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进化史
熊猫是熊,2000万年前左右,它先与其他熊科物种分道扬镳,独自演化。在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始熊猫(A. lufengensis)登上舞台,它们还是杂食动物,只有前臼齿有食竹的雏形。300万年前,始熊猫灭绝,但演化的旁支小种大熊猫(A. microta)出现在中国中南部地区。它的体型只有今日大熊猫的一半,所以说它“小”。小种大熊猫还是杂食,但食物中竹子的比例已经很高。
始熊猫的另一个旁支——葛氏郊熊猫。到了更新世中期,云贵高原和秦岭拔地而起,以身阻挡了西北干冷季风南下,造就了云贵、秦岭东南等地湿热的气候。后来小种大熊猫灭绝,被巴氏大熊猫替代,其分布达到了极盛,北至周口店,南下缅甸、越南都有它们的踪影,期间同大熊猫一起生活的是的剑齿象、剑齿虎、北京猿人、南方猿人等。然而,随着冰期温度降低,自然环境剧烈变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里大部分物种都难逃灭绝的厄运。
然而,人和熊猫却一直活到了现在。只不过,一个物种疯狂扩张,另一个物种却一路被逼向了险路。其原因并不是它们走上了进化的死胡同(谣言一),而是因为人。
很多人说,大熊猫本该吃肉为生,就算不全吃肉,也该像黑熊一样,果子、蜂蜜、坚果这些高能量的食物混着来,再抓点小兽什么的填填牙缝。可大熊猫偏偏吃素,选的还是植物中难下咽、营养又不高的竹子。
熊猫的主要食物看起来适口性特别差。虽然竹子入口不佳,但分布极广,数量巨大,其他动物又不吃,躲藏在竹林中还可以避开剑齿虎等大型动物。而且,有研究显示:由于基因突变(Tas1r1假基因化),在420万前,熊猫丢失了鲜味感受器,这就意味——肉,熊猫食之乏味。不过,究竟是不觉得肉香在先,还是开始吃竹子在先,很难有个确切的答案。对于熊猫为什么吃竹子,我们能推测,却很难证伪。但是细细想来,不论什么假说,这种取食上的巨大转变在大程度上都帮助熊猫减小了与其他物种的直接竞争,获取充足的食物,不失为明智之举。
虽然食性转向了竹子,熊猫的消化系统却仍保留肉食动物的特征,比如消化道很短,不能延长食物滞留和消化的时间;只有单胃,不能像有四个胃腔的反刍[chú]动物(牛、羊)那样,充分吸收植物里的营养,食物在熊猫的消化道里也只停留5~13个小时,比其他食草动物要短得多,就算它的消化道里有这样的微生物,它们的作用时间也很有限。
熊猫的腕部籽骨特化成第六指“伪拇指”。它使熊猫拥有其他熊类不具有的对握功能,可以更好抓握,进行更精细的操作,灵活地、一气呵成地采食竹子。这种对握本事并不常见,除了考拉、北美负鼠(脚趾)和大部分灵长类,也就吃竹子的大、小熊猫了。这其中,只有大、小熊猫特化出“第六指”去和其他五个指头对握。大、小熊猫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为了适应吃竹子,却分别演化出相同的特征,就是所谓的“趋同进化”。
熊猫还通过增加肠道绒毛的数量和长度,来增大吸收物质的表面积。同时,它们肠道分泌物增多,保护肠道免被含硅很高的竹子扎到;这些分泌物也会包裹在便便外,帮助便便顺利排出。
熊猫不仅吃得有率,还特别有耐性。野外的熊猫每天要花一半多的时间(10~14小时)吃,剩下时间大部分用来睡。每天进食量可以达到12~40千克(取决于吃的哪个部位),接近体重的20~40%。但是因为竹子营养和水分少,大部分都给排出来了,所以在有熊猫分布的野外,它们的粪便有存在感——梭子形,里面可以清晰辨别竹竿竹叶,没有臭味,丢到酒精里就像绿茶。不管是吃还是睡,都挡不住熊猫拉便便。
熊猫吃竹子,还有着刁钻的聪明。竹笋有营养,所以从初春开始,熊猫会一路追着发出的竹笋,从低海拔吃到高海拔。夏天竹叶营养佳,就紧着竹叶吃,冬天营养跑到竹竿,熊猫就啃硬货。因此熊猫可以从低谷一直分布到竹子的海拔高限3500米左右,并靠季节性的垂直迁移,来满足自己对营养的需求。
熊猫每两三年繁殖一次,每次1~2胎,会选择抚养较强壮的宝宝长大,成活率高达60~90%。熊猫的产仔日期距离交配将近半年,但它们的卵子受精后处于休眠状态,一直漂浮在子宫里,直到满足特定条件,才会落到子宫壁上开始发育。这是熊类的延迟着床。对于熊猫来说,宫内发育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生下的幼崽只有1/3听可乐那么重。有研究者怀疑,受精卵着床的条件是母亲从采食竹笋转向采食富含钙多的竹叶。出生后的仔仔会跟屁虫一样粘着妈妈要奶吃,直到九个月大开始吃竹子。
熊猫是高度近视眼,而熊猫有着极好的嗅觉,在你看见它之前,它就能闻出来你不是同类,第一反应会是规避,默默走开。它们同时也通过嗅味标记来区分领地并传达求偶信号,尾巴一翘,通过肛周腺的分泌物混合着尿液,标记树干。仔细看尾巴!虽然不到20厘米,但仍是熊类里除懒熊外尾巴长的。不管坐的多脏,它是白色的,不是黑色的。
以上由小编综合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和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