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历二年(767年),“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个年头,这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主要的有三件:
这三件事,估计也就第三件事跟杜甫有点儿关联。这一年的冬天,杜甫呆在夔州打秋风,如果不是蜀地安稳,恐怕连秋风都没得打。
跟中原大地满目疮痍不同,此时的夔州一片祥和,士民生活如常,虽然川地边境时不时有吐蕃和南诏的骚扰,但距离这里尚远。蜀人本来就有乐天知命的传统,只要不是兵临城下,就可以该干嘛干嘛。
此时夔州别驾元持的宅里,典雅奢华,温暖如春,厅上高朋满座,伴着热烈激昂的器乐伴奏之声,一个个聚精会神,捻须颔首,尽情欣赏着一位女子高妙超群的剑舞。
只见这女子生得臻首娥眉,骨肉匀称,举手投足间,利落,英气勃发。只是年龄有些大了,虽然化了妆,但看上去也足有三旬开外了。
经主人元持介绍,这位舞女名唤李十二娘,祖籍临颍,是当世不多的会跳剑舞的女子。
只见她一身戎装,手持双剑,娴熟地挥舞纵跃,一时间剑光迸射,人影飘忽,四下里寒光点点,冷气逼人,伴随着激昂急促的鼓点,竟然使人宛如置身战阵之中!
坐在后面的一位满目沧桑的老者,尤其为之目眩神摇,惊叹不已。
一曲舞罢,观者轰然叫好!
主人元持尤其得意,这重金寻来的舞女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在宾客面前为其撑足了脸面,回头一定重重赏她。
女子含笑收剑而立,款款行礼,优雅地退了下去。宾客们也回过神来,继续推杯换盏,高谈阔论。这时,坐在后首的那位老者悄悄地站起身来,借口更衣,走出门去。
其实他并没有去后面的厕所,而是喊住了即将离去的李十二娘,先施了一礼,自我介绍说,老朽杜甫,敢问娘子之技,师从何人?
李十二娘有些惊讶,但她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舞女,不敢拒绝宅主人的贵客,便如实回答,说她是公孙大娘的弟子。
哦,原来如此。杜甫恍然,怪不得李十二娘的舞姿看上去有些熟悉,原来她竟然是那一位的弟子。
李十二娘告辞而去,杜甫重新回到温暖的厅堂上,继续和身边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官员名士应酬,同时思绪流转,开始回想起五十年前让他惊艳的那一幕场景。
那是在开元五年(717年),那时候的唐玄宗刚即位没多久,励精图治,唐朝一扫武后、中宗时期的乱七八糟,经济政治社会军事都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显示出了历史上的恢宏气象。
当时的杜甫,年仅5岁,跟着做官的父亲住在中原的郾城,就在那里,他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见到了那个让他终生难忘的女人。
那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啊!
太美了。在儿童版杜甫的眼中,这位可以调动他身体内所有艺术细胞的女人,在舞动双剑的那一刻,简直就如同画中的仙女。
她玉貌锦衣,姿容潇洒,一双明眸如秋水横波,樱唇轻启,那一抹丹红晃得让人心醉。
更要命的是她那曼妙婀娜的女子之身,偏偏身穿一袭贴身的戎装,虽然不过是以皮、布制成的舞衣,却将她本就颀长挺拔的身躯勾勒得玲珑剔透、曲线毕露,加上她满头的珠翠叮咚,手中长剑穗带飘舞,直如昭阳宫里妃子笑,广寒殿里嫦娥羞!
更加上那伴奏的铿锵琵琶,激昂的鼓点带起了暴风骤雨般的节奏,公孙大娘的动作也越来越快,手中双剑越舞越疾,整个人如同一只在风暴中起舞的天鹅,又如在雷霆中娇鸣的雌龙,人剑合一,人与天地合一,人与宇宙合一!
