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写屈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个隐士却直面热闹与沉痛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元朝舒頔《小重山.端午》
早上起来去菜市场,端午节前,粽子,鸭蛋,绿豆糕,已经堆得山海一样。
一个少艾女子,手里提着一捆艾草,总有半人多高,忽然就让我的记忆拉回童年。
几十年前,这些东西还没有市卖,在端午节的头几天,釆粽叶,泡江米,用彩丝结网,小孩子身上挂个项链一样的大鸭蛋,那种家常热闹,邻里帮忙的场景至今不忘。隔壁王婶,从江边采来艾草,一家分一捆,都挂在门把上或者搁在窗台上。
我好奇问父母,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什么要挂艾草?他们忙得大约不想回答,就说,大家都这么过来的。有伙伴说,湖里在划龙船呢,于是大家飞快的跑到湖边去看划船,锣鼓喧天,水花四射,好个令人兴奋的热闹。到了晚上,公园的舞台还有戏看,白蛇传,许仙给白娘子喝了一杯雄黄酒。可惜我个子小,大家都站起来看白娘子变蛇,我在一群大人的身影里怎么都看不到,只听见四面的惊奇声,想必很吓人。
问父亲,许仙为什么要给白娘子喝雄黄酒?父亲没好气的说,戏里就是这么唱的。
等回到家,母亲说,还不上床,节也过完了,疯得像逃荒的,明天要上学!端午节就这么热闹新鲜的玩了过去。给人大的印象是粽子,龙船,还有白娘子那条蛇。
每年的端午都这么过,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比如那人一样长的艾草为什么非要挂在门口?为什么这一天母亲要回娘家,带着大包小包的芝麻糕绿豆糕。
直到长到很大很大了,才知道端午是个重要的节日,比如父亲会说一年三大节,春节和端午和中秋,我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只有这三个节里,亲戚才会互相走动。
但是端午的来由,仍旧是个遥远的隐约的说不清楚的东西。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仿佛千百年就是这样过来。长大之后我知道艾草是辟邪的,端午节这天,是传统夏天太阳大的时候,也是毒气蚊虫蛇蚁多的时候,艾草可以避蚊虫。但是这的确没有蚊香来的痛快。但既然大家都这么做,家家户户挂着也有一种节日的感觉。
蒲草我们这边用得少。据说用蒲草兰草洗澡,可以消除蚊叮虫咬的皮肤病,实际上这个并没有太多作用,每年这个季节,父亲都会摘下樟树叶,以及其他的香草树叶替煮水洗澡,但实际这个时节经常发作的过敏和蚊叮过敏是在医院治好的。
不过端午前后,不管是家人还是自己,都是在忙碌和烦恼过节的快乐中度过的。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江。”
五色丝,通常是做鸭蛋网子,母亲会做彩丝粽子,那不是可以吃的,是用五彩的丝线缠在粽子形状的立体纸片上,里面倒是填了一些不知名的香料。她做好了并不给我们玩,倒是挂在衣橱里,不过那种华丽丽的感觉,让人目眩神迷。
但是在古代,在隋唐,在宋朝,在元朝。是用五色的丝线和彩带绑在手臂上的。那些画上的仙女和古人总是穿着美丽的衣服,身上有各种漂亮的颜色。我问过父母,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穿那种衣服?父母的回答让人气闭,因为你不是古人啦。母亲很实在,说现在不兴那么穿。
不兴的自然还有在胳膊上缠彩丝彩带。不过,近些年,手腕上是可以系红绳和彩绳的。
五色丝有着长命百岁的祝福,因为服装的更替,大约也不会系在胳膊上。
但是元朝,还这么做,而且长长的。飘在手臂上,一定好看。
重点来了,这样一个热闹的华美的端午节,到底还有哪些源头和典故?
我是读书读到十几岁才知道,端午节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普通人民在日常中都忽略的,那是因为先秦时代,楚大夫屈原的沉江。这一说就有3000多年。楚国大夫屈原被流放到湘江,他一生为了楚国的安稳和富强操心,结果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但是不久,秦国就攻灭了楚国,在湘江听说楚国灭亡的屈原,悲愤的抱着石头投了江。为了纪念这一位爱国的伟人,人们纷纷走到江边,用这个季节的粽叶包米,投到江里,希望鱼虾不要咬坏这位伟人的遗体。许多人自发的撑船到江上去打捞,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挽回这一条生命。那五色的长丝是渔网,是祈祷,希望人间留住他。
但是有多少人家口口相传端午节这样深沉深邃的故事。大家过节我过节,有粽子吃,有彩丝新衣,有亲戚往来,有龙舟竞赛,谁真的会溯源,去到端午真正的来历,却从内心真正的祭奠这位伟人?
不但元朝的舒頔有这种感觉,其实在当代,端午也是一个轻松过夏的夏日节日,让郁闷的夏天有了来往的交际和热闹,有谁真的替三千多年前的人和事感到真正的悲恸呢?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那些过去的往事不能谈起。只能说屈原的忠义气与日月同光。只是他的离骚读来总让人伤感。在这个端午的日子里,我看到的都是别人熙熙攘攘的热闹,而端午的太阳正照在树上啊,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在热闹里清醒的有几人?
无疑这首清丽的端午小词,普及了端午那些风俗的来源,绝大多数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舒頔可以当语文老师,专门做文化的启蒙和普及作用,并且警示人们不忘记历史。
但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小词,还过于浅薄。因为舒頔所处在的朝代是元朝。用现在的通史来讲,元朝是我国的一个短暂的王朝。但是我们用更大的眼光来看,元朝是一个相对独立于汉文化的短暂的游牧民族,以侵略征服获得统治权力的短暂时代。被元朝吞并的不止是宋朝,它铁蹄横扫欧亚大陆,但终也因为残暴和扩张,几十年迅速崩塌。
元朝立朝,是1271年结束于1368年。97年的岁月。
舒頔生卒年1304~1377,他大半的时间,是在元朝的统治下度过。他做过短暂的台州学正,这意味着他曾经对异族统治的元朝抱有一定的期望,但随后不久,他就隐居山中,而且元朝屡次叫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了。那么是为什么?这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为什么不在元朝施展自己的理想?
原因不用猜也知道。这个异族除了征服,对汉地的百姓并无人的慈悲。元朝不是舒頔的国,也不是百姓的,他比普通人更洞悉王朝本质。
所以苟活下来的人民不管谁做皇帝,都按照古老的习俗热闹过节,独独忘了,这节日深邃沉痛的历史。
你看那无知无畏的小儿女们,快乐的碧艾香蒲忙着过节,吃粽子,走亲戚,臂上缠着五色的丝带,热闹欢喜。只有舒頔沉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你们热闹啥?你们在不是自己的里安逸,却忘了端午节来源是屈子国破后的心伤!
舒頔是叫不醒普通民众的。但他有自己的坚守,辞官,隐居深山。他内心以屈原为榜样,就算是不死,也有自己的气节,不食元粟,不合作。
但是元朝的暴政还是惊醒了普通儿女,轰轰烈烈的起义,推翻了它。晚年的舒頔有幸看到了大明王朝。
这首小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产生在元朝。而我们往往看元朝的小令,多半是写的闺阁闲情,像这样直接的用屈子故事来直写端午,是要有的勇气和沉痛的。
他清醒地活在一个暗黑的时代,他一生的无所作为就是大的作为!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