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宁波人把“邱隘”中的“隘”读作ga?
对于那些初来乍到宁波的人来说,头痛的应该莫过于宁波的地名。听着身边的人讲着“邱隘(gà)”,“姚隘(gà)路”之类的地方,却总是很纳闷这几个字到底该怎么写。而等实际见到路牌,他们往往会大喊:“这个字很读 ài 啊,为什么你们都读 gà!”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我们能查到的“隘”字只有 ài 一个读音。然而,它在宁波是一个例外。当它用作地名的时候,老宁波人则往往会念做 gà。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电视广播在播报的时候选择用了 ài 这个读音,结果遭到老宁波人的强烈反对,终改了回来。
“隘”之所以读作gà,是因为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具体从何时开始这么读已经无从考证了,但从目前来看也至少有1300多年历史了。
“隘”在古时候指的是狭窄的地方,古时候宁波人往往将自己的姓氏和“隘”结合在一起作为自己聚集地的地名,像“邱隘”就是古代宁波姓“邱”的人聚集的地方。
后来这种叫法就随着千百年来宁波人的口口相传,代代相承,约定俗成,无人置疑。
即使在普通话已经普及的今天,宁波人还是沿袭旧读。这也是宁波话中保留古音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所以如果你是生活在宁波的新宁波人,一定要记得千万不要读作 ài哦,不然打车的时候可能司机都听不懂你要去哪里!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和期颐等,都是古代用来表示年龄的词语。
它们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可见,古人表示年龄通常不用数字,而是用文字,那古代是怎样表示年龄的呢?
01:豆蔻豆蔻,对应成语“豆蔻年华”,那豆蔻年华到底是多少岁?其实,古代“豆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女孩子,一起来看下。
豆蔻,又名草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自岭南,外形像芭蕉,花淡黄色,秋天结果,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可入药。
《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就是说,南方人根据豆蔻尚未大开而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
而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意思: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13岁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豆蔻一般初夏开花,花是一串串的,上面一个个小花朵。在含苞待放时,花骨朵带有一丝淡黄色,符合13岁左右小女孩的形象。
因此杜牧那两句诗是经典形象的。
杜牧曾在扬州做官,后来要回长安了,分别时就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下了这首《赠别》诗,当时张好好正是13岁左右的少女,杜牧就用豆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身姿。
综上,豆蔻一是指有果实和种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出的淡黄色小花就是豆蔻花;二是用豆蔻比喻为13-14岁的少女。
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龄的优美词语,碧玉年华指16岁,桃李年华指20岁,花信之年指24岁等。中华文化形象生动、含蓄唯美,韵味悠长。
02:及笄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
什么是笄?《说文》解释:“笄,簪也”。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礼记》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我们在一些古装剧里也会看到,古代女子结婚后都是束发及笄的,而在少女时期则披发留刘海等。说明古代女子结婚前后装束不一致。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岁的女孩。
那么古代15岁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岁束发,这时还要学会各种技艺。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关于及笄,我们还可联想到这些,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把头发挽成小髻,很是可爱。垂髫,同样指儿童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弱冠礼。弱冠之年就是20岁,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如同现在举行成人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综上,古代男女成年及结婚年龄,与现代都大不相同,这就是古今差别。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古文化,何其幸哉。
03:知天命这里要提到“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总结他自己的,说他15岁致力于学习,30岁自立,40岁不被外界事物迷惑,50岁懂得顺应天命,60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70岁能随心所欲不越规矩。
所以,“知天命”就是指50岁的年纪。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
人活到了50岁年纪,就应该懂得顺应天命。当然顺应不是要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之后,知道理想实现很难,因而做事不苛求结果。毕竟50岁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但在50岁后,虽然仍然发愤图强,但对个人荣辱等也已看得淡然了。
毕竟,一般来说,人活到了50岁,生活阅历丰富,心智更加成熟,而且累积了半生财富,因而大多数人不会在这个重要年龄段,再去大力冒险、苛求成功,而是求稳。
