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仅是好的投资,学习更是愉悦的享受,比如一句话、一个思想片段就能让你有被点亮的感觉。
我们看彼得·德鲁克这句话:
“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简短的一句话,就点明了人们通往“卓尔不群”的道路。
首先是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长处,也清楚自己的短处,这样你就会对自己有个明智的判断。
不要觉得这很容易,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自知之明的人万中无一,很多人的人生悲剧就源于自欺欺人。
可以说,认识自己是普通人通往卓越的第一大门槛。毕竟,有自知,才有自胜,才能改变现状,取得进步。
不然的话,一个囿于井底的青蛙是不会觉得井外还有多大的世界的。
很多人劳碌半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得却寥寥无几,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从自己的认知上找原因。
举个例子,华为创办人任正非就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的成功就源于对自己客观的认识和明智的选择。
“我的身上主要的优势是对逻辑及方向的理解,远远深刻于对语言的修炼。如果用很多精力去练语言,可能对逻辑的理解就很弱化。我放弃对语言的努力,集中发挥我的优势,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对于我来说,虽然英文好可能我在人们面前会挺风光的,但是我对社会价值的贡献完全不一样了。”
任正非曾以学外语为例,说明自己集中发挥优势的正确性。因为人生集中在一个窄面上,他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任正非这辈子没别的爱好,他把自己定位为“组织者”,他放弃了个人英雄主义,不喜欢抛头露面,数十年泡在公司里,写文件、改文件,孜孜不倦的研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知太集中了,所以他能把事业做成。
所以,任正非劝年轻人不要追求做完人,要正确地估计自己。
有了自知之明,就会清楚自己的局限,就会看到、承认、欣赏别人的长处,这是做组织者、的根本性素质。
我看很多创业者都很聪明,也很有能力,但他们大的破绽之一就是不能容人——他们打心底不愿承认别人强过他,特别是对合作伙伴和下属,更是如此。
这就导致他们只关心具体的事务,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自我为中心,结果就是把企业变成自己的舞台,一个人唱独角戏。
扪心自问,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学习新知识了?与别人共事的时候,是不是矛盾比较多?
不要让自己停留在“好”的层面,“好”是卓越的敌人!
什么叫卓越,什么是卓尔不群,它们的内涵是超凡,是与众不同。而“好”的范围就大了,比如创业开公司,能赚到钱就是好,但这样的公司比比皆是。
不要沉浸在能力的层面沾沾自喜,要想事业做到卓尔不群,一个是胸怀大志,有大志者必不甘于平庸;一个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
比如阿里巴巴有句话叫“今天的好表现是明天的低求”,这代表的就是勇猛进取,追求超凡。
还有马斯克这样的人,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事业的卓越。如果是停留在“好”的层面,那世界上无非多了个饱食终日的亿万富翁,而不是卓尔不群的商业。
所以,除了自知之明之外,我们还要有价值观,也就是说你头脑里想什么,你的信念是什么,这些决定了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丈夫说信就信了,“一个人在他的信仰上站得越不牢固,他就越要用双臂紧紧抱住那些使之区分于其他信仰的教条不放;相反,一个人在他的信念上站得越牢固,他就越可以自由地把双手伸向那些与他信仰不同的人。”
古今中外,凡是卓尔不群的人,必定有坚若磐石的信念,他们不管遭遇什么处境,都会忠诚于内心的价值观。
要知道,通往卓越的道路是痛苦的,孤独的,艰难的。从这点来说,平庸是容易的,随波逐流就可以;“好”则是一般态;而卓越的本质是不同,是绝顶高手。
如果没有强大信念的支撑,就没有人可以做到卓尔不群。
后,你有自知之明,你有强大的内心、信念,你集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然后你还要做出大的贡献才行——你能解决多大的问题,为别人和这个世界创造多大的价值,你就有多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