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一句话或者一首诗说说你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怀念之情吗?
纪念先贤、爱国诗人屈原的诗,自古不少:
陆龟蒙〈离骚〉: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先知千丽句,不敌一馋言!
文秀〈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杜甫〈祠南夕望〉: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以上三首纪念屈原之诗,表现力强,直指奸邪小人,并悲叹屈原生不逢时,一腔忠心,报国无门,反遭谗言陷害;屈原绝望至极,以身投江谏君殉国,千古不朽之人生悲局,与爱国壮举!
端午节有感而发:
粽叶艾草继续着不变的清香
汨罗江畔流传着动人的传说
热烈龙舟划动着千年的祈愿
人们心中深藏着绵绵的思念
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物
一个世代延续的传统
共同汇聚成了一个美丽的节日名称:
端午节!!!
如何看待乾隆皇帝时期的文字狱?该怎样评价乾隆皇帝?
你这个问题问的真怪,你是究竟是想替乾隆辩解,还是想说乾隆的不对?让人感到莫棱两可。
控制人们的思想言论是每一个王朝都做一项重要工作,从很的周王朝就已经知道思想言论的重要性。周武王为了证明他伐纣的合法性,就把纣王宣传的坏,秦始皇为控儒生的言论就实施焚书坑儒,这些行为其实都和清朝实施“文字狱”的性质是一样的。
乾隆皇帝搞“文字狱”说有必要也可以,因为控制思想言论本来就是朝廷的责任,就现在的社会也有新闻审查制度,任何反动言论都不会让公开发表的。包括欧美等自由言论的对新闻审查也都很严,只要不负合资产阶级政府观念的都不会让发表。
说乾隆没必要搞文字狱也对,因为到乾隆时期清朝统治已经很稳固了,根本没有必要再大兴文字狱了,而是应该到了言论宽松的时期,可乾隆却大搞文字狱,捕风捉影,以此为借口杀了很多人,这就是倒行逆施了,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本来是触景生情的诗句,但却因此杀了许多人,这就很不正确了。
总的来说,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是一项错误的决定,是清朝奴役人民实施愚民教育的表现,特别是因一个字就杀掉人,充分的证明了乾隆的惨暴性,所以才会有清未人民群众麻木不仁。
皇帝都是怎么吃饭呢?
皇帝贵为天子吃饭当然得讲究排场,每顿饭几十道菜甚至上百道菜,当然也不都是这样的,因人而异。但是肥的差侍还是皇宫里的御善房,这里的学问深多着呢:
先看看明朝万历年间御善房的食料清单。皇上一天要吃的食物:126斤猪肉,5只鹅,33只鸡,60只鹌鹑,10只鸽子,20斤香油,22斤面。另外还有其它的各类食材:糖、醋、油、各种调料等等,但是皇帝不可能一天都吃掉,剩下的都让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御善房的厨子们吃了。
折算下来,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大约是近20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几千块钱不超过一万元。钱虽然在皇宫里不算什么,但是落实到猪肉、鸡鸭鹅鱼和各种食材和调料上面,那数目就很多了,主要的是御善房的采购人员贪污和吃回扣占了很大的部分。
到了清朝的时候,变化也不太大。清朝的宣统皇帝在位的时候,回忆御善房的消费:一年吃掉一万多斤猪肉、鸡鸭鹅将近3000多只。
除了清单里的日常食物外,皇帝吃腻了还会想吃一些特别的食物。皇帝的信口开河,就会给御善房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比如明朝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有爱吃驴板肠的嗜好,虽然皇帝不一定天天点驴板肠,但是御善房还是每天都会宰杀一头驴时刻准备着。如果皇帝异想天开要吃一些实在弄不到的,就得弄一些皇帝不认识的天上飞的、海里游的,来应付一下。
鉴于皇帝的伙食标准不能搞的太低,所以御善房经常采购一些天上的飞禽、海里游的各种海鲜,就是让皇上、皇后换着口味的吃,这样负责采购的太监和御善房的大小主管才能大肆贪污和中饱私囊。
在历史上,广东地区出了多少位皇帝?