我身边一些人50岁内退后,还想凭借之前的人脉、平台等,好好发挥“余温”,于是大力投资、开店等,不断折腾,结果弄得半生积蓄毁于一旦,更有甚者还倒欠了一屁股债。
因此,不得不说,孔圣人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告诫人们在各个年龄段里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五十而知天命,50岁了,努力但不苛求,顺应就是进步。
04:花甲花甲,对应成语“花甲之年”。那花甲之年到底是多少岁?这涉及到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它是以天干和地支依次错综来搭配的。这较为复杂,我们的父辈对此很熟悉。
简单说下甲循环,古代以10天干配12地支,以60为一循环,有6个甲,分别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样一个循环,古人称为周甲,又称“花甲”。
然后,以此类推。古代用这种方法来纪年,60年周而复始,后来也就用“花甲”来代称60岁。相关成语有年逾花甲、年登花甲等。
唐代诗人赵牧在《对酒》中写:“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写:“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这里花甲就指60甲子,也叫花甲。
清孔尚任《桃花扇》:“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甚么花甲”,这里花甲指年月或时代。
还有《说岳全传》第六十四回:“凡有人祭奠的,必是叛臣一党,即要拏去问罪。况且行文画影,有你面貌花甲,如何去得?”这里花甲指年纪或年岁。
综上,这里花甲不是指吃的食物,一般称花甲为60岁,常见的成语是“花甲之年”。
05:古稀古稀,对应成语“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岁?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一个人到了70岁的年纪。
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关于古稀,经典的两句诗是杜甫写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明朝唐寅(唐伯虎)为感慨自己活过了“古稀”而填了一首《七十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古代活过70岁“古稀”老翁等大家,堪以稀少称奇,而他们在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如果毫无建树,仍不免长吁短叹,唏嘘不已。
在一千多年前名家中,古稀者寥寥。但几百年前与唐寅同时代的名家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三言”作者冯梦龙、书画家郑板桥等,都过了古稀之年的,而现代古稀者更是比比皆是。
06:耄耋耄耋,读作mào dié,对应的成语是“耄耋之年”。这个词语相对比较生僻,我们见得也不多,很多人也不知其读者和意义。
耄,从汉字看,耄是形声字,上形下声,读音为“冒”,“耄”指年纪约为80-90岁。耋,读音为“迭”,年纪为80岁。耄耋之年,就是指80-90岁的年纪,有时也指人年纪很大。
人活到80-90岁耄耋之年,不仅在古代属于高龄高寿,在现代也不是很普遍。毕竟人活到较高的年纪后,身体各个器官衰老速度加快。
曹操在《对酒》写到:“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意思是人活到八九十岁,也算是寿终了。蒲松龄《聊斋志异》:“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也”。
不是人人都能富贵和福寿兼得,能占其中之一,成为耄耋老人,也算知足了。对于福和寿,古时称谓有区别,一般来说,男性称寿,女性称福,我们现在是福寿通用。
07:期颐期颐,读意为qī yí,对应成语“期颐之年”。期颐老人,一般指100岁老人。期颐这个词形象、生动,期是期待、指望,颐是供养、赡养。期颐意思是:100岁老人饮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来供养与照顾。
期颐也是有出处的,《礼记.曲礼上》记载:“百年曰期、颐”。
郑玄解:“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百岁,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龄,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我们现代没有这样文绉绉称呼百岁老人,除非在文学作品中。
期颐一词,早源于汉朝戴圣编辑的《礼记.曲礼篇》中,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古代是如何从小到老来称谓的。
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廿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百年曰期,颐”,是说人生以百年为期,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颐即颐养,我们还对一个成语熟悉,那就是“颐养天年”。
“期颐之年”还有一个近义词叫“颐养人瑞”,同样也是指百岁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或指望儿孙等来供养或赡养。
“期颐之年”这个词见证我国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对于哺育、养育儿孙成长的老人,在他们含辛茹苦一辈子后,更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写在后综上,豆蔻年华指13-14岁的少女,及笄之年指女子15岁结婚年纪,知天命是50岁,花甲之年是60岁,古稀之年是70岁,耄耋之年是80-90岁,期颐之年是100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脉流,让古文化的馨香、雅致、丰润、含蓄及唯美等,流传并沿用至今,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如今,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古代表示年龄的词汇,在流传数千年以后,我们仍在使用,这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为此自豪!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归藏易》中“藏”到底怎么读音?
