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够出生的时候80岁,逐渐接近18岁,人生一定更美好。”马克·吐温的这句戏言,却给了作家菲茨杰拉德以灵感,从而诞生了《返老还童》这部小说,进而被鬼才导演大卫·芬奇改编成电影。
来路即归途,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电影的开头是女孩给病床上的母亲读一本陌生人的日记,故事从这本日记开始,这本日记的主人公就是电影的男主角本杰明。
女孩用温柔的语气给母亲念着日记,讲述着本杰明不同于常人的一生。电影采用倒叙的方式,用一本日记展开叙述,这似乎更能吊人胃口,让我们好奇这本日记的主人公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
本杰明伴随着母亲的难产死亡而出生,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有着八十岁老人的容颜,还有一身的老年病,屋里的父亲埋怨着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为了面子他选择将本杰明遗弃在养老院门口,屋外烟花满天,人们仍然沉浸在一战结束的喜悦,就这样,屋里和屋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这样热闹的夜晚中,被遗弃的本杰得更加孤独和可怜。幸运的是,不久之后便有一对夫妇将本杰明收养了,这个妇女叫做奎妮,她不能生育,但她很渴望成为一位母亲。
本杰明的出现无疑是对的好的安慰,就这样,她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对待本杰明。
果然,上帝为一个人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他打开一扇窗,本杰明被父亲遗弃,却得到了原本没有的母爱。
电影以一个悲伤的色调开头,却没有一直让本杰明继续悲惨下去,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在有意识地鼓励我们,无论何时,心中都要有希望,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会有晴空。
电影中,奎妮为了方便照顾本杰明,她将本杰明放在了养老院,在这里,死亡如人来客往的地方,悲伤不再明目张胆,而是潜藏在那些深刻的皱纹下,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里平静的等待生命的尽头。
而本杰明跟他们不一样,虽然外表如八十岁的老人,可是本杰明却是越来越年轻的存在,他慢慢可以脱离轮椅,生活自理。
他随着新来的老人学习弹琴,更明白死亡对生命的意义:“无所谓你弹奏得怎样,重要的是你弹琴时的感受”。
就如同人的一生,没人在乎我们会归于何处,重要的是我们的经历,重要的是我们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些我们曾来过的痕迹。
生命无常,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影片中,本杰明十七岁的时候告别了母亲,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成为了船长的下属,在船上,他也见证了人生百态,本杰明结识了一位夫人,她优雅且从容。
夫人19岁那年试图成为第一个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人,她坚持了32小时,却因暴风雨不得不放弃,此后她的生命再无光芒。本杰明照亮了漆黑已久的她,他们仿佛因为彼此而变得年轻
在船上,本杰明和这位夫人成为了灵魂上的伴侣。当船遇难时,船长临死前告诉本杰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不顺心的时候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咆哮,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后一刻到来之时,人只有平静的放手而去”。
人在死亡面前,往往是无力的,我们没办法对抗死亡,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亲友离去。
但我们应当学会珍惜,珍惜我们和亲人在一起的每一天,也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近有一部热播剧,叫做《我在他乡挺好的》,里面胡晶晶的妈妈说:“没了的人已经没了,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
影片中有一幕是本杰明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生父巴顿去海边晒太阳,那时巴顿已经很老了又生了很严重的病,似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离开人世。
巴顿希望在生命的后本杰明可以原谅他,后的后巴顿伴着夕阳离开了,这是本杰明第一次体会到了亲人离开的感觉,他心中五味杂陈。
无论生命以怎样纠结怨恨的过程存在,后的后人们都会带着平静离开。
我们终都会去同一个地方,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但后我们都将殊途同归。
执子之手却不能与子偕老影片中巴顿和黛西的关系是整部电影中曲折的感情线,牵动人心,贯穿全篇。
本杰明十一岁的时候第一次初遇黛西,那时候黛西只有五岁,可是本杰明的样子却是一个老头的样子,本杰明从那时候便倾心于黛西。
他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动人的女孩,他告诉黛西,自己并不像表面上那么老,黛西也对他充满了好奇,很快,他们成为了朋友,无话不谈。
明明内心是个少年,样貌却老态龙钟,跟小女孩在一起玩耍还会被当成变态,可是善良的本杰明从未抱怨过这个世界,他心中只有对养母的感谢,如果没有她,自己可能早就死在了养老院门口。
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善良,同时向我们传递了正能量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杰明17岁的时候,选择去外面闯荡,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不甘于平庸,此时的黛西也远赴巴黎去实现她的舞蹈梦想,就这样,两个人分隔多年。
在本杰明26岁的时候回到了家乡,那时的黛西早已学成归来,就这样,两个人重逢了,黛西再也藏不住心中对本杰明的爱意.