忽然,只听噌地一声,如同裂帛,她猛地停止了所有的动作,手中的长剑在空气中画了一道美妙的弧线,如行云流水一般收到了背后,单手一伸,做了一个优雅的谢幕礼。
那一刻,5岁的杜甫只觉得眼前清光一闪,耳边仿佛听到了大海落潮的声音。
虽然他还从没有见过大海。
周围的人群宛如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空间,忘记了身边的其他人,也忘记了眼前的艳夺桃李的舞者。
就这样静静地约莫过了半盏茶的功夫,人群中才发出了轰然的叫好声!
这一声叫好,把正愣愣出神的小杜甫吓了一大跳,差点儿尿了裤子。
他恋恋不舍,看着那名让他产生了莫名情愫的女子含笑退出了舞台,那细腰乍背的身影,劲爽利落的行姿,让他歪着小脑袋,咬起了自己的手指。
直到被大人拎出了人群,坐上了回家的马车,小杜甫破天荒地第一次没有哭喊着要糖,而是双眼怔怔地出神,一个诗人的灵魂正在慢慢成型。
他当时还不知道的是,多年之后,一个叫张旭的吴郡人,也像他一样观看了一场公孙大娘的西河剑舞,回去之后,草书技艺突飞猛进,直到被人称为“草圣”。
而更多年之后,年过半百的自己,竟然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夔州,在这个彻骨寒冷的季节,遇到了公孙大娘的弟子,让他在垂暮多病之年,还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舞蹈,这老天,原来待我不薄啊!
杜甫一边饮着杯中美酒,一边心不在焉地与身边的那些士绅敷衍。那些士绅其实并不喜欢这个邋遢黑瘦的老头,虽然他诗名鼎盛,如雷贯耳。但是写诗,能当饭吃吗?
读书写诗,毕竟做官才是了局。这些士绅们鄙夷地看着杜甫,都悄悄地离他远了一些。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这就是那个杜甫,听说当年肃宗天子在灵武即位,他还巴巴地跑了去,没想到刚出城就被抓了。更没想到的是,居然让他跑出来了。“
另一个人说:”是啊,听说当时王维大人也在牢中,可惜了,被安禄山那个逆贼逼着做了伪官,要不是有这档子事,估计现在得做到宰相了吧。“
那个人摇着头说:“唉,可惜啊,好人没好报啊!”
他这句话好像故意说给杜甫听的,仿佛杜甫当年活该被抓,仿佛逃出来就是个罪过一样。
第三个人听见了,把头凑过来接着说:“当年投奔肃宗天子的那群人里,这杜甫算是混得惨的了吧,成天就会写几句歪诗,连饭都没得吃,听说孩子饿死好几个了,如今也只能在这里蹭点儿吃喝......
后面的话声音越来越小,渐渐成了嘀嘀咕咕。杜甫默默地饮着杯中酒,手里的筷子一刻也没有停,家里的粮食紧张,趁这个机会多吃几口,明天一天喝点儿粥就行了,给老妻幼子多留几口饭。
他又吃又喝,旁若无人,更惹得那些衣冠楚楚的士绅厌恶了。
杜甫不理他们,自顾吃喝不停,直到主人元持宣布宴会结束,他才停下了筷子,又从席上拿了些胡饼、果子,不顾旁人诧异的目光,揣进了怀里。
连主人元持见了,都禁不住摇头,唉,这杜甫也真是够了,以后再也不请他来了。
宾客散尽,乘着高车驷马各回各家。杜甫也揖别了主人,慢慢地走了回去。他的双腿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外面冰寒彻骨,他穿着一件破棉袍,保暖果远不如皮袄貂裘,只得艰难地一步步摸黑走回去。
为了抵御寒冷,他开始在脑海中构思诗篇,刚才李十二娘的一番剑舞,勾起了他脑海中难得的一点儿美好的回忆。现在人老了,不中用了,记忆力越来越差,脑子里有了东西,得赶紧记下来,不然就忘了。
杜甫一边走,一边构思,身上也渐渐忘记了寒冷,酸疼的双腿走得好像比往常还要快一些。
此时的杜甫,诗艺已经很精湛了,远非当年李白所嘲笑的“饭颗山前逢杜甫”了。
他略加思索,一首长诗便在脑海中迅速而成: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在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放慢了脚步,又重新回味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嘴角翘了起来,摇了摇头,继续慢慢地往前走去。
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
公孙大娘那样的技艺,想要找一个继承者,料想是不易的了。没想到在兵荒马乱之后,在这偏安一方的西蜀,还能看到大娘的嫡系传人。十二娘的技艺,相比她的师傅,已经是十二分的神似。大娘后继有人,作为观众,也感动欣慰。
只是人过半百,垂垂老矣,身有多病,料想这世事,也似我这一躯老朽,想必是回不到贞观、开元年间的光景了。
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
想当年,大唐还是大唐的时候,玄宗皇帝酷爱音乐,亲制乐曲,甚至亲自指导教坊歌伶舞姬,人称梨园弟子。教坊中人在鼎盛的时候,有上千人之多!