应该读作“zàng”。归藏卦是殷商人的哲学,“殷人事鬼”,迷信鬼神,而上古人们相信鬼神在于地下。在地的人(鬼神)、物称为“zàng”,如宝藏、矿藏(旧读“zàng”,今从俗殷读“cáng”)、地藏王菩萨等,所以,归藏应该读作“guī-zàng”。
为什么有的方言称呼鞋为“孩子”呢?
广州话“鞋子”和“孩子”读音是一样的。
坯,为什么有多的人读(pei)呢?怎么会有(pei)这个读法?方言吗?
坯,是旧时农村人建房的主要材料,读音为pi。但在众多北方人那里,是发音pei的。如:河南大部分地区与鲁西南、冀南、皖北、苏北等地。在北方也有例外,陕西关中好像是读pi的。
古代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一般来讲,太子就是未来的国君,是直接影响一国未来命运的人,所以历代君主都很重视对太子的教育,总是煞费苦心的为其选择良师,教他成才成器。
入职东宫教习太子的有三个职位,分别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太子三师,皆为从一品官衔。其中太子太师负责传授诗书礼仪;太子太傅负责教太子武学强身、弓箭骑射;太子太保则负责保护太子的。
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分别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副手,协助他们更高质量的完成太子的教学大业。这三者合称“太子三少”,皆为正二品官衔。
太子三师、太子三少,其实都是虚衔,并无实权。只是因为他们是太子的老师,未来皇帝的指路人,将来很可能会得势,所以得此官职才分外荣耀,朝臣们也都得敬他三分。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这些“三师”“三少”的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是皇帝对重臣近臣的一种恩典似的任命,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当太子的老师。乾隆四十七年时,和珅就曾被封为太子太保,可那时候根本就没册封太子呢!有的幼帝登基,自己还是小孩子呢,就封人做太子太保了。
古代太保是担任太子保镖的角色。如今大清都亡了,皇帝都成公民了,相当于太子保镖的官职自然也不存在了。现在一提到太保,总能想起民国时候的十三太保、八大金刚,都是有一号的硬气人物。
犹太人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相比较汉人、印度人、犹太人是不幸的,经历两千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上世纪中期才复国开启稳定的生活,但相比泯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巴比伦等文明,犹太人又是幸运的。
一、文明起源与建立人类自从有了意识开始群居生活后,都会给自己整个牛气一点的文明起源,犹太人也一样,根据《圣经·旧约》的历史记载,他们的远祖叫亚伯拉罕,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以撒,是犹太人的祖先,幼子叫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大侃在这里吐槽一下:“这大概就是一个人创造一个民族的由来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撒生了儿子,儿子又生了孙子,慢慢的犹太人逐渐发展壮大,于是就在阿拉伯半岛、埃及这片地区定居了下来。历史记载,公元前15世纪时,以撒的孙子,也就是雅各,他的后代们还生活在尼罗河下游。但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雅各这一支犹太人迁回了如今的巴勒斯坦生活,逐渐强盛并建立了。
图中人物相比大家都知道,这是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大卫》,而其中人物大卫就是在这段时期犹太王国中的一位君王。然而,几百年后,犹太人建立的相继被亚述人和巴比伦帝国灭亡,犹太人成为了奴隶。到了公元前一世纪,犹太人因为反抗罗马帝国,耶路撒冷被攻破,圣殿被拆毁,犹太人开始流落世界各地。
二、流落,屡遭迫害公元前一世纪,此时的中国正处于西汉统治的时期,而犹太人却被迫离开家园,开始长达两千年的流浪生活。他们一部分到达今天欧洲地区,一部分进入阿拉伯社会,还有一些跑到了印度,甚至中国。虽然语言和风俗逐渐和当地居民融合,但是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这才是犹太文明得以延续。
犹太人虽然迁徙到各地并开始生活,但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只是外来人,的排斥他们,尤其以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为。
1、从公元634年开始,波斯帝国逐渐开始伊斯兰化,当时国内的犹太人要交特定的税,禁止犹太人携带武器,禁止骑马,还禁止犹太人在有关穆斯林的案件中作证。