她约了本杰明,穿了一席红裙的黛西那样美,亚麻色长发闪闪发光,甚至让本杰明不敢直视,在泛着水光的凉亭,她赤脚为他跳一支舞。飘逸的裙摆好像袭来一抹红色幽香。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是雍容不迫,是不已惆怅。以自由之舞远思长想,探究肉身的种可能。
她俯身向前献上唇瓣,他说他不能,他太老,而她太年轻,很,黛西已经从女孩变成了女人,她向本杰明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却被本杰明拒绝了。本杰明直言自己不想拖累黛西,黛西失望之下,回了巴黎。
本杰明拒绝的原因很显然,是因为自己的容颜会越来越年轻,直到变成婴儿然后死去,他觉得自己配不上黛西,而黛西也值得更好的健康的男人去爱她。
随着本杰明越来越年轻,他想去巴黎看一看黛西,看看她过得好不好。她是个天生的舞者,享受着掌声、鲜花和荣誉的纸醉金迷。
她的放纵起初是对本杰明的报复。在好的年龄,感情如同施舍一样随意,纵情声色是怎样的好与坏,她自己也分辨不清。本杰明后悔了,如果他当时没有拒绝她,她就不会作践自己的情感。
曾经心爱之人如此光彩夺目,只能用“朋友”掩盖过去昙花一现的浪漫,他和她的生命是反向的单行线,纵然曾经拥有,更多的却是苦苦等待和遥遥相望。
生命的列车残酷地驶向远方,回身相顾已逾经年。生命的圆周生生不息,时间如流水去而不返。早几年是苍老拘谨敌不上年少轻狂,晚几年又青山留不住渐已远斜阳。相见不如怀念,又是多少年。
不幸的是黛西不久后就出了车祸,她在病床上的样子狼狈不堪 她不想让本杰明看到这样的她,所以当本杰明来看望她的时候,她将他赶了出去。
本杰明理解黛西,他也选择保留黛西的那份自尊和骄傲,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等待黛西康复。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黛西终于康复,她们一起回到了家乡,二人彼此解开了心结,开始了幸福的生活,那年,本杰明47岁,两个人接近的时候了,比任何时候都要接近,因为只有这几年是本杰明在正常的年纪里该有容貌。
可是这种幸福的生活会一直存在吗?当然不会。其实在电影的前面就已经埋下伏笔,在本杰明刚刚出了养老院理发的时候,就和理发的阿姨有着这样的对话,“我不是在变老,而是变得越来越年轻。”
“那真不幸,你必须看着你爱的人先你而去,真是可怕的责任呢,可是我们命中注定要失去所爱之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在我们生命中有多重要.”
我们终将失去所爱之人,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和爱人一起白头偕老,但对本杰明和黛西来说,这确实是一份奢望。
当黛西已经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 ,她也想有一个孩子,有一个和本杰明爱情的结晶,于是很快 他们的孩子降临了 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可是本杰明知道自己会越来越年轻,直到变成小孩,变成婴儿。
他无法让孩子理解这个事实,更不想拖累黛西,于是他选择了离开,他给黛西留了一封信,黛西也理解他,她更明白,自己无法与本杰明相守。
许多年后年老的黛西通过托儿所找到了孩子般样貌的本杰明,本杰明被黛西抱在怀里。
在八十岁的时候爱上你,在八岁的时候忘记你,在八个月大的时候躺在你怀里安然睡去。
与本杰明相比,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可以和爱人一起慢慢变老,有年龄和样貌都相仿的朋友,本杰明如此不幸,却没有抱怨,积极的生活,努力的活着,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活着,勇敢的追寻理想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