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诗中第三至六句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名作,如果让我来形容这首诗的话,我想,我会用六个词语来形容,那便是:幽美清远、静谧空灵、动静相衬、视听相兼、虚实相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实在太美了!不过,既然题主问的是“第三至六句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那么,便重点说一下颔、颈两联吧。先来看原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然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给我们描绘的两组自然景象,读完这两句诗,如果我们能结合开头两句,就会发现,这个意境描绘地太美了!一场秋雨,将本就美丽的山中景物洗涤地更加清洁,空气格外新鲜,到了晚上,柔美、清澈的月光洒在了山峰、松林之上,所有的一切植物都一尘不染、青翠欲滴;秋雨过后的山泉水,也变得更加充盈,皎皎月光洒在泉水上,犹如一条流动的银带,冲击在泉石上,发出叮咚的悦耳之声,煞是可人!诗人用了“照”与“流”两个字来描写清幽明净的自然风光,一上一下,一静一动,大自然仿佛都活了起来,而此刻的诗人,更是将自然之美与心境融合在一起,甚至连我们读者都感动了。自然造化之功,自然景物之美,在这两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天人合一之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完了自然界中的美景,王维将妙笔转到了人身上。而且写法也比较特别,是先写听到“竹喧”声,再看到“莲动”的景象,继而再解释“竹喧”、“莲动”的原因,犹如电影镜头一般,极富层次感,带着读者一点点深入。竹林中传来了一阵笑声,原来是浣纱的姑娘们,刚刚洗完了衣服,三五结伴、玩笑打闹而归,在亭亭的荷叶之间,分明在摇动分波,原来是渔船回家了。这两句诗的妙处,全在写人而不见人,竹林中姑娘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可想而知,她们一定是美丽的,不然怎么发出如此美妙的笑声?而在夜晚之下,亭亭荷叶之中,确实只能通过荷叶摆动才知道有渔船经过。浣女、归舟,全都隐藏在竹林、莲叶深处,多么富有诗意和情趣!另外,这两句全写动景,但是写动却是为了衬托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静谧无比,所以诗人才能听得真切,看得生动。另外,诗人特意选取浣女、归舟,也突出了一种生活气息,这是劳动人民淳朴的美!所以,第三联的两句诗,王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的山村风景图,以动衬静,将自然景物与人文之美结合的天衣无缝,让人读罢为之心醉!含混七型具体指哪七个?
简介
这是燕卜荪在《含混的七种类型》中所提出的一种对文学批评中语言本质研究的看法。他在此书中以大量例证证明复杂意义是诗歌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他给“含混”下的定义是“能在一个直接陈述上加添细腻意义的语言的各种微小果”。然后,他把含混分为七种类型。即:
第一型: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却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燕卜荪认为,仅此一型就差不多把文学上有价值的东西全包括在内了,并说明含混的机制存在于诗的根基之中。
第二型:上下文引起的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名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
第三型:两个意思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
第四型: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互相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
第五型:作者边写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所以一个词的意义在上文一个意义,下文又有一个意义。
第六型: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许多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互相冲突。
第七型: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
唐诗宋词中有哪些押韵的词?
这个问法就值得推敲!
唐诗宋词讲究的就是押韵、格律。
之所以我们现在发现有些诗词貌似不押韵,其实是我们普通话的缘故。
秦始皇秦都为什么称“咸阳”?
中国古代的文字运用很少词组,一个字就是一个意思;要“破解”咸阳之谜,必须将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而且其重点(中心词、关键词)是“阳”。
阳,这里就是“阴阳”一词的“阳”;也就是“水之北”为“阳”;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也为“阳”;比如“郧阳”、襄阳等地名。
下面来看看当时咸阳的地理位置;古代的咸阳位于九嵕(zōng)山之南、渭河之北;换言之,无论是从山,还是从水,此处都是“阳”;故谓之“咸阳”。
“咸”又是什么意思呢?老少咸宜,百废咸举(百废待兴);咸,“都”或者“全”的意思;所谓“咸阳”,说白了,“都是阳”。建都城于“阳”处,理所当然。
其次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来源于《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这两个地方有记载,说当年商鞅曾经在这里设置 “咸亨”、“阳里”;到了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所以称此地为咸阳。
如果这个逻辑存在,那么“咸阳”就完全可以理解为“重阳”;而当时秦朝的宫殿就叫做“咸阳宫”;这个咸阳宫是不是也可以称为“重阳宫”呢?