2、1492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驱逐境内的所有犹太人。
3、犹太历史上严重的一次排斥事件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分子极度仇视犹太人,在整个二战期间,有将近600万人被屠杀。而这直接后果是犹太人在欧洲两千年的文化底蕴彻底被摧毁。
三、战火中重生,建立强大的地域强国——以色列犹太人等着一天足足等了两千年,1948年犹太人在英美等国的帮助下终于在巴勒斯坦地区重新建立了,虽然地方不大、周围还环绕着虎视眈眈的阿拉伯,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结束了犹太人两千年的流浪生活。
然而刚一建国,战火就席卷而来。
1、1948年开始第一次阿以冲突,以色列险胜,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
2、1956年第二次阿以冲突,以色列获胜,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3、1967年第三次阿以冲突,以色列获胜,以色列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
4、1973年第四次阿以冲突,联合国调停,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
5、1982年第五次阿以冲突,以色列获胜,占领大部分原巴勒斯坦国土。
长达三十年的战争,犹太人终于在中东拥有了强盛的,再也不用受人冷眼,被人欺负。
犹太人生存不容易,两千年的颠沛流离,如今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安定生活,希望犹太人的将来更加强大。
1582年发生了什么?
1582年
世纪: 16世纪 年代: 1580年代 年份: 1582年 传统纪年: 年号:明神宗万历十年;日本正亲町天皇天正十年壬午年(马年)。
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织田信长去逝
织田信长(英文名:Oda Nobunaga 1534年5月28日-1582年6月21日)。法名:总见院殿赠大相国一品泰严尊仪,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时追赠为正一位太政大臣。幼名吉法师,出生於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强大的大名。
田信长于1534年出生。父亲织田信秀死后继承为织田家当主,在打败同母弟的信行(别称信胜)与清州城主织田信友、犬山城主织田信清、岩仓城主织田信贤等势力后统一尾张。于击破周边敌对势力的今川氏与斋藤氏之后,立足利义昭为将军并完成上洛(到京都)。
之后义昭与信长为敌,并下令给武田氏、朝仓氏、比睿山延历寺、石山本愿寺等势力,组成了信长包围网。信长将包围网瓦解,逐一消灭包围网的势力,迈向天下布武之路,推行如乐市、土地调查等革新政策。正当信长统一京畿一带,将势力由中国地方、北陆扩展之时,1582年(天正10年)遭家臣明智光秀背叛(本能寺之变)而自杀。
葡萄牙宣布独立
全称葡萄牙共和国(英语:The Portuguese Republic,葡萄牙语:República Portuguesa),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共和制,东邻同处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除了欧洲大陆的领土以外,大西洋的亚速群岛和马德拉群岛都是葡萄牙的领土。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的罗卡角是欧洲的西端,欧盟成员国之一。葡萄牙的旅游业发达。拥有十分优越的旅游资源。16世纪到18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影响世界的强大的性帝国,这一时期达·伽马、恩里克、迪亚士这一些影响着葡萄牙帝国的人物。葡萄牙仍属于发达,拥有完善的市场经济。
明光宗朱常洛出生
(1582―1620年),汉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庙号光宗。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朱常洛身世和明神宗一样,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所生。因此朱常洛从小得不到父爱。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拨乱反正,重振纲纪。 但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纵欲淫乐,身体羸弱。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终年38岁,史称“一月天子”,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明时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出生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年—1649年),字思及,1582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雷西亚城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在威尼斯长大,于1597年进入安东尼神学院学习,1600年入耶稣会见习。