纵观中国历史,大大小小有上百个皇帝,不过,有一奇特现象,就是有史以来,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所以,广东地区出了多少位皇帝。乍一想,还真就说不出来谁,不过虽然广东深处南方,但还是出过几位皇帝的,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广东,简称“粤”,这是因为《吕氏春秋》中它被称为“百越”,《史记》中称其为“南越”,越之一字逐渐被粤代替,到了《汉书》就开始被称为“南粤”了。
广东省靠海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土地上早在史前时期就诞生了人类文明。如今广东省更是凭借地理条件以及的历史成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
广东历史上还是有一些比较有名的人物的,像袁崇焕、邓世昌、梁启超、张九龄等等。至于皇帝嘛,主要是在五代十国时期。
南越王赵佗:赵佗南越国的第一任皇帝也是南越国的创立者,这里的南越国就是广东了。
赵佗本姓姓赢,秦朝时的宗室族人,也是秦朝将领,生于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不过人家还是在广东做了皇帝。
秦始皇三十年的时候,赵佗作为嬴政的得力副将跟随前去岭南平乱。这里的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在秦朝那个时候,岭南地区还没有如今这般繁华,一直未被开发治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岭南人都被叫做“蛮人”,俗话有“南蛮北狄”。
岭南地区在古代也被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正如宁古塔一般,因为环境艰难成为天然监狱。
不管环境当时如何,秦始皇的目标是一统六国,继续扩张。所以在一统六国之后,秦始皇开始转战岭南。
秦军副帅赵佗,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十分具有军师才能,在征服岭南的战役中,他和主帅任嚣带领50万秦军经过5年的浴血奋战征服了岭南。
征服之后,他们并没有立即回朝,赵佗在岭南做了龙川县令。赵佗政治开明,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农业,并主张汉越通婚。
本想着,自此就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了,谁料称霸一时的大秦帝国仅仅在15年后就分崩离析。
到了秦朝末年,一时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各自圈地称王。中原地区再次陷入了混乱。
彼时任嚣任职南海郡尉,二人手中仍有十万秦兵,正在二人旁观局势之时,任嚣突然病重,弥留之际,将官印兵权交于了赵佗。
并告诉他,为王为帝,自己看着办,秦朝是完了。(本人白话转述)
后来大局已定,百姓困苦,赵佗不负众望,任嚣死后,他封锁岭南关口,清理了秦朝安插的大小官员,一统岭南各郡,自立为王,建立了第一个南越国。
赵佗称帝,也是出于无奈,谁不想过太平日子呢?后来楚汉争霸,刘邦胜出之后决定和平解决岭南问题。
随后,刘邦的使臣说服了赵佗,南越顺势归附于西汉。不过刘邦死后吕后专政,赵佗与其反目成仇,再次自立门户。
双方纷争不断,不过赵佗始终未从,直到汉景帝时,赵佗才再一次臣服于汉,赵佗去世后其后代又沿袭了四代南越王。
其后代赵胡,赵婴齐,赵兴,赵建德,五代南越王共统治了岭南地区95年。
南文北武:广东的五位皇帝都在这里了,那么为什么皇帝都是出在北方呢?我想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古代文明从陆地开始,中原地区文化军事率先崛起,社会制度治理,较之南方更加成熟,所以领土意识更加强烈。
其次北方人骁勇善战者居多,像一些游牧民族等都是崇尚武力,而称帝打仗更是离不开兵器武力,这样一来,南方就显得弱势一些。
后,也是一种无形的因素环境。正如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为仁?对天下人才能称仁,所以北方的山河辽阔使得北方的人更加容易胸怀天下,搞政治。
何为智者,古时的智者,当然是指才子。有山有水有风景,自然有感而发,诗酒人生,留下来的文学作品自然更多。
由此一来,北方搞政治,南方搞文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中华文明渊源历史。
如何正确评价乾隆皇帝?
谢悟空邀请!
乾隆(弘历)皇帝(1711年~1799年),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即位亲政时,满清政权建立已有近百年时间了,而且在前几位皇帝的精图力治之下,各方面均已控制和发展迅速,所以乾隆的接班,也基本在盛世和太平年间,相对来说,各方面要顺利很多,平稳很多。不过乾隆本人在初政时期,还是有雄心和壮志的!
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首领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天山南北管理,合称新疆。
为了防止地方贵族操纵转世灵童的选出,乾隆皇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写在象牙签上,报朝廷批准。
至后期,下江南,体察民情,查观运河,虽然几次下江南,劳民耗财也很多,在巡察中还连带着游山玩水,但在其执政期间,还和皇帝巡政能联系在一块儿,起码比深藏宫中贪图淫乐要强几倍。也使康雍盛世在他身上得已延续,让后人直评为“康雍乾”三个盛世之朝政。
功过是非,人无完人,谁人有功,谁人也有过。清朝从体制上就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建立后,就屡兴文字狱,从康熙到亁隆的大约120年间,大小文字狱规模空前,乾隆时期,因一首咏花诗,写诗者被杀,连带门人,印刻者,卖书者,买书者均被判刑,整个思想界一片沉闷。
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来侵犯,也害怕中国人出海结聚反抗,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无不有,从不贵奇巧少”,乾隆皇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清朝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当时的清朝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农业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军事还是老式的刀矛弓之类,大大落伍于世界之后。
但乾隆的这二项错误我看也并非乾隆本人而为之,只是他延承了上代皇帝的体制,没有辩证和剔除其祖先廷规旧制,还是采取延用罢了,如果乾隆能消除这两样旧的体制,中国的现实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不恨此花飞尽,而恨西园、落红难缀”如何理解?