古汉语还有一个“咸”(繁体字),这个字的意思是“杀伐”;根据《说文解字》,这个“咸”,从口,从戌。还有人解释为“齐声呼喊”。不过,这里就和上面的“咸”没有多大关系了。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民间流传的人死后烧七个七,究竟是指哪七个七,又有哪些历史渊源和讲究呢?
人死后烧七个七的历史渊源在古代较早的时候,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基本采用“手指探鼻息之法”,也就是将手指放在人的鼻孔下方,感觉有没有气息。一旦发生没有进出的气息,便视为死亡,并会即时下葬。
但是,后世人们都知道,鼻孔没有气息,并不等于死亡。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神医扁鹊的一段经历,才使人们改变了这一人死即下葬的习俗,并因此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路过虢国时,正赶上太子大丧,经询问老百姓,才知太子身体一直都很好,但不知什么原因,就突然暴毙了。
好奇之下,扁鹊根据老百姓的讲述,对太子的症状推理一番后,竟然发现太子可能并没有真死。于是,扁鹊急忙赶到王宫说明来意。
当时,国王正因“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悲伤之时,听闻神医扁鹊来意,立即命其检查太子的“遗体”。
随后,扁鹊拿出针石刺激太子身上的穴位,片刻功夫,太子先是手指动了动,接着又慢慢睁开眼睛醒了过来。
因此,扁鹊活死人的神医之名迅速传遍了各列国,而这一天正好是太子“死亡”的第七天。
自此,人死后在第七日会有机会复活的说法便在民间流传了下来,而停尸七日后入棺下葬也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后来,有了烧七个七的习俗后,这七天便被人们称为头七或一七。
那么,另外六个七又是怎么来的呢?
到了南北朝时期,每遇丧事,大户人家因修建大型墓室造成灵柩长时间停放,这才逐渐兴起了超度亡灵习俗。
而在这一习俗中,某些教派为了提升自身在民间的影响力,以便收取更多的香油钱,便将六道轮回的传说融入了烧七个七的丧葬习俗中。
人死后烧七个七的文化渊源传说,在某个教派中,“七”既指“东、南、西、北、上、下、中”的周天,表示圆满和吉祥之意,也表示一个轮回。
因这一传说,据说在一些大户人家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烧七个七天的丧葬习俗,而七个七天则表示人死后需过七关,才能进入回轮,转世投胎。
第一关:离别关,又称“一七”或“头七”。民间传说,人死后的前七天灵魂会出现在亲朋好友居住的地方,向亲朋好友告别。
在网上,还有人表示,曾听到去世亲人的说话声。所以,“头七”亲人主要准备丧葬用品。同时,还要准备一盏长明灯,好是铜油灯,以方便亲人复活时的行动。
第二关:恶鬼关,又称“二七”。告别仪式结束后,阴差(牛头、马面,或黑白无常)就会出现,将去世的亲人带走。
在这一关,为防止阴差在路上为难去世的亲人,家人每天都要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钱了,以便路途使用。
第三关:鸡鸣关,又称“回魂夜”或“三七”。阴差带着去世的亲人到城皇庙办好“除阳籍”、“入阴籍”的交接手续后,阴差会放去世的亲人回家做后的道别,但鸡鸣前必须回到城皇庙与阴差汇合,然后踏上黄泉路,前往阴间。
如果,鸡叫前不能回来,就会变成孤魂野鬼,无法进入六道轮回投胎转世。
据说,在三七期间,有些家人会在门窗部位撒上草木灰,并能看到草木灰上的奇怪脚印。
因为,三七是家人与亲人后的道别日子。所以,家人都重视,孝子贤孙几乎都是在灵柩前守夜到天明鸡叫。
第四关:饿狗关,又称“黄泉路”或“四七”。虽然,在前往的黄泉路上有阴差相伴,但也会遇饿狗挡道,一旦无法赶走饿狗,就不能按时赶到鬼门关,同样无法进入六道轮回转世重生。
但是,在这一关,每顿饭前,家人都会在灵柩前献饭,就是为了顺利经过饿狗关。
第五关:鬼门关,又称“五七”。《西游记》第十回写道,唐太宗:“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上写着‘幽门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当去世的亲入时入鬼门关后,就真正的阴阳两隔了。
第六关:望乡关,又称“六七”。古诗云:“待到儿孙还恩日,一捧黄土永相隔,望乡台上风凄惨,奈何桥上无奈何。”进入鬼门关后,去世的亲人在阴差的带领下会来到望乡台,让去世的亲人对生养自己的家乡做后的惜别,以表示阴间的慈悲为怀。而在浙江一带,还有搭设望乡台的习俗,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物,上面罩把伞。