那个时候的大唐,文治武功,冠绝宇内。杜甫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狱友,那位名号”诗佛“的王维,就曾写过一首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当年二十四的自己,第一次来到长安,便被这座千古帝京的繁华壮丽深深地吸引住了。
任何一个来过长安的士人,都会被这种繁华壮丽所震慑灵魂,都会发疯般地搜寻脑海中所有能够想起来的美妙文字,来形容它的震撼和伟大。
长安,是一座让人来了就无法离去的城市。
四川的陈子昂来了长安,写下了“长安大道连斜狭,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浙江的骆宾王来了长安,写下了“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而第一次来到长安的杜甫,也才只有二十四岁。他是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和大多数举子一样,落榜了。落榜后的杜甫没有放弃,而是毅然在长安住了下来,继续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一住,就是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里,他和其他落第举子一样,每天都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府邸,献诗献文,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垂青和推荐。
但实际证明,打秋风、当“篾片”,的确不是杜甫的长项。从二十四岁到三十七岁,人生可宝贵的十三年,杜甫从一名意气风发的青年小伙,活生生地熬成了一个油腻秃顶的中年大叔。
现在咱们读杜甫,都知道他是“诗圣”,写的诗是“诗史”,这样的才华横溢,这样的沉郁顿挫,为何十三年不能出头呢?
坏就坏在,当时还是盛唐,而盛唐喜欢的,是李白,而不是杜甫。
盛唐的性格,是张扬、外向,崇尚理想,喜欢的是浪漫,向往的是飘逸。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歌行长篇,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他的短诗四句八句,短小精悍,情趣盎然。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的诗,都是像这样飘在云端,让人仰望。横溢的才华,潇洒的个性,奇绝的想象,都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
而杜甫的诗,尤其是早期的诗,用李白的话来说,就是“龌龊”。
龌龊这个词,起初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讥刺一个人做事太拘束,放不开手脚。
杜甫早期的诗,就是这个样子,句句平实,想象力远不如李白奇绝放逸,而在技法上又严格地遵照格律,所以写出来的诗缩手缩脚,虽然也是佳作,但确实入不得李白的眼,也不被当时上层社会的人士所欣赏。
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杜甫这个人,性格太直,又不会说话。用《旧唐书》的话来说,就是“褊狭”,没有什么“雅量”。
据说有一次他在好友严武家里喝酒,喝得高了,就跳上桌子,红着脸指着严武大着舌头说:“好你个严武,严挺之有你这样的儿子吗?”
严挺之,是严武的父亲。喝多了酒对人家父亲直呼其名,这样的人怎么会受欢迎呢?
还有一点,就是杜甫的诗歌风格,坚持反映社会的真实状况,丝毫不加遮掩。
这一点不难理解。看看杜甫的诗,像“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已卒”,这种近似自然主义的写法,在今天看来确实震撼人心,但在当时,谁乐意看这种直白的东西呢?
