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坛徐霞客,才华堪比唐宋八大家,娶了黄梅戏演员,代表作曾一时洛阳纸贵,真正的人生赢家!
为什么余秋雨被称为文坛徐霞客呢?这要从他的《文化苦旅》说起。
从《文化苦旅》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关键不在文化,而在于一个“苦”字和一个“旅”字。
首先是身体之苦,余秋雨写《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时候,走遍了中国的各个城市、地方和文化遗迹,长途跋涉使他的身体劳累,确有“苦其心志”的部分。在他的文化之旅中,尽管有文化给予的震撼,但也不乏身体的疲劳,为筹划生计的辛苦和偶尔病痛的折磨。
这些,使他的这段旅程与一般的旅行截然不同:不再是游山玩水,放松心情的旅程,而是一段“苦旅”。更重要的是,这段旅程,不仅是身体上的苦旅,也是精神上的一段苦旅,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索,还有文人坎坷起伏命运的叹息,更有作者的顾影自怜和文化担当,不免让人感同身受。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场文化苦旅确实让人身心俱苦。
因此让读者读了之后,如同品味一杯老秦酒,既有一丝苦味,却又醇厚绵长,产生一种长久的共情。我想,这就是《文化苦旅》的魅力所在。
例如,余秋雨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尽情讴歌了伟大的敦煌艺术,也让人深感失去后的痛惜。
在《道士塔》一文中,余秋雨写到: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在《莫高窟》一文中,他用排比和想象升华: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的盛大和。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寻找机会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
类似这类有文化厚重感的文章,《文化苦旅》俯拾皆是。用艾青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作家白先勇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高的敬意。
现在下单,重温这部经典,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滋养内部心灵,给自己、给爱人、给孩子一次美的旅程和精神享受,比什么都有意义!
中国文化课 文化苦旅 余秋雨