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人间一岁尘,春盘春酒香醉人。
青山常伴水长流,添福添喜再启程。
——《小年除尘有感》江阳沽酒客
沽酒客不知道写“扬尘掉掉”这四个字是否准确,因为方言如此,我还是根据音调来书写的。当然除尘是肯定正确的。
地大博物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对于春节前后来说,习俗多、隆重也重视,如果深究起来,估计可以写一本书,当然各地的民俗专家,其实就是那些老一辈人为主,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的传统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也是老人教给年轻人好的礼物。
曾经有一段时间,急需开拓视野的年代,我们有一部分人摈弃了一些所谓让他们觉得繁琐的礼节,这对不对呢?我觉得完全没有苛责的地方,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所谓物极必反,在特定的事情,需要破,破不是彻底的销毁和遗弃,而是再一次把它梳理和归纳。
人间规矩也是与时俱进。大概从周朝有礼乐的说法或者意识开始,中国人在仪式感上,一直都比较虔诚,但是规矩也随着年代的变化,而不断更迭。当然地域的不同,也在习惯上做了不同的调整。
但是有些习俗,从它成型开始就一直得以延续和继承,并且从来不会失去积极的意思。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民间信仰以为,诸神从这一日起不理人间事物,回天述职。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在四川泸州,老一辈人则叫做“打扫扬尘”或者“扬尘掉掉”,大约以前居住的环境有很多的关系,不管是平瓦房还是茅草房,家里即便长期住人,房顶不像今天的装修风格,什么吊顶啊之类,它会有一些尘垢。
母亲曾经给我说过,由于沽酒客的祖父辈都是船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居住在船上,与江水为伴,因为需要顺江而行,实际上在陆地上是没有地方的,水上人家自然与水为伍,靠岸而居。而且由于靠水近,打扫方便,所以其实真正的那种船上人家,特别讲究,也干净。
因为船上肯定比陆地潮湿,如果不勤奋打扫,容易使得居住的环境霉变。后来因为时代变迁,木船被机器船代替,而公私合营成立,于是祖辈们纷纷上岸,在临近江边的地方,选择了空地开始自主搭棚建屋。
母亲说,当年刚刚上岸,外婆很不习惯,吃饭的时候总怕房顶有灰尘掉下来,因为在船上这种事情断然不会发生。当然久而久之也习惯了。
外婆是一个爱干净的人,虽然在那个年代没有文化,不识字,却是一个特别讲究的人。而且外婆是一个很虔诚的人,她笃信一些宗教,并且也坚守着那些戒律。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去吃豆花饭,而在腊月开始,特别是小年开始,外婆的年俗经就丰富起来,其实平时的节气她都尊重,那种内心的虔诚,不需要什么理论或者信仰支撑是印在骨子里的东西。
但是外婆从来没有要求我们要怎么样遵守。包括这些东西,我们的父母辈自然就继承下来。其实天天都会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母亲爱干净的习惯也是从外婆那里潜移默化的东西。
少年时代的我,有时候还嫌弃母亲洁癖,现在倒是觉得是自己有点懒惰了。
沽酒客不知道别人对这传统习俗些怎么看,今天总觉得提起来都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每当做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想起已经过世的外婆和祖母她们,这两位带着我成长的老人,有时候听到朋友们说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健在,一家人过年聚在一起,闹哄哄的人间,多了一份难得的亲情,那是多么温情的画面。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给外婆一百元钱,也是我第一次,外婆高兴得很,其实她根本不在乎孩子们给她多少钱,这位一生朴素心地善良的老人,没有过高的智慧和追求,却从来都是为下一代着想。哪一年她突然离世,却把身后事都准备得妥当,没有经历过长辈离开的我的长辈们,还不至于乱来阵脚。
那个时候外婆就喜欢看到我成家立业,可惜到了只有我还单着,如今孩子都八九岁了,外婆却离开了十多年了,每次去坟前祭拜外婆,我都会给她聊聊我的情况,虽然不知道她老人家是否听得见,但是我也虔诚地相信,她如同在世的时候一直呵护我一样,冥冥中都一直在保佑我。
今天又到了腊月除尘的日子,我遵循着古老习俗的同时,又想起了慈祥的外婆,天国无门,孝心未够,我们都好,请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