1602年经发愿后被送到帕尔马学院学习哲学,直至1605年,其间在1603年他要求前往秘鲁传教,未获准。1605年他进入罗马的宗座额我略大学(Pontifical Gregorian University)学习。1606年—1608年,他又被派往博洛尼亚教授人文科学,同时被委任为神父。1607年他再次要求去东方传教,获得耶稣会会长阿夸维瓦(Claudio Acquaviva)同意。1609年,艾儒略离开罗马去里斯本,在那里搭船前往亚洲。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到北京,先后在上海、扬州、开封、杭州等地传教。天启四年(1624年)叶向高邀其来福州,为外国人入闽传教之始。闽中名士叶向高、张瑞图、何乔远、徐火勃、林侗、陈鸿等均与之交往,题诗投赠。艾儒略编《闽中诸公赠诗抄本》传世,在闽传教25年,足迹几遍八闽。曾任耶稣会华南区省会长,建大教堂22座,受洗礼的达万余人。除传教外,还介绍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
永历三年(1649年)清兵入闽,避难延平,四月病逝,葬福州北门十字山。
明末清初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卫拉特(厄鲁特蒙古)盟主、青藏高原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的创建者固始汗出生
(1582—1655年)姓孛儿只斤,本名图鲁拜琥(Tho-rol-pa’i-hur),为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九世孙。祖上世代及侄子鄂齐尔图汗都是卫拉特盟主。
他是青藏高原历史的转折性大人物:应西藏黄教摄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达赖、四世班禅邀请入藏救助黄教,路上推翻了青海和康巴的政权,1642年入藏推翻了噶玛噶举派的藏巴汗王国,建立新一代和硕特汗国及里面的甘丹颇章(行政型)政府,确立新兴教派格鲁派诸在西藏的领导地位,重建布达拉宫及扩建大昭寺,使达赖驻锡重建的布达拉宫、使班禅驻锡扎什伦布寺,影响了西藏数百年历史。西藏只是其汗国的一部分。
虞山先生钱谦益
(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担任礼部侍郎。钱谦益学问渊博,泛览史学、佛学,一反明朝公安派与竟陵派文风,倡言“情真”、“情至”,主张具“独至之性,旁出之情,偏诣之学”。
作为诗人,他开创了有清一代诗风。当时人称“前后七子而后,诗派即衰微矣,牧斋宗伯起而振之,而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凌凤翔《初学集序》)作为史学家,钱谦益早年撰《太祖实录辨证》五卷,立志私人完成国史,他于弘光元年、顺治三年两次欲修明史,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人们认为“虞山(钱谦益)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见对他史学才能的极度推崇。
"旧"的大篆体怎么写?
"旧"的繁体字:旧。 “旧(旧)”的读音:[jiù] “旧(旧)”的释义:
1、过时的,与“新”相对:~式。~俗。
2、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3、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4、有交情: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仍旧[rēng jiù] 副词,指照旧不变 怀旧[huái jiù] 怀念往事或故人 守旧[shǒu jiù] 拘泥于旧的看法或做法而不愿改变。 旧事[jiù shì] 已往的事;从前的事,以前发生的事;旧例;以前的典章制度。 陈旧[chén jiù] 旧的;过了时的
禧和喜有什么区别?
禧与喜在意义的区别:指代不同、出处不同、性质不同一、指代不同。
1、禧:幸福;吉祥。
2、喜:快乐;高兴;可庆贺的;可庆贺的事。
出处不同
1、禧:《康熙字典》:禧,礼吉也。从示,喜声。
白话释义:《康熙字典》:禧,礼拜中获得吉祥。字形采用“示”作边旁,采用“喜”作声旁。
2、喜:《说文》: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歖,古文喜从欠,与欢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