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本人所写文章的题目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正文如下:
18岁,是一道靓丽的人生分水岭。宋代的余良弼《教子诗》曰:“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年将弱冠”指的就是接近20岁成人的这个年龄。走出高考考场大门,未来的道路主要是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进入社会就业。作为社会阶层中富有活力和潜力的青年,如何处理好第一学历与第一岗位的关系,与祖国的发展和谐共振高歌猛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
一方面,要强化“第一学历,不是终学历”意识新时代鲜明的特点是信息化,世界正在掀起的新一轮工业革命4.0版本,以智能化、数字化、移动网络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资源,对青年的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知识半衰期缩短至5年。无论是继续进入高校学习,还是开始职业生涯,都要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课题和现实需要。
前者要珍惜全日制的高等教育课堂时光,克服“睡四年也是养容颜”“忘掉的是知识、留下的是气质”,利用精力充沛的黄金时光,刻苦攻读,力争。学习上一定要高标准,有力牵引学习成才,可以允许达不到高标准,但是不能没有标准或者降低标准。特别是要注重培养研究的能力,知识是死的,学习能力却是活的。掌握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保持了恒久的学习创新能力,避免“一次充电终生放电”。1979年5月,靠着两个篮球胆泅渡归来的“台军上尉连长”林毅夫,国内外负芨8年,一路攻读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站,之后担任了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经济学家。这种舍生忘死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和“学霸”作风,感动之余更应收获感悟。
迈上工作岗位的,也要制订学历升级计划,利用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平台,选准学习的方向,利用业余时间武装自己的头脑。据报道,当前社会对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紧迫,全国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的水平,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成经常性。摆脱低端装备操作、密集型人力协作模式,“大国工匠”“精专蓝领”的培养前所未有地需要新知识新技能支撑。近年来,从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情况看,与制造强国的差距还是的,青年们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要强化“第一岗位,当成终岗位”意识人生有个第一次,有些机遇和选择却只有一次。第一个岗位、第一份工作培养砺炼的观念思维方法,往往影响了今后长久的走向和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慎重选择第一次、把第一次做到,是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
要在“谋生”和“发展”的关系中找准适合的。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和岗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体现功能价值,不能用“好坏”来一刀切,今天的冷门没准是未来的“红海”,“适合”是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根据自己的性格、经历、出身、兴趣和当地的实际,在进入体制、自主创业的选择面前,在当下自食其力、未来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前,认真听取长辈和身边人“过来人”的合理化意见建议,积极稳妥地选准职业突破口。
一旦选准,就应当投入全部的精力智慧,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倒逼自己钻业敬业精业乐业。人间万事,不求多事。一事精致,便觉动人。在这方面,有点儿“一根筋”性格的扶桑民族,颇值得学习。东京羽田机场保洁员新津春子高中毕业以后,就在第一岗位上干了25年,因为会打扫卫生,被封为“匠人”。大阪88岁的村嶋孟,花了 50年时间,孤独专注只干了一份工作——煮饭和研究煮饭,被誉为“煮饭仙人”。看似普通的体力活儿,硬是干出了艺术干出了境界,给跳出“蓝翔”又落入“富士康”、挑来挑去眼高手低的,上了一堂极其生动的教育课。
再次,无论是学习和工作,都要强化“学研结合知行一致”意识***同志曾幽默又深刻地指出:“书读得越多越蠢”“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逐渐把重心调整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外语“敲门砖”、论文“高门槛”,越来越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既要重视学历又不能唯“学历论”,既要重视资格鉴定又不能唯“证书论”,而要根据社会需要学好真本领、搞好知识向实际运用和生产力价值的转化。
据资料显示,西方强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小学三年级,家庭作业就布置课题,比如“小布什为什么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没有标准答案,让孩子运用查阅图书馆文书、搜索网络信息、谈话了解、设计问卷调查等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国内,这方面能力培养是在研究生学历教育阶段。所以,高等教育尽量不要本硕博一口气读到底,中间适当钻出“象牙塔”,在就业的人间烟火中思考理论知识运用和升华,对学术研究和未来职业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在实际岗位工作,除了业余自学,尽量争取全日制学历或短期脱产攻读机会,静心到院校系统学习知识,把实践中的难点热点焦点,投入到理论的另类维度去思考,相信必有收获。现在,院校与社会建立人才联育平台、集智攻关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和做法。除了院校推动理论入社会、社会实践反哺院校,对于学生和职业人,也会在知识和技能的交换中,推动心智成长和个性成熟,实现智商情商“双进步”。
关注解决好“第一学历”“第一岗位”这个现实课题,我们坚定地相信,新青年一定能在新时代谱写更加壮丽激昂的新篇章的新序曲。
正文完。
附图:2020年1月1日,作者拍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部新城的青年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