱,被关在一个独居的囚房里。
御史要坐实其罪就要兴大狱,掌握置于苏轼死地的证据材料。
御史何正臣缴进的是民间***的版本,舒亶缴进的是“印行四册”,另外还有“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全册”。
为了继续打击保守派,御史们甚至把矛头对准司马光。
他们把享有版权的苏轼作品,一条条进行勘问,这些内容都录在南宋编印的《乌台诗案》一书中。
李定作为奉诏的主审之一,他对苏轼竟也佩服起来,“一二十年前所作诗文,引经援史,随问随答,无一字差错,此非奇才而何?”
能让“敌人”佩服,苏轼的确有聪明才智。
审来审去,苏轼的罪名无非就是“登科后,入馆多年,未能进擢,兼朝廷用人,多是少年,所见与轼不同,以此撰作诗赋文字讥讽,意图众人传看,以轼所言为当。”
而李定等,累列与苏轼相识的张方平、王诜、司马光、范镇等24人,认为“其人等与轼意相同,是与朝廷新法不合,及多是朝廷不甚进用之人,轼所以将讥讽文字寄与”。这些人也应该一并问罪。
李定这是要打击一大片啊!只要给苏轼交往甚密的即是“罪行”。
苏轼入狱后,杭州父老感念这个好官,为他作“解厄道场”,祈祷神灵保佑他平安无事。
事情至此,已经完全变了性质。北宋政事的混乱与腐败至熙丰之时 ,暴露无遗。
苏轼看这群宵小之徒,欲置自己于死地,反而沉下心来,没有了开始的慌乱和对人生的贪恋,这种性格的变化其实反而救了自己。
当时有一个狱卒,叫梁成,极富同情心,对苏轼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苏轼见他诚恳,就托他把自己写的两首诗送给兄弟子由(苏辙)。
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所以有话要对兄弟说,诗人的境界不同,就用诗来表达,也是服了苏东坡:成也诗、败也诗,就是为诗而生的。诗曰: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这是临终嘱托,留遗言呢。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总算勘问完毕,御史台把“案卷”,献给皇帝批示。
要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乌台诗案,对苏轼的人生来说,反而是好事,在这短短的两个月中,苏轼由天堂到炼狱,他的人生观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人生哲学也有了质的飞跃。
那个曾经玩世不恭的多才浪子,补上“这一课”的学习,才真正变得。
所以说我们不要抱怨不如意,不要埋怨挫折,不要怨恨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是这些经历丰富了人生,增长了智慧,圆融了性格。
苏轼被捕后,苏辙即上书皇帝,乞纳以自己的官身以赎兄罪,书曰:
……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
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
……
臣不胜手足之情,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兄弟真情可见一斑。
另外像是已经致仕在家的范镇、张方平,也都上疏皇帝,给苏轼辩护。
而当时的宰相之一吴充,更是劝谏皇帝说:“陛下以为魏武帝(曹操)是怎样的人?”
皇上说:“为什么这么问?”
“陛下常常法尧舜,轻视魏武帝。然而生性多疑的曹操,尚能容得祢衡,陛下法尧舜,而容不下一个苏轼,这是为什么?”
神宗吃惊地说道:“朕无别的意思,不过是召他对狱 考核他的是非而已,这就将他放出。”
苏东坡的老对头王安石兄弟几个也直率地进谏。
而对苏轼起关键作用的人物还是神宗的奶奶--光献太皇太后曹氏。
在病中的老太太对神宗说:“我曾经记得仁宗皇帝当年策试完毕后,回到宫中,高兴地说道:朕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二人,我老矣,已来不及用了,朕将留给后人来用。”
接着老太太问起这二人现在何处,皇上说起苏轼因“诗”入狱。
曹太后说:“以作诗入狱,得非受了小人中伤。至于写诗,其过甚微,我现在已经病了,不可再有冤滥,致伤中和。”说着老太太流下了眼泪。
神宗是个孝顺的孩子,对待长辈,恭谨有加,见奶奶哭了,也流着泪答应道:“我听奶奶的话,一定处理好。”
十月十五这天,皇上以太皇太后“服药”之名,下诏:“死罪囚流以下,一律开释。”
后来虽然李定、舒亶还不死心,无奈神宗已无杀苏轼之意。
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终于获开释,代表着“乌台诗案”的结束。接着,贬谪黄州,职名黄州团练副使。
其实,乌台诗案苏东坡还是收获满大的,起码在心智上成熟了,人还是要经过磨砺的,不然人生不会圆满。虎口余生的苏轼,对于官位已经满不在乎,自己暗暗发誓将来如果有完全恢复自由的一天,再也不能矜才使气了。
人的本性是很更改的,苏轼后来又陷入“元祐党争”,真是不让人省心呢!
一个鱼字旁加个支念什?
“一个鱼字旁加个台”字念鲐【 tái】
部首:鱼
笔画:13
基本解释
〔鲐鱼〕身体呈纺锤形、背青蓝色,头顶浅黑色,生活在海中,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供食用,肝可制鱼肝鱼。
鲐皮[ tái pí ]
代称老年人。
鲐背[ tái bèi ]
谓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
鲵鲐[ ní tái ]
鲵齿和鲐背。 长寿之徵。
鲐黄[ tái huáng ]
鲐背黄发。
鲐叟[ tái sǒu ]
指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