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崛起,从来都是秘密。
你知道耐克和阿迪达斯为什么成为国际运动品牌巨头吗?你知道可口可乐为什么长盛不衰、风靡全世界吗?你知道日记为什么强势杀入美妆赛道吗?你知道李宁为什么突然成了「国潮」代表吗?
同一年代诞生的,同样时期成长的,同个机遇转型的,为何相同品类里其他品牌死了,而它们生存了下来?
消费品品牌的秘密很复杂,无人能厘清;却也很简单。渠道-产品-品牌-资本,简称为消费品四象模型。接下来我们将一个一个进行分析。
一、产品
产品就是做个质量好的东西吗?很多创业品牌就是这么死的。产品力是结果,打造产品力涉及到需求洞察、产品策略、概念开发、技术工艺、设备产能、物流仓储、sku规划、新品储备以及各种技术、知识产权、产能、成本壁垒的设置,可不是有个产品经理在分析产品这么简单。
市场上有很多消费品牌,但得承认,它们之中很多都还是默默无闻的,这些牌子都还在标准化 OEM 阶段,只是简单把同样的原料用同样的工艺进行同样的加工,推出来的产品也就几乎一样,甚至很多就是一个厂里出来换个皮而已。
没有差异就没有品牌,没有产品区隔和优势,也就无法进行不同的定位,无法做到不同的定价,终会陷入价格战,哪个便宜哪个就更吸引消费者,导致内卷化。
天猫上大多数牌子就是这样,在方便食品、休闲零食、冲泡类、护肤等赛道,表现尤其。
这个要素带来的启示是,产品升级是带动后续所有升级的先决条件,要对产品供应链的要素进行重组,做到差异化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出现「品牌」。
对于新锐品牌来说,产品是它们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点,因为很多传统的大品牌在供应链中积重难返,已经在上一代产品中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工厂、原材料、技术,在现有 sku 仍然是盈利主体的情况下,缺乏变革的勇气和决心。这时,体量小无负担的新锐品牌能够察觉到市场的变化,见缝插针,就容易创造出消费者更喜欢的产品。
国内目前做得不错的案例有「钟薛高 」「自嗨锅 」「鹰集小罐咖啡 」等,能看到它们是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区分开的。
二、品牌。
品牌就是定位和烧广告?那只是一个侧面,品牌管理可以理解为管理全体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通过各种创意、路径、触点、载体在合适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小的代价、值得信赖的故事,说服消费者信赖和喜欢你的品牌。品牌管理的过程是投资,投对了,品牌资产会积累、倍增;反之,按照行业的说法,广告会有 98% 的浪费率,或者是虽然有 ROI,但是没有沉淀,红利很快被摊薄掉。
中国市场的品牌同质化竞争严重,各种电商大促、淘客返利、比价、直播优惠,导致消费品营商环境处于负净利时代,除了一些有优势的品牌,大多数是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的。而对于增长,大多数品牌并没有系统打法和解决方案。
在一个制造业大国做消费品,没有品牌的沉淀,等于一直在做搬运工。苦心积累的产品力,保质期只有六个月,随着竞品放低价和果广告依赖,利润被进一步摊薄,企业很快就会陷入手中无牌可打的乏力状态。
据我所见,国内消费品成长的不同时期,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各不相同:
红利期(营收 0.1 - 1 亿):只要选对品类,基本的淘内玩法转起来,基本就可以在一年内做到了。对于品牌基本没有要求,主要看产品策略。死得也快,红利 1 - 2 年就没了。
培育期(营收 1 - 3 亿):即使努力在做市场工作,主要还是围绕淘内推广、抖音 ROI、KOL 种草、直播带货等。预算颗粒度小,周期短,变现快,但是也让品牌生命力处于朝生暮死的 3 - 5 年迭代状态中,难以积累对抗周期的力量,一但风口过去,只有另起炉灶。所有不知名的淘品牌基本都在这个区间。
成长期(营收 5 - 20 亿):开始注重品牌,但是缺乏经验,市场团队还初级,创始人和团队都不知道品牌的原理,也没有适合的策略公司和广告供应链,所以经常剑走偏锋,用定位+广告大渗透的简单粗暴模式去拉开市场差距。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两千,建立起来的品牌如同窗户纸,只有一个名字和功能,品牌是漏的,ROI 划不来。瑞幸和恰恰都是典型的例子,广告停掉之后增长无法持续,就会一蹶不振。
成熟期(营收 20 亿以上,发展 10 年以上):对于品牌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有完整的市场团队,但是往往沉浸在过去的惯性思维之中,难以自拔。由于自满,失去了敏锐性,无法感受到品牌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和品牌资产的增长,迷失在果与品牌之间。这个就是大多数品牌的情况。
一个伟大的消费品品牌,和一个熟练的 oem 代工品牌之间,大的差异就是品牌管理,品牌决定利润,品牌决定定价,品牌决定动销,品牌决定转化。
篇幅有限,剩下的咱们明日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