“不恨″即“有恨″,所谓曲笔传情。
这是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题目中加了个“而”字实在是破坏美感。应该是“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题目中写成“而恨西园”了。
全词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似,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是苏轼和韵章质夫的杨花词,原词“曲尽杨花妙处”,苏轼若要争胜必须另辟新境,开创新意。章词实写杨花,乃是赋物,苏轼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而非赋物。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起首一句点明杨花″似花还似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似花”,它却色淡无香,体态碎小,隐身枝头,不易被人发现,说它“非花”,它又与百花一起竞相开放迎春送春。
“抛家傍路″,杨花离枝,不知飘向哪里,作者却不说离枝而说抛家,貌似无情,实则有思。
紧接三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就是为“有思”而来,把杨花化作一个有生命的思妇,她离愁的痛苦折磨着寸寸柔肠,春梦缠绕的双眼饧涩难开。明写思妇暗写杨花,人花合一。
“梦随风,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既有思妇之神又有杨花之魂,思妇神魂飘扬寻郎,可惜莺啼惊梦。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难红难缀”。花事已了,春色将尽。承接上片非花“无人惜″,实则“有人惜”,“不恨”,实则“有恨”,曲笔传情。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晓来一场雨过,春水觅踪,到哪里去找杨花,只有一池浮萍。表达了浓浓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是情不足,恨未尽。宋初的词人叶清臣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词句。苏轼此处春色三分以此句为蓝本,但“二分尘土”与“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尘土”与“一池萍碎”一意相承。花尽难觅,作者的惜春之情也与杨花一样春归无迹。
煞拍点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总收全文,余味无穷,眼前的流水,是思妇的点点泪珠,还是纷纷的杨花?究竟是杨花似离人之泪,还是离人之泪似杨花?
感恩和平年代的句子?
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眼前太平盛世,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都在打仗,他们的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断水断粮,甚至都在逃亡之中,而我们相对太平一些,这都是共产党和亿万中国人民的功劳,
所以我们就应该去爱护这个和拥护这个党,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行为。
凡是搞分裂的和搞斜角组织的都是我们的死敌,应该人人得而珠之,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变的更加强大吧。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感恩的名言吗?
感恩,是人的一生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别人帮助自己要牢记在心记得,能帮助你的人是你生心里该珍惜的人,但也要记得多帮助别人你才会遇到更多的贵人。
表示感谢的文言文词语?
表示感谢的经典文言文词语
1、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2、人生于天地之间,戴天地之大恩,时时保有一颗感恩的心为可贵。
3、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
4、是他给了你恩惠,是他给了你现在,去感恩他吧!
5、年轻人如果心存对未来的崇敬,对今天的认真踏实,对昨天的感恩,就会有机会。
6、人,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接纳别人,也要学会认识自己。
7、常怀感恩之心,力行所能之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平安是福,感谢有你。
宠妻狂魔的古代皇帝都有谁?
