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霸榜微博热搜,让网友们惊叹不已。
细看会发现,这些话题还均是由官媒发起的。
《记忆》纪栏目也特意制作《大先生杨振宁》系列纪录片,回顾杨振宁老先生的硬核人生。
然而,如此重视的一个人,在网络上却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人不曾知晓他。
这个百岁老人,在风云变迁中留下了太多不可磨灭的痕迹,值得被每一个人记住。
无论他人怎么评判,看完真实的他,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站在世界c位的大佬
1922年10月1日,一个男孩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杨家大院。
7岁时,父亲杨武之被聘为清华数学系教授,杨振宁跟随父母一同搬进清华园。
在父亲的影响下,男孩酷爱读书,成绩优异在清华是个“小明星”。
这个男孩,就是杨振宁。
12岁的一天,杨振宁在清华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深深被宇宙的浩瀚和书中的科研成果所震撼。
回家后,杨振宁郑重其事地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父母听完都莞尔一笑,对孩童的戏言并未当真。
伴随着成长,杨振宁顺利考入西南联大,并取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
1945年,杨振宁跟随父亲的脚步只身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
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物理学家费米和泰勒将杨振宁推荐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与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
在普林斯顿,杨振宁心无旁骛地钻研物理,在研究中,杨振宁和李政道发现铁律“宇称守恒”并非亘古不变。
这一质疑,在物理界引起轩然大波,而由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更是在1957年果断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儿时的许诺,他做到了,他们还创下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先河。
那时,杨振宁才35岁,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理论从提出到获奖,先后耗时不到两年,堪称诺贝尔奖上的奇迹。
但这还不是杨振宁卓越的成就,后续他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更是震惊世界,把他推上了顶峰。
杨振宁的地位到底有多高?一张对比图足矣阐述一切。
在世界物理学界,杨振宁是毅然站在C位的大佬,可与爱因斯坦比肩。
有幸参与见证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命,我们是何其幸运。
正如有位网友所说:
“物理学界的灵魂人物,吾辈当仰之。”
冲破世俗偏见的婚姻
2003年,妻子杜致礼离开人世,杨振宁放弃美国的高薪,卖掉房子,回国住进儿时熟悉的清华园。
三个儿女远在美国,杨振宁在国内恍如形单只影。
或许是命运怜爱,让28岁的翁帆走进他的生活,抚慰着杨振宁的孤独。
82岁时,杨振宁和翁帆决定结为夫妻,消息传开之后各种言论迎面袭来。
这段相差54岁婚姻,收到的质疑远远超过祝福。
有人说杨振宁吃嫩草,也有人说翁帆贪图名利。
翁帆的父母也极力反对,母亲呵斥道:“什么年轻人不好找,你非要找个八十多的,你是读书读迂了吗?”
翁帆不以为然,坚持要嫁给杨振宁,并向父母讲述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
终,他们的结合得到了翁帆父母的首肯。
感情之事,外人只能雾里看花,其中滋味,唯有本人知晓。
杨振宁坦言说,翁帆是他生命的延续,是上帝赐予后礼物。
每次出席活动,杨振宁都会十指相扣牵着翁帆,翁帆则温婉地陪在身旁。
杨振宁喜欢站在山上眺望远方,翁帆就开车陪他上山。
翁帆喜欢划橡皮艇,杨振宁就坐在岸边读书看报,静静等待翁帆归来。
他们每天一起早起锻炼身体,迎接晨光。
闲暇之余,翁帆在旁弹琴,杨振宁在侧看书,俩人静谧地享受着二人世界。
翁帆说:“我希望未来能闻着院子里的花香,弹着钢琴,甜美地与先生过平静的日子。”
在翁帆的照顾下,杨振宁虽已步入鲐背之年,依旧精神抖擞,活跃在课堂和科研讲座之上。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你们结婚后,为什么一直没有孩子?”
杨振宁暖心地说:
“肯定我比她先离开这个世界,她的人生还很长,如果要孩子,她一个人会很辛苦,不想将来翁帆做一个单亲妈妈。”
不知不觉,这段冲破世俗偏见的婚姻,已和和美美牵手走过17个年华。
在百岁生日宴上,杨振宁和翁帆携手切下蛋糕,他们脸上的笑容是真切的回应。
时间会给出答案
今年,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时,杨振宁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把自己珍藏的所有书籍和手稿资料,全部无偿捐献给清华。
这份沉甸甸的礼物,不仅是杨振宁的毕生心血,更是科研界的无价之宝。
他想留给清华,留给的科研后浪,希望能为科研事业尽后的绵力。
杨振宁前半生为事业,后半生为,他倾尽毕生精力,描绘出了一副宏伟的画卷。
前几天,杨振宁在百岁生日演讲中的一段话,催人泪下。
他坚定且自信地隔空对好友邓稼先说:
“我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五十年前,邓稼先为他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期许。
杨振宁不负所望,他们在同一条道路上行走至今,影响着万千中华儿女。
但纵使杨振宁拼尽全力,仍有很多苛责伴随着他。
自1950年邓稼先回国之后,留在美国做科研的杨振宁就一直被批判不爱国?
不为人知的是,杨振宁所研究的是理论物理,与邓稼先、钱学森所研究的实用物理大有不同。
当时国内并没有先进的科研条件,他的理论物理也无太多用武之地。
留在美国,他可以利用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潜心科研。
杨振宁虽身在美国,但他从未忘记国内,他一边埋头做科研,一边极力宣传新中国的变化。
1971年,杨振宁回到中国探亲访问,成为美籍知名华人学者访华第一人。
正是他的这次访问,撕开了隔在中美科学界的幕帘,带动诸多华人学者回国交流。
并在此后,他尽管知道每次回国都会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盘问,但他仍然坚持每年回国一两次,为中国带回先进物理学知识。
若心中没有中国,谁愿冒着被盘问的风险;若心中早已无情,谁愿跨越大西洋来回奔波。
除此之外,2003年,杨振宁离开美国住进清华园,又有人质疑他“回国圈钱”、“回国养老”?
杨振宁依旧未回复解释,埋头筹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资金不够,他自讨腰包拿出100多万美金,又四处筹集到1000多万美金。
杨振宁回国后的十多年,先后义务参与成立60多个物理实验室,并亲自下实验室做研究,以清华的名义发表了30多篇学术文章。
他回国圈钱,结果却大把大把往外掏钱,他回来养老,结果却钻进了课堂和实验室。
有位网友的评论很透彻:
“欧美恨不得抢回去的大师,在中国的网络上竟然被批斗得一文不值。”
想来可笑,这样一位多国争先想抢走的伟大科学家,心怀满腔热枕,却遭受了半个多世纪的质疑。
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无论外界带给他多少风雨,杨振宁始终用自己的热忱回馈着世界,热爱着生活。
杨振宁的一生,别人可以质疑,但无人能复制。
真正的强者,从不在乎一时荣辱,而是心中另有乾坤。
但沉默不代表默认,而是因为:时间,是好的答疑者。
点个【在看】,为静默苦修的科研人员,也为逐渐被理解的杨振宁。
愿更多正在付出的人,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愿杨振宁老先生百岁生日快乐,身体康健,幸福常在。
作者 | 李可沫,个人公众号,可沫姑娘
图片 | 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