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七夕大家想到的一定是牛郎织女鹊桥吧,但是今天我们不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了。
其实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始于汉代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襟楼”这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记录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诗宋词里,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根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着“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其实乞巧节是源于古代人民对星宿的崇拜演变而来的,简单来说,古代人民就是将天上的星星跟地面区域进行对应,并分为了二十八星宿,分成二十八是为了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是由6颗星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边,像两个个牛角,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牛角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边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所以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后来逐渐衍化为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星
在古代七夕的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明月,朝天进行祭拜而且她们还会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超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喂糕点。现在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地方,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
乞巧果
在绍兴农村,七夕这一天,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俗称“听天语”。传说,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的女子,日后将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让织女欣赏、品尝,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人们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在古代时,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牛郎织女
七夕的传统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体现了我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体现的是我们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的爱情观。在农耕社会中,家庭不但是一个家庭,还是社会安定的因素,夫妻是否恩爱、家庭和不和睦会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弘扬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倡导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坚贞爱情的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中国的爱情观如宋人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样。这句话,既是对我们民族婚爱观的一个概括,在责任心的驱使下,虽隔着山海银河,长期分离,却还能够保持婚姻的稳定性、长久性,不仅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即使在现在这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这里责任与爱情是重要的。
后希望大家在七夕节这天有个美好的回忆,祝大家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