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23日,安徽砀山“梨园小区”正在施工。突然,一台挖掘机在伸到4米深的地下挖土时,挖到了一具棺材。开棺时,一股奇异的香气散发在空气中,棺中的女尸保存完好,有着修长的身材、细腻的皮肤、乌黑的亮发。
当时,人们用绳索、棍棒和挖掘机铁臂,合力将棺材弄上了地面。棺材很大,保存完好,油漆还闪闪发亮,看起来像刚刚下葬一样。周围的村民也闻讯赶来,人们争相围观,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声。人们连砸带撬,打开了棺盖。扑入大家眼帘的,是一位盛装白净的古代女子,她面貌姣好,神态安详,就像刚刚睡着一样。
更神奇的是,开棺时,棺内有一股奇特而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许多附近的人证实,他们离几百米远都闻到了这股香味。
古墓及女尸的出现,轰动了整个县城。更多的老百姓赶来围观。在人们眼中,这具女尸身材修长,皮肤细腻,头发乌黑,小手纤细,玉足小巧,指甲修剪整齐且涂着红色的指甲油。
砀山县文物部门人员闻讯赶到现场,对墓地进行了勘察保护。后经安徽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对出土的葬具、尸体及有关器物的分析,鉴定为这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墓。该墓是一处大型的双棺墓,也就是说,墓中有两个棺材,其中一具棺材已经毁坏。盛放女尸的棺材由外椁、中椁、内棺组成。内棺为楠木制作,长214厘米,宽70厘米,高75厘米。女尸衣着华美,尸身长164厘米,专家考证,其年龄不超过30岁。整个内棺呈朱红色,光泽鲜明,打开棺盖时异香扑鼻,这是因为棺内有大量中草药。外椁和中椁、中椁和内棺之间填充着糯米汁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坚如磐石。整个葬具完整如新,浑然一体。或许,正是因为棺材的木质好、密封性强、填充了中草药,才让这具女尸没有腐烂而且带有香气。
砀山县城关公安局后来追回的随葬器物有:金簪两枚、耳环一枚、朝珠下的胸坠一枚、铜钱数玫、佛珠一串等。金簪、耳环、佛珠工艺考究,俱为珍品。
当地村民并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墓地,他们从未见过有人在这里扫过墓。现场也并未发现墓碑。人们猜测,这具女尸就是乾隆皇帝宠爱的香妃。传言说得有鼻子有眼,当年乾隆下江南,见到香妃,大为倾心,皇太后怕乾隆因此贻误国事,多次劝阻无,将香妃赐死。乾隆悲痛欲绝,命宫人将香妃葬在砀山。
因其身份难以确定,女尸是“香妃”的说法一直在当地流行。2006年年底,《走近科学》摄制组来到了砀山,拍摄纪录片《香妃谜案》,他们邀请了墓葬专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进行分析,力图揭开这一清代女尸之谜。
据历史记载,“香妃”是来自新疆的回族人,而这个女尸的裹脚方式并非回族式的,专家组专家因此判定,这具女尸并非香妃。
不是香妃,会是谁呢?
专家从她的穿着入手,分析其身份。女尸身盖金罗被,下铺龙凤褥,身着龙凤服,颈围白丝巾,脚穿朝靴,常服上的“补子”为麒麟白泽。在明代,王公的“补子”是麒麟;在清朝,一品武官的“补子”才是麒麟,专家据此判断,女子的夫君应为一品武官或王公。
专家组利用人像模拟组合系统软件将女尸“复活”了。经过复原,女尸生前25岁左右的面孔渐渐清晰:卵圆形脸、杏核眼、蒜头鼻、展翅眉、耳轮外张,一脸富贵之相。其头戴半环形金镶宝石的发卡,右插飞凤金钗,耳戴绿宝石耳坠,身着清冬服,白色兔毛领,十分漂亮。
专家进一步认定,她是清代一位一品官的夫人,去世后埋葬于砀山。只是,这位夫人到底是谁?仍然是个谜团。
这是目前在安徽,甚至在全国都难得一见的完好女尸,是我国保存较好的第四具“湿尸”,提供了尸体成功保存的实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读史得间”有口水诗曰:
砀山有女地下埋,
三百余年尚光彩。
但知君是富贵人,
真实身份费疑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