杜甫的失意,是可以想见的了。
杜甫依然没有放弃,他坚信人不死总有出头之日,三十七岁,还不算老,我还有机会。
于是他又找到了一位大佬,尚书省的三把手,正厅级的高官,尚书左丞韦济。
杜甫草堂
韦济对杜甫还不错,很欣赏他的诗,还多次在他人面前提到杜甫:杜甫这个年轻人还是不错的,诗写的很好。
但韦济的推荐到此为止,并没有给杜甫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杜甫依然油腻秃顶,生活窘迫得只能喝稀粥了。
但苍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机会来自这个帝国的高统治者,唐玄宗。
有一天,富有艺术思维的唐玄宗突发奇想,觉得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太少了,我大唐数千万的子民,难道就只有百十来个人才?
于是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下了一道特殊的诏书,通告天下,凡我大唐举子,只要身怀一艺,就可以破格录取,成为进士,光宗耀祖。
消息传出,大唐的读书人们都炸了!
还有这样的好事?天下的学子们都激动了,杜甫也很激动,马上积极准备应试。
谁知道这场所谓的“皇恩浩荡”,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成为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李林甫自从当了宰相以来,深怕别人抢了自己的位子,于是就不遗余力地排斥异己。因为科举考试要考对策,这是读书人畅所欲言的大好时机。李林甫生怕这些读书人直言不讳,揭露自己的奸恶,就对玄宗说:
这些读书人大都出身草莽,没见过什么世面,说起话来俚言俗语,恐怕有污圣听,臣以为不如让地方官先进行挑选,如确实有才华超群的人,再进献给朝廷,然后尚书省复试,御史中丞监督,这样方可名实相符。
唐玄宗一听,觉得有理,就一摆手:“如此甚好,小李子,这事就交给你了。”
于是李林甫得以操控了整个应试过程。包括杜甫在内的大批读书人满怀希望地参加了考试,结果出榜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被录取!
而李林甫则向玄宗报告:”这批举子文章都不行,看来民间确实已经野无遗贤了。“
就这样,等待了十年的杜甫,却等来了一个谎言,一场闹剧。这个中年人的心,碎了。
他满怀悲愤,收拾了铺盖,准备离开了这座让他伤心的城市。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了那位对自己“还不错”的韦大人。诗中写道:“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短短三十个字,饱含了杜甫十三年的辛酸。
在中国,读书人和工人农民军人一样,不怕吃苦受罪,他们或许不需要付出体力血肉上的消耗,但是却要承担比前者还要痛苦一万倍的灵魂上的折磨。在出仕做官成为出路的古代,的学子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家族荣耀,为了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横亘在帝国统治阶层面前的独木桥。大多数人被挤了下去摔得粉身碎骨,有少数人侥幸过了桥,然后才绝望的发现,这座独木桥,才是人生炼狱的开始。
为什么我们目前看到的古典诗文的名篇,大都出自落魄文人?为什么它们的作者如此的才华横溢,却大都郁郁不得志,长期沉沦下寮,备受排挤?屈原、李白、苏轼、郑板桥、龚自珍......这一串串的名字,就是一部中国文人的苦难史。
这些名著作者用自己的血泪身世告诉世人,文学与做官,从来都是水火不容的。
文学只是敲门砖,敲门进屋,登堂入室之后,一名合格的帝国官员,所需要的是权谋、狠心、厚脸皮,无廉耻,才能在万端倾轧的残酷官场生存下来。
而这些功夫,杜甫都没有。他只是一个天真到了极点的诗人。
正所谓“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当正当杜甫准备放弃功名,准备隐逸山林的时候,可恶的命运再一次无情地捉弄了他。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皇帝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祀,文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拨投诗献赋的高潮。杜甫那颗已经变得黯淡的心又明亮了起来。
人总得有点儿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李白与杜甫 塑像