继清宫爆剧《甄嬛传》之后,讲述清高宗乾隆皇帝后宫爱情故事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又一次火爆荧屏,清朝皇帝们的感情生活史再度成为网友热议话题,“爱新觉罗家出情种”再度刷屏网络。然而事实上,论起对老婆好来,明朝皇帝才是首屈一指,颇为值得说道,爱新觉罗情种们在明朝宠妻狂面前被爆成渣。。
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马皇后朱元璋和马皇后是白手起家的贫贱夫妻,朱元璋感念妻子的贤德,终其一生都对马皇后信任和敬爱无比。由于他性格雄猜好杀,只有善良的马皇后才能虎口拔牙,在他的屠刀之下救了生命
马皇后一生心怀苍生母仪天下,不仅朱元璋,从老百姓到内廷宫女,大家都很敬爱她。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重,这时她拒绝了太医的诊治,也不再吃药。朱元璋苦劝她她也不从,原来善良的皇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她怕伤心的朱元璋会把她的死迁怒给太医院诸位医生,因此拒绝调节。
马皇后去世后,痛失伴侣的朱元璋大病不起,一度不能理政。为了纪念妻子,他在前朝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皇后的葬礼规格。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期服十三天,素服百日;百官斩衰二十七日,素服百日。这种规格是历代皇后丧仪之,可谓是史上隆重的皇后葬礼,打破她记录的只有她的儿媳明成祖之妻仁孝文徐皇后了。由于朱元璋一直忘怀不了马皇后,所以他终身不再立皇后。
明成祖朱棣和仁孝文徐皇后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是太祖朱元璋为了表彰和笼络大功臣徐达,亲自指定的儿女婚姻,这对小夫妻也在相处过程中彼此欣赏爱慕,从而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徐皇后自嫁给朱棣后,几乎包揽了他的所有儿女,而且他们几乎个个都得到了父亲的宠爱。徐皇后在政治上中始终是朱棣的心腹和坚定的支持力量,靖难之役时,外出作战的朱棣把老巢北平留给妻子和世子朱高炽负责,当朝廷大军兵临城下时,破釜沉舟的徐氏把城里妇女们都鼓舞上了战场,有了这种决心力量,因此燕藩赢得了此战的胜利。
朱棣当了皇帝后,精心准备了隆重的册后大典,他从各个方面提升了皇后规格。洪武制皇后用宝是龟钮,朱棣下制皇后金宝用盘龙钮;洪武制册立皇后不祭告不特颁诏,朱棣立徐皇后时,特别要求诏告天下,开了明清皇后册立时诏告天下之制。而且,立后诏书宣读完毕之后,朱棣就牵着徐皇后的手,夫妻俩一起去奉先殿告谒祖宗家庙,这在明朝历史上也是一例。
徐皇后在后位时,经常参与国事给朱棣提出宝贵的意见,她说的话朱棣言听计从。但五年之后,徐皇后就得了不治之症。她生病后,朱棣日夜揪心关怀病情,甚至自学了很多医术,但即使是皇帝,在死神面前也无法挽留住爱妻的生命。
伤心过度的朱棣于是为徐皇后举办了一个史上规格高的皇后丧礼,明世宗嘉靖帝和清高宗乾隆都感叹文皇后之丧过于隆重。徐皇后去世后,朱棣不仅辍朝百日,而且素服一年,不御正殿一年(素服避正殿),所以文武百官实际为徐皇后素服的时间应该远远超过了百日,而明朝后面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去世,基本都是斩衰三日,素服二十七日。由于徐皇后在朱棣心中无人能及,之后他虽妃嫔众多,但没有再立皇后的念头了。
明孝宗朱祐樘和孝康敬张皇后俗语常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七十二妃当然是个泛指,大意就是说皇帝占有数量庞大的女性配偶。有了这么多美人相伴,皇帝三心二意风流成性是很自然的事。但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位皇帝创造了历史记录,他在位长达十八年,却做到了专宠皇后、六宫无妃的奇迹,这就是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的皇后张氏来自普通良家。带着民间天真活泼气息的张皇后很快就赢得了丈夫的专宠,孝宗对她几乎是千依百顺,再也不多看其他女人一眼。弘治四年,嫁入皇室已四年多的张皇后还没有生育,这时朝廷和宗室都要求孝宗广纳妃嫔绵延子嗣。孝宗却宁可把求子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坚决抵抗住了外廷的压力,再三拒绝了选妃的要求。
幸运的是,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在仰着脖子盼望了四年后,张皇后诞下了明孝宗长子,这是明朝第一个在皇后位上所生的皇太子,皇子出生时八字据说贵不可言,可谓是嫡中之嫡、贵之又贵。
有了太子之后,张皇后的地位完全稳固,而孝宗和爱妻更是形影不离、朝夕相伴,史料记载道,孝宗对张后“笃爱,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有如民间伉俪然者”。不仅如此,孝宗还对张皇后的娘家百般照拂。张家两个小国舅都被姐夫封为侯爵,赏赐了上万顷良田,家中僮仆奴婢不可胜数。孝宗为了让张皇后光宗耀祖,还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在她的家乡河北兴济修建了工程壮丽的张氏家庙。
但孝宗皇帝和武宗都英年早逝,由首辅杨廷和和张太后做主,武宗堂弟朱厚熜以孝宗后嗣的身份被迎立为新天子,年号嘉靖。这位少年天子年少精明、个性偏执倔强,他对曾经选他为天子的伯母张太后可谓是百般打压、极尽刻薄之可能,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庇护的张太后多年后凄凉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