传说,在六七只要家人在给去世的亲人烧纸祭祀,去世的亲人就能看到家人。所以,在六七也必须要烧纸的。
第七关:轮回关,又称“孟婆关”或“七七”或“断七”。下了望乡台后,就会继续向阴曹地府前进。但是,在进入阴曹地府前,还要经过奈何桥,喝一碗“孟婆汤”,忘却前尘往事,然后才能进入阴曹地府,转世投胎。
到了断七,家人便开始着手去世亲人入土为安的相关事宜。同时,断七也是在提醒后人,人死如灯灭,应从悲伤的情绪中振作起来,珍惜当下的生活。
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传说和迷信罢了,不可轻信。
人死后烧七个七的讲究情况在古代,人死后能做到烧七个七的,基本都是大户人家,而多数平民百姓多只能做到烧一个至三个七,而内容也是五华八门,各有不同。
头七,入殓前准备好长明灯,一般都是可添加香油的铜油灯,以期待亲人复活时照明。同时,搭建灵棚、设灵牌,摆祭品,焚香明烛,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开始朝夕守灵,并向亲朋好友报丧。
二七到断七期间,跪在灵前的孝子贤孙向前来祭祀的亲朋好友叩谢回礼。同时,烧纸、献饭食(包子、面条、饺子、面鱼、饽饽等),并灵案上的香火不断。
但是,在北方一些地方,二七又指儿七,所以只有儿子辈才能进行祭祀,而三七、四七、五七就没有太多讲究,除家族的子孙辈、侄孙辈外,远亲近邻都可前来祭祀。但是,在江浙一带,六七还有留七的意思,在这七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留下一同参加祭拜。
断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的后七天,苏州一带有做道场法事的习俗,美其名曰“保太平”。不过,在断七的后一天,也是去世亲人的下葬日,为隆重。在这一天,亲朋好友都会到场,抬送棺椁前往坟地进行安葬。送葬途中,有些地方的长子会将烧纸的火盆摔于出村的十字路口,而安葬期间,孝子贤孙会焚烧纸钱以及各种纸品等,称为“化库”。
此外,烧七个七期间,在北方一些地方,还会在灵堂的醒目位置贴一张禁忌告示,那天女人需要回避,那天哪些相冲的相属需要回避等。
以上这些,虽多源自于民间传说,但也只是陈规陋习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人们并不提倡,而这一所谓的“烧七个七”的习俗在后世也已基本绝迹。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人为何特别喜欢数字“七”?“七”到底有多神奇?
说到人对数字的喜欢,中国人并非特爱七,有的还特忌七,七是有点神奇,也古怪。我对数字也有兴趣。各人见解有不同。我说说我的理解吧。七谐音始,始始是开始,开始干什么,开始去发财,开始大吉!
金木水火土加日月是七星,天地人三才加四季是七政,言有七言,诗有七绝七律,光有七色,音分七律,窍有七孔,星期七日一轮回。天上二十八宿星象是七之四倍,接近月象轮回,女人二七天癸至,四七是周期,上帝造人用七日,人死讳七忌七,七七四九是满七。七七八八,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窍生烟,七拼八凑,七零八落,七擒七纵,七颠八倒,七嘴八舌,七青八黄,七损八益,这是成语说七。
以七说词更多:七子七山七夕七王七元七尺七志七步七政七律七星七情。。。。。。
一老大,二成双,三高香,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巧八玲珑,九九归一,十全十美。七代表刚毅果断,勇往直前进取,独立单行之象,有天道轮回之意。七是数,是个脾气有点怪僻的数。在一到十中,七古怪的,除了自己,没人能把它整除。
在古代数学中,有个“孙子定理”叫“物不知数”问题,又传成“韩信点兵”,以诗言之,无不有七: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整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即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数,你能算吗?玩数是很有意思的,你能从一玩到十吗?九宫数,勾股数,鬼谷算,河洛数,易数等等。不成理,无理不成数,有理有数便成形,有形必有数和理。玩数识数,形数理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