于是杜甫就下了十二分的功夫,写下了”三大礼赋“,呈献给了玄宗皇帝。
杜甫的诗赋水平自然是极好的,这次玄宗皇帝亲眼看到了杜甫的诗赋,欣赏,就说了一句”杜甫是个好同志。“
下面的人心领神会,就把杜甫的名字填入了候补官员名单。杜甫的一只脚,终于算是踏进了大唐帝国统治阶级的门槛。
杜甫十余年的守望,眼看就要”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杜甫也满心欣喜,以为终于开始开始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了。
只是,这一等二等,终于等来了杜甫的任命书: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这个官看上去挺唬人,实际就是看仓库的,管理一下库存的兵甲器仗,保管一下钥匙而已。
杜甫的本意,其实是拒绝的。但此时他都已经四十大几的人了,老婆孩子一大堆,家里都快断炊了,没奈何,接受了这个跟他个人气质八竿子打不着的职务。
这一年的十月,天气也是格外寒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不耐烦呆在大明宫里烤火,就大摆仪仗去了骊山泡温泉。同时跟着去的,还有大批的高官显贵。
与此同时,刚刚当了官的杜甫,也暂时离开了长安,他要去长安附近的奉先县看望一下家人,顺便把他们接过来一同生活。
可等杜甫风尘仆仆跨进家门时,一声哀嚎让他心里猛地一沉。
他小的儿子,一个尚在襁褓的孩童,活活饿死了。
杜甫像
事后,杜甫怀着无限凄凉的心情写道: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这里已经没有了胸怀天下,已经没有了文章经济,也没有了意气风发,有的只是,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对家人满满的愧疚,对自己亲生骨肉不幸夭折的深深地自责。
刚刚看过一场电影,里面的父亲说:”我这个男人,没什么本事,既然不能给你们带来幸福的生活,那么危险来临时,就让我挡在前面吧。“
但是对于杜甫来说,连一个当在前面的机会都没有。
幼子的饿死让杜甫痛彻心扉,他无声地哭泣,熬过了这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打点了家中的细软,准备把家人带回长安。虽然长安柴米贵,但自己好歹有了工作,这个兵曹参军虽然只是个芝麻小官,但毕竟是个官,不用服劳役,也不用交租税。只要一家人齐齐整整,比什么都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就在唐玄宗和心爱的杨贵妃在温泉里泡着鸳鸯浴时,远在范阳的一个叫安禄山的胖子,造反了。
岳阳君山杜甫塑像
杜甫想到这里,回了回神,叹了口气。那场持续了十几年的浩劫,摧毁了大唐的盛世根基,也摧毁了人的家庭和生活,也击碎了自己忠君报国的迷梦。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梨园弟子,也都随着玄宗皇帝的仓皇出逃,随之做猢狲散了。
五十年间似反掌,
风尘澒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
女乐余姿映寒日。
假使能够回到开元年间,李十二娘凭借着不输于自己师傅的绝世舞姿,应该可以待诏宫廷,时常为皇帝勋贵们表演。只可惜,五十年风云流转,大唐昔日盛世不再。玄宗皇帝金粟山的陵墓前,所植下的树木大概都已经合抱了吧,而今这夔州城墙上的衰草,也格外显得荒凉萧瑟。
自己飘零半生,寄食于此,而李十二娘天纵之才,绝世舞姿,不也一样流落到夔州这样的西南小城了吗?自己与李十二娘,并无本质的不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粟堆前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
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在脑海中完成了这首长诗。此时的他,竟然发觉走到了一处从未来过的地方。他迷路了,在这个寒冬腊月陌生的城市里,迷路了。
他看了看头顶昏黄的月色,望了望远方模糊的群山,竟然平生第一次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杜甫叹了一口气,心想我大概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出来这么多年,也该回家乡看看了。
三年后的大历五年(770年),还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圣杜甫,病逝于奔赴家乡的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